打破认知!父母传长寿竟不靠DNA,新机制藏在细胞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6:20 1

摘要:一开始团队只是想试试,在线虫的溶酶体里多放些特定的酶,看看能不能让虫子活得久点,结果真成了,虫子寿命延长了近六成,本来以为这事到这就完了,毕竟只是改了虫子的基因嘛,可后续观察才发现不对劲。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Janelia研究园区的MengWang团队,最近在《科学》上发了个研究,直接把“父母怎么传长寿”的传统认知给颠覆了。

一开始团队只是想试试,在线虫的溶酶体里多放些特定的酶,看看能不能让虫子活得久点,结果真成了,虫子寿命延长了近六成,本来以为这事到这就完了,毕竟只是改了虫子的基因嘛,可后续观察才发现不对劲。

那些长寿虫子的后代,明明没继承爸妈的基因改造,却也比普通虫子活得长,更离谱的是,这长寿劲儿居然传了至少四代。

之前我一直以为爸妈长寿能不能遗传,全看DNA给不给力,结果这研究一出来,直接把我固有认知给打破了,原来不用改DNA,也能把长寿特征传给娃。

溶酶体不只是“垃圾站”,还成了长寿信息的“快递站”,要搞懂这事儿,得先说说溶酶体。

以前学细胞的时候,我总觉得它就是个“垃圾处理场”,专门降解细胞里没用的废料。

可这次研究里,溶酶体完全换了个角色,成了传递长寿信息的关键起点。

团队通过分子分析发现,溶酶体里那些让虫子长寿的变化,会触发一串细胞内的反应,最后让一种叫组蛋白的东西变多,组蛋白这东西,是帮DNA打包的,它的化学修饰能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怎么工作。

这些变多的组蛋白,会通过营养输送蛋白,从线虫的体细胞跑到生殖细胞里,相当于把“长寿密码”从身体细胞送到了能传给后代的生殖细胞里。

到了生殖细胞里,这些组蛋白还会被特殊修饰,形成一种专属的“标记”。

就是这个标记,让后代就算没有爸妈的基因改造,也能带着长寿的代谢特征。

MengWang教授说的一句话特关键,“我们一直认为遗传信息仅存在于细胞核内,但现在我们证明了组蛋白可以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以前学细胞结构的时候,溶酶体在我印象里就是个“清洁工”,哪想到它还有这么高端的“信息传递”功能,这感觉就像发现小区里扫地的大爷其实是隐藏的技术大佬。

而且,这机制还挺智能的,在饥饿这种环境压力下会被激活,也就是说,虫子爸妈要是遇到没吃的,会通过这方式把“适应饥饿、活得更久”的本事传给娃,帮后代更好地活下去。

这种“先见之明”,放在生物进化里看还挺有意思的,从线虫到人类,这机制能帮我们搞懂家族健康密码吗?虽然研究对象是线虫,但对人类的意义可不小。

之前总听说有些流行病学研究,比如二战后荷兰饥荒时期,那些经历过饿肚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后来更容易得肥胖、糖尿病这些代谢病。

以前大家只是观察到现象,不知道为啥,现在这个研究算是给了个可能的解释,说不定就是类似的表观遗传机制在起作用,爸妈的环境经历通过组蛋白这些“信使”,影响了后代的健康。

搞不清的是,这机制在人身上到底有没有?要是有的话,那以后研究家族遗传病或者长寿倾向,可就多了个新方向,不用只盯着DNA测序了。

比如,有些家族里长辈长寿,后代也容易长寿,之前可能归为“遗传好”,现在看来说不定还有表观遗传的功劳,反过来,要是爸妈长期处于压力大或者污染环境里,会不会也通过这方式把不好的影响传给娃?这些都得后续研究才能知道。

未来的研究方向也挺明确的,首先得看看这机制在其他物种身上有没有,比如小鼠这些哺乳动物,要是在它们身上也能找到,那在人身上存在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然后还得搞明白,这长寿效应为啥只传四代?能不能通过改变环境来延长或者阻断这种传递?比如要是爸妈不小心把不好的特征传下去,能不能通过调整饮食或者生活习惯给逆转了?

本来想,这研究可能就对线虫有用,后来发现它还能解释不少人类身上的现象,这研究最大的价值,就是打破了“遗传只能靠DNA”的老想法,让我们知道表观遗传也能这么“给力”地传递特征,而且要是后续能在人身上验证这机制,说不定能帮我们开发新的方法,比如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来预防一些和家族相关的疾病,甚至帮更多人实现健康长寿。

MengWang团队这事儿干得挺牛的,它不光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溶酶体和组蛋白,还为跨代遗传研究打开了一扇新门,以后再聊“爸妈的特征怎么传给娃”,可不能只说DNA了,说不定你身上的某些健康特质,就是爷爷奶奶辈通过溶酶体和组蛋白,悄悄传给你的呢!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