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走红,靠的是国家意志和拨乱反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15:51 1

摘要:最近网上特火一个卖鸡排的大哥,现在光是直播鸡排哥的人,就已经日入上千了,不知道你刷到没有,

最近网上特火一个卖鸡排的大哥,现在光是直播鸡排哥的人,就已经日入上千了,不知道你刷到没有,

如果没有刷到,那说明你不是国家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

对的,我说的是国家媒体,尽管鸡排哥走红,看似是短视频平台自发的行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不是说鸡排哥有问题,而是鸡排哥太多了;不是说鸡排哥不该红,而是红的太凑巧了。

都知道,网红这条路,赚钱,现在哪怕是开个店都讲究装修、网红脸、营销文案写得天花乱坠。

结果呢,能让几百万人心甘情愿排上几个钟头队的,偏偏是这么个街边摊。

没招牌,没滤镜,大哥自个儿忙得跟陀螺似的,嘴里还不停地跟人逗贫。

一块鸡排卖6块钱,硬是让人吃出了600块的快乐。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

所以我不说说鸡排哥有问题,他红,是应该的。

但大家仔细想一想,你上个听到的路边摊网红是谁?

拉面哥、粥饼伦,还有靠着外国小黑人来中国直播一炮而红的荣昌卤鹅哥……太多了。

大家是一窝蜂地去看个新鲜,拍个照,然后热度很快就过去了。

甚至我说的直白一点,还记得淄博烧烤么?

咱们国家太大了,人才太多了,神州大地可以说随时都有这种民间大神存在,但能被捕捉到的永远是少数。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那伯乐是谁呢?你可以说是平台,可以说是资本,但鸡排哥切中了另一个点,舆论引导。

鸡排哥火起来的时间点,特别巧。

你想想那阵子,网上都在聊什么?

要么是一帮年轻人自嘲是“力工”,要么就是为用苹果还是安卓吵得不可开交,空气里到处都是那种“累了,不想干了”的味儿。

整个网络给人的感觉就是,又精致又疲惫,吵的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事儿,挺没劲的。

就在这个时候,“鸡排哥”出现了。

他没团队,也没人炒作,就是靠着无数路人拍的视频火的,视频里他永远是那个忙得团团转的样子。

他能火,不是哪个公司策划的,就是大家心里憋着的那股劲儿,正好被他点着了。

大家真是太需要一个活生生的、有劲头儿的真人,来冲淡网上的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了。

说白了,不是鸡排哥找上了互联网,是累了的互联网,需要这么一块热乎乎的鸡排来缓缓。

要想看懂“鸡排哥”为什么这么火,光盯着他手里的鸡排可不行。

首先,他卖的根本就不只是一块鸡排。一块鸡排成本能有多少?

但他这6块钱,让你觉得花得特别值。

因为他把一个小摊子,拆成了三样东西卖给你:

第一,是一块实实在在的鸡排,管饱。

第二,是一场现场脱口秀。“塑料袋6块”、“加辣不加价,加价不加辣”,这种贫嘴逗乐,你点外卖可体验不到。

第三,是一种被人当回事儿的感觉。他那句“别亏待自己的胃”,比什么广告词都管用,让你觉得他不是图你那6块钱,是真关心你吃得好不好。

在一个什么都标准化的年头,这种带着人情味儿的体验,反倒成了最难得的东西。

再往深了说,他正好戳中了现在人心里最缺的一样东西:踏实和放心。

这几年总听人说“科技与狠活”,搞得大家吃个外卖都心里打鼓。

但你看鸡排哥,就一个摊子,所有东西都在你眼皮子底下。

一块肉,裹上面,下油锅,捞出来撒料,干干净净,明明白白。他那句“我这没有科技与狠活”,简直就是定心丸。

更关键的是,他让你感觉是在跟一个“活人”打交道。

咱们现在天天对着的是智能客服、算法推荐,连直播间里好多话都是提前写好的词儿。

但鸡排哥不一样,他会跟你开玩笑,会怼你,会记得熟客。

这种感觉,在一个越来越像“单机版”的社会里,太稀罕了。

把这事儿再往大了看,你会发现,排队买鸡排,甚至成了一种不说话的表态。

一方面,这是对那种“躺平”论调的一种回应。

当有人在讨论怎么混日子的时候,鸡排哥那个忙得团团转的身影,让我们觉得,靠自己双手踏踏实实挣钱,这事儿还是挺光荣的。

另一方面,大家好像也越来越不信那些包装得特完美的成功故事了。

比起远在天边的商业大佬,我们更愿意把信任和流量,给楼下那个凭手艺吃饭,一块钱一块钱赚辛苦钱的普通人。

说真的,当你排了半天队,终于买到那块鸡排,发个朋友圈,心里得到的可能不只是满足感,更像是在说:我喜欢真实的东西,我尊重劳动,我烦透了那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

所以你看,“鸡排哥”能火,压根就不是他个人多厉害,更像是一场大家伙儿用行动发起的、对现在这套网红流水线的集体抗议。

他不是被谁选中的,是无数普通人把他“抬”到这个位置上的。

当然,这个无数人背后,也有国家为了给之前舆论场上各种乱象拨乱反正的力量存在。

所以鸡排哥自己可能都没想明白,怎么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突然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情绪出口,一个对抗虚假和无聊的符号。

因为他出现的,恰当好处。

这背后的道理一直没变:当虚拟世界里的东西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人就一定会掉过头来,去寻找现实里那些虽然粗糙但却简单的东西。

我猜,接下来可能会有这么几个变化:

第一,以后会火的,可能不再是完美人设的网红,而是那种有点小毛病,但特别真实的“反网红”。
第二,“为了一口吃的,奔赴一座城”会更常见。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再到这块鸡排,很多小人物会成为一个城市的“野生代言人”。

第三,平台肯定也想复制这种成功,但这种事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野生”和“不可控”,一旦被管起来,那股劲儿就没了。

说到底,我们这么喜欢鸡排哥,可能是在喜欢那个我们心里想成为,但一直没做成的自己——那个能简简单单、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的自己。

来源:曹小灵比比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