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特火一个卖鸡排的大哥,现在光是直播鸡排哥的人,就已经日入上千了,不知道你刷到没有,
最近网上特火一个卖鸡排的大哥,现在光是直播鸡排哥的人,就已经日入上千了,不知道你刷到没有,
如果没有刷到,那说明你不是国家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
对的,我说的是国家媒体,尽管鸡排哥走红,看似是短视频平台自发的行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不是说鸡排哥有问题,而是鸡排哥太多了;不是说鸡排哥不该红,而是红的太凑巧了。
都知道,网红这条路,赚钱,现在哪怕是开个店都讲究装修、网红脸、营销文案写得天花乱坠。
结果呢,能让几百万人心甘情愿排上几个钟头队的,偏偏是这么个街边摊。
没招牌,没滤镜,大哥自个儿忙得跟陀螺似的,嘴里还不停地跟人逗贫。
一块鸡排卖6块钱,硬是让人吃出了600块的快乐。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
所以我不说说鸡排哥有问题,他红,是应该的。
但大家仔细想一想,你上个听到的路边摊网红是谁?
拉面哥、粥饼伦,还有靠着外国小黑人来中国直播一炮而红的荣昌卤鹅哥……太多了。
大家是一窝蜂地去看个新鲜,拍个照,然后热度很快就过去了。
甚至我说的直白一点,还记得淄博烧烤么?
咱们国家太大了,人才太多了,神州大地可以说随时都有这种民间大神存在,但能被捕捉到的永远是少数。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那伯乐是谁呢?你可以说是平台,可以说是资本,但鸡排哥切中了另一个点,舆论引导。
鸡排哥火起来的时间点,特别巧。
你想想那阵子,网上都在聊什么?
要么是一帮年轻人自嘲是“力工”,要么就是为用苹果还是安卓吵得不可开交,空气里到处都是那种“累了,不想干了”的味儿。
整个网络给人的感觉就是,又精致又疲惫,吵的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事儿,挺没劲的。
就在这个时候,“鸡排哥”出现了。
他没团队,也没人炒作,就是靠着无数路人拍的视频火的,视频里他永远是那个忙得团团转的样子。
他能火,不是哪个公司策划的,就是大家心里憋着的那股劲儿,正好被他点着了。
大家真是太需要一个活生生的、有劲头儿的真人,来冲淡网上的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了。
说白了,不是鸡排哥找上了互联网,是累了的互联网,需要这么一块热乎乎的鸡排来缓缓。
要想看懂“鸡排哥”为什么这么火,光盯着他手里的鸡排可不行。
首先,他卖的根本就不只是一块鸡排。一块鸡排成本能有多少?
但他这6块钱,让你觉得花得特别值。
因为他把一个小摊子,拆成了三样东西卖给你:
第一,是一块实实在在的鸡排,管饱。
第二,是一场现场脱口秀。“塑料袋6块”、“加辣不加价,加价不加辣”,这种贫嘴逗乐,你点外卖可体验不到。
第三,是一种被人当回事儿的感觉。他那句“别亏待自己的胃”,比什么广告词都管用,让你觉得他不是图你那6块钱,是真关心你吃得好不好。
在一个什么都标准化的年头,这种带着人情味儿的体验,反倒成了最难得的东西。
再往深了说,他正好戳中了现在人心里最缺的一样东西:踏实和放心。
这几年总听人说“科技与狠活”,搞得大家吃个外卖都心里打鼓。
但你看鸡排哥,就一个摊子,所有东西都在你眼皮子底下。
一块肉,裹上面,下油锅,捞出来撒料,干干净净,明明白白。他那句“我这没有科技与狠活”,简直就是定心丸。
更关键的是,他让你感觉是在跟一个“活人”打交道。
咱们现在天天对着的是智能客服、算法推荐,连直播间里好多话都是提前写好的词儿。
但鸡排哥不一样,他会跟你开玩笑,会怼你,会记得熟客。
这种感觉,在一个越来越像“单机版”的社会里,太稀罕了。
把这事儿再往大了看,你会发现,排队买鸡排,甚至成了一种不说话的表态。
一方面,这是对那种“躺平”论调的一种回应。
当有人在讨论怎么混日子的时候,鸡排哥那个忙得团团转的身影,让我们觉得,靠自己双手踏踏实实挣钱,这事儿还是挺光荣的。
另一方面,大家好像也越来越不信那些包装得特完美的成功故事了。
比起远在天边的商业大佬,我们更愿意把信任和流量,给楼下那个凭手艺吃饭,一块钱一块钱赚辛苦钱的普通人。
说真的,当你排了半天队,终于买到那块鸡排,发个朋友圈,心里得到的可能不只是满足感,更像是在说:我喜欢真实的东西,我尊重劳动,我烦透了那些虚头巴脑的玩意儿。
所以你看,“鸡排哥”能火,压根就不是他个人多厉害,更像是一场大家伙儿用行动发起的、对现在这套网红流水线的集体抗议。
他不是被谁选中的,是无数普通人把他“抬”到这个位置上的。
当然,这个无数人背后,也有国家为了给之前舆论场上各种乱象拨乱反正的力量存在。
所以鸡排哥自己可能都没想明白,怎么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突然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情绪出口,一个对抗虚假和无聊的符号。
因为他出现的,恰当好处。
这背后的道理一直没变:当虚拟世界里的东西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人就一定会掉过头来,去寻找现实里那些虽然粗糙但却简单的东西。
我猜,接下来可能会有这么几个变化:
第一,以后会火的,可能不再是完美人设的网红,而是那种有点小毛病,但特别真实的“反网红”。
第二,“为了一口吃的,奔赴一座城”会更常见。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再到这块鸡排,很多小人物会成为一个城市的“野生代言人”。
第三,平台肯定也想复制这种成功,但这种事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野生”和“不可控”,一旦被管起来,那股劲儿就没了。
说到底,我们这么喜欢鸡排哥,可能是在喜欢那个我们心里想成为,但一直没做成的自己——那个能简简单单、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的自己。
来源:曹小灵比比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