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该读读《资治通鉴》:从历史镜鉴看接班者的“破局困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15:48 1

摘要:看着宗馥莉最近的一连串动作——遗产官司上诉被驳回,力推的新品牌“娃小宗”遭经销商集体抵制,集团内部因资产转移闹得沸沸扬扬,忍不住想:要是她好好读过《资治通鉴》,大概率不会把一手不算差的牌打得这么拧巴。

看着宗馥莉最近的一连串动作——遗产官司上诉被驳回,力推的新品牌“娃小宗”遭经销商集体抵制,集团内部因资产转移闹得沸沸扬扬,忍不住想:要是她好好读过《资治通鉴》,大概率不会把一手不算差的牌打得这么拧巴。

作为宗庆后选定的接班人,宗馥莉手里的筹码其实很厚实:年营收超700亿的基本盘,覆盖90%乡镇市场的联销体,还有“娃哈哈”这个价值911亿的国民品牌 。可接班一年多来,她没守住这份家业的稳固,反而陷入“内忧外患”:家族遗产纠纷扯不清,经销商集体停订新货,国资股东与职工持股会接连发难。这事儿放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怕是要提笔批注:“有勇无谋,不识大体”。

《资治通鉴》写透了1362年的权力交替与改革阵痛,核心就藏着四个字:“章法与平衡”。不管是治国还是接班,既要懂“破”的勇气,更要懂“立”的章法;既要抓权力的核心,更要守各方的平衡。宗馥莉的所有困局,本质上都是没吃透这层道理——只想着按自己的节奏“重新制定规矩”,却忘了历史早把“怎么改才不翻船”的答案写在了纸上。

一、改革的底色:先“立信”再“破局”,而非逆势硬闯

《资治通鉴》里最成功的改革,从来不是“一声令下改到底”。赵武灵王推胡服骑射时,先亲自穿胡服上朝做榜样,再跑到叔叔公子成家里晓以利害,讲清“不改则国危”的道理,等权贵阶层松了口,改革才顺理成章铺开。连商鞅变法都要先搞“徙木立信”,让百姓信了“变法必行”,才敢动旧制度的根基。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改革改的是利益格局,得先让核心群体看到诚意、弄懂目的,否则必然遭到反噬。

宗馥莉的改革恰恰缺了这步“铺垫”。她接班后动作频频:先是清退492家低销量经销商,把年销千万以下的经销商排除在大会之外,新合同里直接把业绩指标拉高50%-200% ;接着又把浙江娃哈哈的桶装水业务强行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只给原公司留2.75元/桶的加工费,导致前者利润大滑;商标转让受阻后,干脆绕开股东推出“娃小宗”,要替换沿用38年的“娃哈哈”品牌。

这些操作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全踩中了“改革大忌”。联销体是娃哈哈的“生命线”,那些被清退的经销商跟着宗庆后打拼了十几年,不是说换就能换的;桶装水业务转移更像“自挖墙脚”,明摆着把集团利益往自家公司挪;推“娃小宗”前既没跟持股46%的国资股东商量,也没跟经销商通气,直接抛出“年销300亿”的目标,难怪经销商放话“99%不会做” 。

赵武灵王改服饰前,先算清了“改胡服是为了强兵保国”的总账;宗馥莉搞改革前,似乎没算清“得罪核心盟友”的成本。《资治通鉴》里写过东汉的“阳嘉新制”,左雄的察举改革本是好事,可因为触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又没争取到足够支持,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宗馥莉的渠道改革和品牌更换,正在重蹈这个覆辙——没立住“为了企业更好”的信,先破了“利益共享”的局,自然会被当成“私心作祟”。

二、权力的逻辑:懂“平衡”才稳,搞“独断”必乱

《资治通鉴》里的掌权者,没一个是靠“一刀切”坐稳位置的。汉武帝刚登基时,窦太后掌权,他再想推新政也得忍着,等熬到太后去世才逐步发力;唐太宗晚年安排辅政大臣,特意混搭了长孙无忌这样的外戚和褚遂良这样的寒门,就是怕一方独大。道理很简单:权力是个“多方制衡”的天平,尤其是接过传承的摊子,既要抓核心权,更要稳住股东、元老、基层这几头,缺了哪头都会失衡。

宗馥莉显然没参透这层平衡术。娃哈哈的股权结构本就微妙:国资持股46%,她自己占29.4%,职工持股会占24.6%,说白了是“没有绝对话语权”的格局。可她的操作全是“强推独断”:商标转让涉及国有资产,不跟国资股东充分沟通就贸然提方案,结果被骂“国资流失”,只能草草收场 ;把集团资源往自己的“宏胜系”转移,让老员工觉得“被排挤”,50多名退休员工直接起诉集团,质疑股权回购问题;遗产官司里更硬气,明明签了协议承诺设立信托,转头就拒绝履约,还否认父亲手写指示的有效性,把宗家三兄妹彻底推到对立面。

这哪是“掌权”,分明是“树敌”。《资治通鉴》里的袁绍就是典型反面教材,手握四州之地,却听不进谋士意见,又容不下不同声音,最后众叛亲离输给曹操。宗馥莉现在的处境有点像:经销商是“外助”,被她的硬政策逼得停单;国资和职工是“内援”,被她的独断搞得不满;家族是“根基”,被她的官司闹得撕裂。几方力量都站到对立面,哪怕2024年营收回升至728亿,也被戳穿是“宗庆后离世后的情怀消费”,根本不可持续。

真正的掌权者该怎么做?看看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后,立刻给其高位让他带头改革,既稳住了宗室,又推进了新政。宗馥莉要是懂这招,完全可以先拉着核心经销商搞“联销体升级试点”,让大家尝到甜头再扩围;商标问题上跟国资股东协商“共同开发新品牌”,而不是绕开对方另起炉灶;遗产官司里哪怕退一步履行信托,也能避免家族矛盾发酵成品牌危机。可惜她选了最硬的路,把平衡的天平彻底掀翻了。

三、传承的本质:守“根本”再“创新”,而非丢了家底

《资治通鉴》里的成功传承,从来都是“守正”与“创新”的结合。唐高宗接唐太宗的班,先沿用“贞观之治”的制度,再慢慢调整吏治;宋仁宗接手宋朝基业,没丢“重农抑商”的根本,却通过范仲淹变法补了“冗官”的漏洞。这些人都懂:传承不是“否定上一代”,而是先接住“家底”,再顺着时代补短板。

宗馥莉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传承”做成了“切割”。娃哈哈的“家底”是什么?是AD钙奶、瓶装水这些占营收50%以上的老品,是能渗透到县城小卖部的联销体,是“国民品牌”的情感认同 。可她的操作全在跟这些“家底”较劲:一边说老品依赖不可持续,一边拿不出能打的新品(新品占比不足10%);一边喊着“联销体要进化”,一边用清退、压指标的方式逼走老经销商;一边想摆脱“宗庆后标签”,一边又靠父亲离世的“情怀消费”冲业绩,转头就推“娃小宗”这样的山寨感新品牌,把“国民记忆”抛在脑后。

这就像当年的隋炀帝,接手隋文帝留下的盛世,不想着守成,非要修大运河、三征高句丽,超出国力硬折腾,最后把家业败光。宗馥莉虽然没到这地步,但逻辑是相通的:放着现成的优势不用,非要去啃硬骨头,还啃得没章法。她主导的1L装冰红茶确实增速30%,但市场份额还不到康师傅的1/5;投了8万台冰柜提升终端销量,可线上收入占比还不足5%——这些“创新”本该是老底子上的加法,却被她做成了替代老底子的减法。

《资治通鉴》里写“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治企业也一样,不能瞎折腾。娃哈哈的经销商跟着宗庆后赚了几十年钱,只要给他们新品牌的利润空间,未必会抵制“娃小宗”;“娃哈哈”商标用不了,完全可以搞“双品牌战略”,让老品牌带新品牌,而非一刀切替换。可惜宗馥莉没这么做,反而像个急于证明自己的新人,非要砸了旧锅造新锅,结果旧锅漏了,新锅还没成型。

结语:史鉴里的答案,从来都是“顺势而为”

有人说宗馥莉的困境是“家族企业传承的必经之痛”,可《资治通鉴》早就告诉我们:传承之痛,痛在“不通史、不识势”。赵武灵王的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懂“不改则亡”的势;汉武帝的隐忍之所以明智,是因为他懂“时机未到”的势;唐高宗的守成之所以稳妥,是因为他懂“根基要稳”的势。

宗馥莉缺的正是这种“识势”的智慧。她想把娃哈哈变成“自己的企业”没错,想推动改革也没错,但错在不懂“先立后破”的章法,错在不懂“多方平衡”的权力逻辑,错在不懂“守正创新”的传承本质。要是她能翻翻《资治通鉴》,或许会明白:真正的掌权者从不是“打破一切规矩”,而是先看懂规矩背后的利益与情感,再顺着趋势慢慢调整;真正的传承也不是“否定上一代”,而是接住前人的家底,再给后人留些新东西。

娃哈哈的牌子还没倒,宗馥莉的牌还有的打。只是下次动身前,真该好好读读《资治通鉴》——历史从不会给标准答案,但会告诉你哪些坑不能踩。毕竟,几千年前古人摔过的跟头,没必要再摔一次。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