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杭州程序员陈志远,在朋友圈发出的第37条定位更新,时间是凌晨4点23分,坐标:G60沪昆高速,距离绍兴出口还有8公里。
“我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在节假日开车出城了!”
——这是杭州程序员陈志远,在朋友圈发出的第37条定位更新,时间是凌晨4点23分,坐标:G60沪昆高速,距离绍兴出口还有8公里。
不是他不想动,是他动不了。
车轮纹丝未动,油表从满格掉到只剩两格,导航上的小绿点像被502胶水粘死了一样,一动不动。
而他的膀胱,已经胀得像一颗即将爆破的气球。
这不是电影情节,也不是段子手编的梗,而是2024年国庆长假第一天,发生在长三角高速公路上的真实事件。
一位34岁的杭州IT男,原本计划带着老婆孩子回绍兴丈母娘家过节,结果从早上8点出发,一路“蠕动”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抵达目的地——全程不到120公里,耗时18小时,平均时速6.7公里,比骑共享单车还慢。
更魔幻的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整条G60沪昆高速,从杭州萧山到绍兴柯桥段,变成了一个长达40公里的“露天停车场”。
有人在后备箱支起小桌打扑克,有夫妻在应急车道遛狗,更有甚者直接铺开瑜伽垫做起了拉伸。
一位宁波司机甚至开了直播,标题写着:“今天不回家了,我在高速上当网红。”
这哪是出行?这分明是一场全民行为艺术展,主题叫《堵车即修行》。
他还特意查了“高德地图节假日避堵攻略”,自信满满地对老婆说:“我们走S9苏绍高速绕行,肯定能避开大流。”
结果呢?刚上高速15分钟,前方就开始缓行;半小时后,完全停滞。
“刚开始我还挺乐观的,”他在事后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苦笑,“想着堵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毕竟十一嘛,谁没堵过?”
可现实是,这一堵,就是一整天。
导航APP开始疯狂切换路线:“前方拥堵,建议绕行……”
绕来绕去,最后又回到了原路。
就像人生,你以为换条路就能避开苦难,结果发现所有岔路都通往同一个终点——堵。
二、中期:从焦虑到麻木,再到哲学思考
随着时间推移,车内气氛逐渐从“还能忍”变成“快疯了”。
孩子哭闹要上厕所,老婆翻白眼:“你说绕行,现在我们在哪?”
陈志远试图用幽默化解尴尬:“别急,咱们这是‘沉浸式体验中国式交通’。”
可没人笑。
最崩溃的是手机信号。
4G断断续续,5G成了“零格”,微信语音发不出去,外卖软件显示“您当前不在服务范围”。
他打开抖音,刷到一条视频:“国庆高速实拍:车龙绵延50公里。”
评论区一片哀嚎:“我已放弃治疗。”“建议国家把高速堵车纳入法定假日。”“建议ETC收费按小时算,堵越久越便宜。”
人在极端环境下,总会迸发哲学灵感。
陈志远盯着前方一动不动的红色尾灯,突然悟了:“我们是不是被困在了一个时间循环里?昨天是今天,今天还是昨天。”
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到了《土拨鼠之日》的片场。
更离谱的是,有人开始自发组织“车友会”。
一辆浙A牌照的特斯拉车主拿着喇叭喊话:“各位邻居,我是杭州滨江的,大家报下出发地和目的地,咱们搞个‘堵车联谊会’!”
于是,高速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回应:
“余杭→台州!”
“西湖→温州!”
“我在车上煮火锅,要吃的私聊!”
有人真的在车上架起卡式炉,煮起了方便面加火腿肠,香味飘得十里八乡都知道这儿有人“野营”。
三、深夜:人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进入夜间,情况更加诡异。
路灯昏黄,车灯如星,整条高速像一条发光的巨龙趴在地上喘息。
有人打开天窗看星星,有人放起音乐开“露天演唱会”,还有情侣干脆在后排拥抱接吻——反正也走不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生理需求。
陈志远尝试在护栏边解决,结果被巡逻交警劝阻:“应急车道不能方便,罚款200!”
他反问:“那我憋出肾结石,你们负责吗?”
交警沉默两秒:“……那你去隔壁田里,别让我们看见。”
其次是安全问题。
半夜有电瓶车穿梭在车流间卖烤肠和矿泉水,一串15块,一瓶水20元。
陈志远买了两瓶水,回头一看,收款码竟是“微信昵称:高速刺客”。
最惊险的是,凌晨1点多,一辆救护车鸣笛驶过,却被堵在车阵中寸步难行。
车上家属急得大哭,司机只能一遍遍拨打120:“我们就在G60,可你们也被堵着啊!”
那一刻,所有人都安静了。
再荒诞的喜剧,也抵不过生命的沉重。
四、为什么我们年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首日,全国高速公路总流量突破7500万辆次,创历史新高。
长三角地区日均拥堵时长超9小时,部分路段连续拥堵超过15小时。
而这一切,早在节前就被预警过无数次。
可为什么大家还是要出门?
答案很简单:因为平时太累了。
一位上海白领说:“我全年加班300天,调休都请不出来,只有长假能喘口气。”
一位深圳创业者坦言:“公司全年无休,只有春节和国庆能陪家人。”
他们不是不知道会堵,而是宁愿堵在路上,也不愿困在工位里。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假期太集中了。
带薪年假形同虚设,错峰出行难以实现。
结果就是,所有人像约好了一样,在同一时间集体“逃亡”。
有网友调侃:“中国交通的终极难题不是修路,而是怎么让打工人敢请假。”
这话听着好笑,细想心酸。
五、科技很先进,但治不了“人心齐”
现在的导航APP已经能预测拥堵、推荐路线、甚至模拟车流。
可再智能的算法,也敌不过“万人同心”的出行意志。
你绕东,我也绕东;你走北,他也走北——最后全挤在同一条“避堵秘道”上。
ETC、智慧高速、无人机巡查……技术手段越来越多,
可只要节假日免费政策不变,只要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 堵车,就会年复一年地上演。
有人提议:“干脆收拥堵费吧,越堵收费越高,逼大家理性出行。”
立刻被骂上热搜:“平时工资压着不涨,节日还要多收费?”
也有人说:“学法国,法定假期分散化。”
可现实是,企业主怕影响生产,员工怕丢工作,社会节奏根本转不动。
六、18小时后,他终于到了凌晨2点17分,陈志远的车终于缓缓驶入绍兴市区。
丈母娘在家门口等了三个小时,见面第一句是:“你们咋这么晚?饭都热三遍了。”
他没说话,径直冲进卫生间,足足待了十分钟。
出来后,女儿扑上来抱住他:“爸爸,你回来啦!”
那一刻,他红了眼眶。
后来他在朋友圈写道:
“这18小时,我经历了愤怒、绝望、麻木、顿悟、释然。
我重新理解了‘家’的意义——不是那个目的地,而是有人愿意等你回来的地方。”
他还附了一张照片:高速路上,无数车灯连成一条光河,像银河落人间。
配文:“我们不是在堵车,我们是在移动的星光。”
七、写在最后:堵不住的路,或许能堵住一些反思
这场“人类迁徙奇观”,每年都会上演。
它暴露了基础设施的极限,也照见了现代人的困境:
我们拼命工作,只为换取几天自由;
我们逃离城市,却在高速上重逢拥挤;
我们追求诗和远方,最后只得到一场膀胱危机。
但或许,正是在这种极致的荒诞中,我们才看清了一些真相:
生活不该是一场冲刺,而该是一段可以随时停下的旅程。
真正的自由,不是开多贵的车,走多快的路,
而是——你想回家时,路是通的;你想休息时,世界允许你停下。
下次节假日,你还敢开车上高速吗?
陈志远说:“除非我忘了这次有多惨。”
可他知道,明年,他大概率还会出现在那条熟悉的路上。
因为有些路,哪怕再堵,也得走完。
就像人生,哪怕再难,也得继续往前挪。
来源:d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