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全国共有28处珍贵遗产入选。其中,山西的两处古树名木成功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单:晋祠·周柏和舜帝陵庙·活柏抱死柏及连理柏。
近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全国共有28处珍贵遗产入选。其中,山西的两处古树名木成功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单:晋祠·周柏和舜帝陵庙·活柏抱死柏及连理柏。
这项保护行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协同推进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
01 晋祠·周柏
晋祠·周柏协同保护对象,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和树龄约3000年的侧柏“周柏”。晋祠是祭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的祠堂,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
圣母殿作为晋祠的主殿,重檐歇山,副阶周匝,是我国宋代高等级木构建筑的代表性遗存。殿前有鱼沼飞梁,为国内仅见,殿内有彩塑43尊,为宋塑中的精品。
“周柏”位于圣母殿旁,自北向南侧卧生长,形如卧龙,盘根虬枝,苍劲挺拔,被誉为“晋源之柏第一章”。晋祠古建筑与古树千年相依共存,根脉与殿基交错,树冠与檐角相映,构成独特景观。
这棵周柏高21.2米,胸围8.23米,胸径2.62米,平均冠幅14.4米,向南倾斜约45度,为西周所植,是晋祠三绝之一,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见证着时代的更迭。
02 舜帝陵庙·活柏抱死柏及连理柏
舜帝陵庙·活柏抱死柏及连理柏协同保护对象,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舜帝陵庙和树龄约4000年侧柏“活柏抱死柏”“连理柏”。
舜帝陵的庙宇建筑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现存多为元、明、清时代的建筑。舜帝陵庙内古建筑与古柏相互依存,成为研究舜帝文化的重要史料依据。
这些古柏不仅树龄惊人,更以其独特的生长形态和顽强的生命力,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诠释着“活态历史景观”的深刻内涵。
03 三晋大地上的绿色瑰宝
山西除入选国家级协同保护名录的这两处古树名木外,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绿色活化石。
在晋祠博物馆内,还有一株隋槐,树龄约1400年,树高18米,胸围660厘米,种植于隋代,是目前晋祠最古老、最雄伟、最粗壮,也是最茂盛的一株古槐。
太原市狄村有一株唐槐,相传为唐朝名相狄仁杰母亲亲手种植,又称“狄母手植槐”,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这棵唐槐一出地面就分为两大极,西北枝直径为140厘米,东南枝沿地面横伸,直径为120厘米。
山西还有许多古树和古树群入选了全国“双百”古树名单:霍州市李曹镇七里峪村1000年的油松、临汾市霍州市李曹镇韩壁村1000年的白皮松、介休市绵山镇西欢村2650年的侧柏、太原市小店区营盘街道狄村街国槐、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西许村国槐。
在古树群方面,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的稷山板枣古树群(拥有千年以上古枣树1万余株)、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台怀镇台怀村的镇海寺油松古树群、吕梁市交城县天宁镇卦山风景区的交城县卦山侧柏古树群(古柏约五万余株)都入选了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
04 保护古树名木,赓续中华文脉
古树名木保护与传承中华文明、赓续红色血脉、推动绿色发展有机融合。2023年,山西省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晋祠博物馆举行,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赓续中华文脉”。
此次“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的公布,将进一步推动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挖掘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动社会各界保护、爱护、呵护古树名木资源。
古树名木与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集历史、文化、生态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象征。
古树名木与历史建筑相伴相生,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晋祠内122株古树名木与古代建筑相映成趣,舜帝陵庙的古柏与元明清建筑相互依存。
这些绿色活化石将继续得到科学管护和深入阐释,让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世代相传。
来源:飞哥聊科学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