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底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28处文物与古树共生的活态景观正式亮相。此次入选的28处协同保护对象涵盖全国18个省(直辖市),呈现出“南北均衡、特色鲜明”的分布特点。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孔望山摩崖
据国家文物局消息,9月底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28处文物与古树共生的活态景观正式亮相。此次入选的28处协同保护对象涵盖全国18个省(直辖市),呈现出“南北均衡、特色鲜明”的分布特点。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古流苏”进入了保护名录。
从类型上来说,“孔望山摩崖造像·古流苏”属于“特色树种+摩崖石刻/少数民族建筑”类,由展现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的树种与小众文物类型搭配,展现地域文化个性。江苏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树龄约830年的流苏树,花期“覆霜盖雪”的景观与石刻的古朴质感形成视觉呼应。孔望山摩崖造像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景点,山景也不如其他众多名山大川那样震撼人心,但每一个来这里参观游玩的人都被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所打动。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东北,山石松柏形态各异,风光秀美。孔望山之名背后还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当年孔子来郯国,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当时孔望山还为大海所包围,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滩上有无数招潮蟹在不停地挥动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他转过身,对身边的弟子说:这里连螃蟹都知道礼貌,我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于是便起身回鲁国去了。孔子起身离山去,从此留下孔望山这一美名。后世的文人墨客刘长卿、苏东坡、张耒、唐伯元、陈文烛、陶澍、魏源等,都曾登临孔望山,留下千古流传的诗文。
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道教、佛教石刻艺术,位于南麓最西端,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成,早于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200余年,目前可以识别出来的造像有105个,造像既有道教人物,也有佛教故事。三大主像采用东汉典型的“凸面线刻”,衣冠如汉画;而其他佛像则运用“减地浮雕”,深目高鼻,明显吸收西域技法。摩崖造像往东还有我国体积最大的汉代圆雕石象,被誉为“中华第一象”。
众所周知,连云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而连云港在海丝路上的印记,就藏在孔望山之中。在孔望山摩崖造像被发现之初,学界对该造像的年代究竟是何时有过很多说法,有人觉得是东汉,有人认为是魏晋,1990年6月,中国文物研究所石刻保护专家高级工程师贾瑞广无意中发现在雕刻的“象奴”左下方石象前腿的里侧,有一行竖刻的隶书,并最终经专家组确认隶刻铭文为“永平四年四月”。“永平”为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刘庄的年号。比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敦煌石窟早了三个世纪。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道教人物和佛经故事西兼而有之,这恰印证了佛教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路径传入的可能性,而且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传播路径的起点可能就是连云港。
和孔望山摩崖造像一起成了组合列入名录的流苏树也很有来头,这棵流苏树位于孔望山龙洞庵,这是连云港现存最古老的名刹之一,流苏树俗名叫糯米茶树,种植于南宋时期,它是在2018年获评“全国最美古树”的珍稀树木,不仅是当地生态瑰宝,其糯米花茶制作技艺更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谷雨前后,流苏树开花,如同四月飞雪一样极为壮观,和龙洞庵相映成趣,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专门来拍照打卡。
“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的发布说明了古树名木不再是孤立的植物,而是与文物建筑互为印证的“历史说明书”——通过古树与文物的联动,抽象的文化精神有了具象载体,这些“活文物”将继续讲述中华文明的悠久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来源:说说旅游呢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