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有人下午12点就去占座,跟抢演唱会门票似的,硬生生熬3个多小时,就为了嘴里那一口6块钱的快乐。
朋友,这两天你是不是总刷到一个卖鸡排的大哥,后面跟着一串长得能打贪吃蛇的队伍?
据说有人下午12点就去占座,跟抢演唱会门票似的,硬生生熬3个多小时,就为了嘴里那一口6块钱的快乐。
你以为他在卖鸡排?你以为大家在买鸡排?你以为这是个餐饮故事?
醒醒吧,朋友。
这压根就不是餐饮问题,这TM是一场关于现代人心灵空虚的大型田野调查,鸡排只是门票。
这事儿的操盘手,景德镇的“鸡排哥”,一个在五中门口炸了多年鸡柳的普通大哥,突然就成了顶流“主理人”。他干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吗?没有。无非就是学生5块,成人6块,对人热情点,多笑笑,有人喊一声他就乐呵呵地回应。
就这么点事儿,在2023年的今天,居然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稀缺到什么地步?稀缺到大家愿意用3个小时的生命去兑换。
这背后藏着的商业逻辑,其实非常朋克,我管它叫“情绪价值的极限套利”。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门生意的真正产品。
你花6块钱,买到的仅仅是一块裹着面包糠的鸡胸肉吗?当然不是。你买到的是一个套餐,这个套餐里包含:一块热量炸弹、一次长达数小时的社交货币、一个“我参与了”的故事素材,以及最核心的——一份被当成“人”来对待的尊重感。
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死是藏不住的。当下的很多服务业,流程无比标准,话术无比客气,但你从头到脚都能感觉到,你只是个行走的数据,一个待转化的KPI。
他们对你的笑,是培训出来的;他们对你的关心,是SOP里规定的。一切都精确、高效,但也冰冷得像太平间里的手术刀。
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鸡排哥”,他的热情不是装的,他的笑容不计入考核,他记得老顾客,会跟排队的人唠嗑。这种原始的、野生的、不被量化的真诚,就成了一剂猛药,直接打在了当代人的情感G点上。
说白了,你排3小时队,就像是花钱去做了个心理按摩。按摩师傅手法不一定多专业,但他会认真听你絮叨,让你觉得这30分钟,你不是个客户,你就是你。这6块钱买的不是鸡排,是“被看见”的权利。
这门生意的第一个关键角色,就是“鸡排哥”本人。
他是不是商业奇才?大概率不是。他可能就是个凭着本能做生意的老实人,多年如一日,结果一不小心踩中了时代的风口。这种成功,用个黑话讲,叫“瞎积薄发”。
他没有搞什么私域流量,也没设计什么增长飞轮,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把别人当人看。在一个人人都是互联网工具的时代,他活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差异化。
他每人限购两份,在外人看来是饥饿营销,但实际上可能真的只是因为他炸不过来,想让后面的人也能尝到。这种不贪婪,恰好又构成了他个人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
商业世界里,最牛逼的算计,就是不算计。
第二个关键角色,是那些心甘情愿排队的顾客。
他们真的缺这口鸡排吗?但凡能拿出3个小时干等的人,时间成本都远超6块钱了。
他们买的,其实是一种“在场证明”。
在小红书和朋友圈里,吃过“鸡排哥”的鸡排,就等于你去朝圣过耶路撒冷,去卢浮宫看过蒙娜丽莎。那张油乎乎的纸袋,就是你的勋章。那3个小时的等待,就是你虔诚的证明。
这件事的本质是啥?是经济下行吗?是消费降级吗?
都不是。
这本质是,当所有人都把你当数据,当流量,当韭菜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把你当个人看了。于是你感动得涕泗横流,愿意用几个小时的罚站来为这份久违的温暖投票。
这不叫消费,这叫赎买,赎买自己丢失的尊严。
接下来,就是更有意思的第三方角色入场了:平台、主播和当地文旅。
这三方,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快种快收”。
网红主播们扛着设备冲过来,他们不是来吃鸡排的,他们是来吃流量的。“鸡排哥”是热点本身,谁能离他最近,谁就能分到最大的蛋糕。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探店了,这是在热点矿区进行暴力开采。
而当地文旅和城管的反应,更是教科书级别的。
成立工作专班,维持现场秩序,研究国庆保障方案,甚至放话要搞“一揽子计划”。
你看,他们就像一个守着块贫地的老农,地里突然长出了一棵能结金元宝的树。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研究这树为啥能结元宝,而是赶紧把树圈起来,挂上牌子,修条路,开始卖门票。
这波操作对不对?绝对正确。一个城市太需要这种能上热搜的“名片”了。
但危险也恰恰在这里。
“鸡排哥”的火,根源在于他的“野生”和“纯粹”。这玩意儿是地里自己长出来的,不是大棚里催熟的。
而“一揽子计划”这种东西,最擅长的就是把野生变圈养,把纯粹变标准。他们会设计logo,会统一服装,会规划排队路线,会给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会给他开个连锁加盟发布会。
他们会用工业化的方式,去复制一份手工业的温暖。
这就像一场商战,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而当官方试图把这种个人魅力打包成城市名片时,往往会因为用力过猛,把最核心的魅力给搞没了。
一个因为“真实”而火起来的人,最怕的就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所以,景德镇的鸡排盛世,更像一个寓言故事。
它告诉我们,在算法和效率统治一切的今天,人性的价值正在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重估。你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就可能成为风口本身。
但它也悲哀地揭示了,这种偶然的、个体化的温暖是多么脆弱。一旦被流量的聚光灯锁定,被资本和权力盯上,它要么被快速消费殆尽,要么被改造成一个标准化的、失去了灵魂的商业符号。
“鸡排哥”或许能火一个国庆,甚至更久。
但下一个能让人心甘情愿排队3小时的,会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当一份6块钱的鸡排,需要承载这么多本不属于它的意义时,真正有问题的,或许不是鸡排,而是我们这个离不开鸡排的世界。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