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6年6月19号,新泽西州霍博肯的Elysian Fields上,纽约尼克博克队和纽约棒球俱乐部打了场比赛。
1846年6月19号,新泽西州霍博肯的Elysian Fields上,纽约尼克博克队和纽约棒球俱乐部打了场比赛。
这可不是普通球赛,后来被认成是第一场现代棒球赛,九人九局制、没计时这些规则,全是这天定下来的。
但球员头上戴的东西,跟现在咱们熟悉的棒球帽差远了,是木条编的宽檐草帽。
说实话,这草帽防晒是够了,可打棒球的时候估计挺碍事,帽檐宽得很,传球接球说不定都得小心别勾着,实用性其实不咋地。
没几年,球队就把这草帽给换了,改成用美利奴羊毛做帽子。
本来想可能就是换个舒服点的材质,后来发现人家还加了设计,前檐给做出来了,帽冠还是六片拼起来的立体款。
这下不光遮阳更顺手,戴在头上也贴合,不会像之前的草帽那样晃来晃去。
这种功能性设计,后来就成了棒球帽的雏形。
你想啊,运动装备肯定得跟着需求变,之前的草帽不实用,自然就得升级,这道理到现在都通用。
到了1901年,底特律老虎队干了件挺关键的事,在帽子上绣了队徽。
本来这帽子就是个遮阳的工具,这下彻底不一样了,成了认身份的标志,甚至有点像球队的“战斗旗帜”。
老实讲,这一步走得挺妙,不光球员戴的时候有归属感,球迷看比赛时也能一眼认出自家球队,后来棒球帽能变成品牌和时尚的出口,估计就从这时候埋下伏笔了。
1908年的时候,“费城款”棒球帽冒了出来,它的帽檐做得更硬挺,看着更精神,大联盟很快就都用起了这款。
1939年电视开始转播棒球赛,这事儿对棒球帽影响可大了,球队都想着在电视上好看点,得重塑形象。
到1945年,每支球队都有了自己专属的帽子。
小孩在少棒联赛里戴惯了,长大成人后也自然接着戴,这戴帽的习惯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
时间再往后推,到1960到70年代,农业企业也盯上了这种帽子。
他们在泡沫前片的帽子上印上自己公司的标志,还加了塑料可调节扣和透气网布,弄出了“卡车司机帽”。
这帽子便宜又耐用,很快就流行开了,说实话,这种帽子特别接地气,农场工人、卡车司机戴着干活正好,透气不闷,调节扣也方便不同头围的人戴,能火真不是没道理。
到1980年代,有个叫New Era的品牌,之前一直给大联盟供货,这时候开始把正版队帽卖给普通人。
本来这帽子只有球迷在赛场周边能买到,这下好了,百货商场里也能找着,普通人也能戴到和球员一样的帽子。
没过多久,棒球帽就彻底出圈了,法版《Elle》封面有它,嘻哈音乐录像带里也常见,甚至戴安娜王妃都戴过。
你想啊,王妃平时穿得都挺正式,一戴牛仔裤配棒球帽,瞬间就成了“平民公主”,亲和力一下就出来了。
还有作曲家史蒂夫·赖希、歌手保罗·西蒙,就算穿礼服,也非要戴顶没标志的旧棒球帽,这意思不就是“我跟大家一样,随时能坐下来喝一杯”嘛,挺有意思的。
1996年,Jay-Z发首张专辑的时候,头上戴的还是黑色礼帽,看着有点神秘,甚至带点黑帮气质。
可十年后,他在《Kingdom Come》里就换成了纽约洋基帽,这下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成了亲民的“街头王者”。
说实话,一顶帽子的变化,居然能看出身份和态度的转变,这可能就是棒球帽的魔力,它不只是个配饰,还能替人“说话”。
不光明星爱用棒球帽表达自己,政治人物也很会用这招。
乔治·W·布什戴德州游骑兵队的帽子,奥巴马戴芝加哥白袜队的帽子,他们想传递的不就是“我和你一样”的意思嘛。
为啥棒球帽这么好用?很显然,它不贵,随便怎么搭都行,理论上谁都能戴。
就算是路易威登这种奢侈品牌,把棒球帽卖到上千美元,也有人买,因为超模戴了它,瞬间就没那么有距离感了,成了“邻家女孩”。
现在再看棒球帽,它早就是一种归属的符号了。
不管是退伍军人的军帽、球迷的队帽,还是政治集会上的党派帽子,你只要看一眼帽檐和帽冠,就能大概知道这人的身份。
搞不清为啥大家对这种帽子这么有认同感,后来想想,可能是因为它简单直接,不用多说,一顶帽子就能拉近距离、找到同类。
其他运动项目也学了棒球帽这招,球队赢了冠军,第一件事就是戴上印着“冠军”的限量版帽子。
群体在最骄傲的时刻,好像只有这顶帽子才能代表那份荣耀。
老实讲,这种时候,帽子就不只是帽子了,是大家共同的记忆,也是骄傲的证明。
从1846年的木条草帽,到现在能代表身份和荣耀的棒球帽,这一百多年的变化,说起来还挺有意思。
它一开始只是个解决遮阳问题的工具,慢慢变成球队的标志,再到时尚圈的宠儿,最后成了大家表达归属和态度的东西。
毫无疑问,棒球帽能火这么久,不是因为它多华丽,而是因为它够实在,能跟着时代变,还能贴近每个人的生活。
以后再看到有人戴棒球帽,说不定你也会多留意一眼,想想这顶帽子背后,可能也藏着属于那个人的小故事。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