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摊主李俊永手速飞快,一边翻动油锅里的鸡排,一边用脱口秀式的金句安抚排队顾客:“你再晚点,鸡排都自己跑路了! ”“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我的鸡柳鸡排在内。 ”
“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如果袋子被风吹走,我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 ”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李俊永,用一句玩笑话撕开了当代商业的虚伪面纱。
傍晚五点的景德镇五中门口,百米长队从鸡排摊前蜿蜒至街角。人群中不乏拖着行李箱的游客,他们跨越千里而来,只为体验一份售价6元的鸡排。
摊主李俊永手速飞快,一边翻动油锅里的鸡排,一边用脱口秀式的金句安抚排队顾客:“你再晚点,鸡排都自己跑路了! ”“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我的鸡柳鸡排在内。 ”
鸡排哥的摊位有三条铁律:16:30后不接待散客,只为保障学生优先购买;学生优惠1元,但12点后购买的顾客加价1元,理由是“惩罚不坚定的选择”;顾客需自行敞开塑料袋,以加速取餐流程。这些规则看似随意,实则精准切中现代商业的痛点信任稀缺。
当电商平台用满减券和算法套路透支消费者耐心时,鸡排哥的“明码标价”反而成了稀缺品。 有顾客调侃:“6元的鸡排卖出了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服务体验。 ”
这种价值并非凭空而来:他坚持每天凌晨3点备料,用家常调料腌制鸡排,公开制作过程以回应“科技与狠活”的质疑。 就连当地城管也为其成立工作专班,昌江区保洁中心甚至派出5人环卫小组专项保障摊位周边卫生。
鸡排哥的走红常被归因于“情绪价值”,但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指出,这实则是产品、服务与情感连接的三角稳定结构。
他的幽默并非设计好的剧本,而是市井生活的自然沉淀。 例如,面对顾客催促,他调侃“你耽误我15秒,打乱了我的节奏”,将焦虑转化为笑声。
这种互动形成了一种筛选机制:认可其规则的顾客自发维护秩序,甚至抵制黄牛倒卖。 当网红店雇佣群演伪造排队时,鸡排哥却因队伍过长主动限购,从每人5份减至2份。网友评价:“这里买的不仅是鸡排,更是对简单幸福的向往。 ”
爆红后,鸡排哥单日抖音涨粉超5万,直播间观看量破百万。 但流量的副作用随之而来:假冒账号、蹭热度直播、谣言(如“赚千万有三套房”)频发。他的亲戚不得不辟谣:“就1套房,实实在在的。 ”
景德镇文旅部门迅速行动,授予其“文旅推介官”头衔,试图将个体流量转化为城市品牌资产。
这种应对与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的走红一脉相承城市竞争力正从景点转向烟火气。 但隐患依然存在:排队3小时的体验能否持续? 模仿者涌现后,真诚如何保鲜?
鸡排哥的案例折射出商业的本质回归:人心连接比流量更重要。 他拒绝“全国巡炸”的提议,坚持守住老顾客;每日收摊后花1小时清洁油锅,因“炸不到位,我不会原谅自己”;甚至因游客排队太久而内疚,主动道歉。
这种朴素价值观与当代商业形成尖锐对比。 当品牌沉迷于元宇宙营销时,鸡排哥用敞开的塑料袋和一句“希望给你一次服务机会”撬动了亿万流量。
社会学者分析,其背后是人们对真实人际温度的渴望,尤其在高度原子化的都市生活中。
鸡排哥的摊位前,依然每天排着长队。 但有人质疑:当文旅部门将个体符号化,当“情绪价值”成为新的消费主义标签,这种真诚能否抵御流量的异化?
若有一天,鸡排哥的幽默变成标准化话术,塑料袋规则写进加盟手册,我们失去的或许不仅是一块鸡排,而是商业社会中最后一片反抗套路的精神飞地。#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