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一个深夜,美国陆军信号情报部门(即后来的国安局NSA)的一位密码分析员,对着眼前一串串杂乱无章的“乱码”皱紧了眉头。
>1943年一个深夜,美国陆军信号情报部门(即后来的国安局NSA)的一位密码分析员,对着眼前一串串杂乱无章的“乱码”皱紧了眉头。
>这并非普通的敌方电报,而是截获自苏联驻外机构的高级密电。它们用一次性密码本加密,理论上绝对无法破译。
>这些电报像一堵坚不可摧的墙,守护着斯大林最深的秘密。
>然而,正是这面墙上出现的一道微小裂痕,在数年后引爆了冷战初期最大的一场间谍恐慌,将一个温文尔雅的纽约书商,拖入了风暴的中心。
二战期间,美苏是反法西斯盟友。但美国情报机构,特别是后来成立的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战略服务办公室(OSS),从未停止对这位强大盟友的警惕。他们暗中截获了大量苏联的外交通信。
这些电报使用的是一种名为“一次性密码本”的加密系统。
其原理是:发报方和收报方各持一本完全相同的、由真随机数字构成的密码本,每页只使用一次,用完即毁。
只要密码本不重复、不泄露,这就是一种理论上绝对安全的加密方式,被称为密码学的“圣杯”。
因此,当美国密码学家开始尝试破译时,他们面对的堪称是“天书”。
这项工作被列为最高机密,代号 “维诺纳计划” ,在最初的几年,该计划进展微乎其微。
转机出现在一个微小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失误。
由于二战时期通信量暴增,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克格勃前身)的密码本印刷厂在巨大的生产压力下,极其偶然地重复使用了一小部分一次性密码本的页面。
这个失误如同在完美的保险柜上留下了一道发丝般的裂痕。就是这道裂痕,让“维诺纳计划”的分析员们看到了第一缕曙光。
通过比对不同密电中重复的编码模式,他们开始了人类密码史上最艰难、最漫长的“拆锁”工作。这个过程耗时数年,需要超人的耐心、智慧和一点点运气。
随着“维诺纳计划”在1940年代末取得缓慢但持续的突破,破译出的电报片段开始拼凑出一个令人胆寒的图景:苏联情报机构在美国内部,成功地招募了一个庞大且深入的情报网。
这些电报显示,有一位代号为 “自由人” 的苏联间谍,地位极高,能接触到华盛顿最核心的决策层。
而另一位代号为 “天线” 的间谍,则在英国外交界活动。
最让美国人震惊的是,一位潜伏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美国核武器研发心脏)的苏联间谍,代号 “医生” ,正是他,将原子弹的关键技术情报源不断地送往莫斯科。
而后破译出的电报内容细节惊人。例如,一份密电中提到,一位美国国务院官员在1944年向苏联提供了美英之间秘密会谈的内容。
另一份电报则详细描述了“医生”提供的关于原子弹“内爆式”起爆透镜的科技情报。
这些情报的级别之高、准确性之强,意味着克里姆林宫几乎是在“现场直播”中观看美国的最高机密。
然而,破译的电文是零散的,充满了化名和代号。
如何将这些幽灵般的代号,与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人对应起来,成了摆在联邦调查局(FBI)局长胡佛面前最大的难题。他们知道有“内鬼”,却不知道“鬼”是谁。
转机出现在1950年。一位名叫伊丽莎白·本特利的前苏联联络员向FBI自首,供出了一份长长的间谍名单。
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一位深受“维诺纳”密电困扰的密码学家,金·菲尔比(没错,正是那位著名的双面间谍),他表面上协助调查,暗地里却不断将美国的进展通报给莫斯科。
尽管有菲尔比的暗中破坏,多条线索最终还是汇聚到了一个人身上——朱利叶斯·罗森堡。
罗森堡是何许人也?他是一名毕业于纽约市立学院的电气工程师,年轻时曾是美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员。
表面上,他与妻子埃塞尔在纽约下东区经营着一家不起眼的机器修理店。但在FBI眼中,他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正是苏联在美国间谍网的一个关键“节点”。
根据本特利和后来其他变节者的供词,罗森堡利用自己的同学、同事、亲戚关系,积极为苏联招募情报人员。他的“朋友圈”堪称一个精英间谍小组:
· 他的妻弟,大卫·格林格拉斯:一名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的年轻机械师,正是他,提供了原子弹爆炸装置关键组件的草图。而他的代号,正是“维诺纳”密电中那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医生”。
· 他的大学同学,莫顿·索贝尔:一名雷达工程师,提供了相关的军事科技情报。
FBI意识到,他们挖到了一个“宝库”。然而,最大的挑战在于:“维诺纳”密电是绝对机密,无法在法庭上作为证据公开,否则会向苏联暴露美国已破译其密码的终极秘密。
要定罪罗森堡,他们需要确凿的、可以在法庭上展示的证据。
1950年7月,朱利叶斯·罗森堡被捕。同年8月,他的妻子埃塞尔也随之入狱。指控的核心是:合谋从事间谍活动。
审判于1951年3月举行,这成为了冷战初期最轰动全球的案件。
检方的主要证人,正是罗森堡的妻弟大卫·格林格拉斯和他的妻子露丝。为了自保,大卫在法庭上做出了致命的证词。
他指证朱利叶斯是如何招募他,如何向他索要原子弹情报,并详细描述了朱利叶斯和埃塞尔如何一起在公寓里,用一台雷明顿牌打字机,将他手写的原子弹草图整理成整齐的报告。
其中,对埃塞尔最不利的证词来自于她的亲弟弟。大卫声称,当时朱利叶斯不在家,是埃塞尔亲自与他一起重新打印并处理了这些核心机密资料。
这一指证,将原本可能只是“知情者”的埃塞尔,直接提升为“共犯”。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朱利叶斯和埃塞尔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
他们援引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拒绝回答任何可能自证其罪的问题。他们的平静与坚定,在支持者看来是清白和无畏,在反对者看来则是冷酷和负隅顽抗。
尽管缺乏物证(那台所谓的打字机从未找到),尽管“维诺纳”密电无法出示,尽管案件高度依赖大卫·格林格拉斯的证词(他后来承认为了减轻妻子罪责而夸大了姐姐的角色),陪审团还是裁定罗森堡夫妇有罪。
法官伊尔文·考夫曼在宣判时,发表了充满冷战色彩的陈述,指责他们“背信弃义”,其行为“等同于谋杀”,并判处他们电椅死刑。
他认为,正是他们的间谍行为,加速了苏联的核计划,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军的伤亡。
判决一出,在全球引发了巨大的抗议浪潮。包括爱因斯坦、萨特、毕加索在内的众多知识界名流纷纷呼吁赦免罗森堡夫妇,认为审判是政治迫害,证据不足。
然而,艾森豪威尔总统拒绝了所有赦免请求。1953年6月19日日落时分,在纽约星星监狱,朱利叶斯·罗森堡首先被执行电刑。
随后,埃塞尔·罗森堡也被带入行刑室。当电极接通后,据目击者称,第一次电击并未能立即致命,烟雾从她的头罩中冒出……这一幕的惨烈,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罗森堡夫妇是冷战期间唯一因间谍罪被处死的美国平民。他们的死,成了一个永恒的谜团和争议点。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随着冷战结束和部分档案的解密,尤其是“维诺纳”计划的最终公开,现在历史学家普遍认为:
① 朱利叶斯·罗森堡是活跃且重要的苏联间谍,这一点已基本没有争议。多份“维诺纳”密电指向了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情报官员的回忆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
②埃塞尔·罗森堡的角色则模糊得多。她很可能知情,并为丈夫的活动提供了支持和掩护,但远非她弟弟所描述的那个核心操作者。
许多历史学家相信,逮捕和起诉她,主要是FBI为了向朱利叶斯施加压力,逼他招供的策略。而当朱利叶斯坚决不妥协时,埃塞尔便成了这一策略的牺牲品。
他们的故事,远非简单的“正义得到伸张”或“无辜者蒙冤”。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冷战歇斯底里的狂热、司法与政治的纠缠、家庭关系的脆弱与人性的复杂。
两个孩子的父母,因为意识形态或其它原因,卷入了一场大国博弈,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留下一个永远无法完全厘清的历史公案。
本文核心情节依据来源与参考资料:
1. 《档案揭秘---间谍特工篇》 - 书中关于“维诺纳计划”的破译过程、罗森堡案卷宗及庭审记录摘要。
2. 《维诺纳故事》 - [美] 约翰·厄尔·海因斯、[美] 哈维·克莱尔 - 基于已解密的“维诺纳”密电对苏联在美间谍网的权威研究。
3.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官方档案馆关于朱利叶斯与埃塞尔·罗森堡的调查文件。
4. 大卫·格林格拉斯等人的法庭证词记录及后续采访。
5. 苏联解体后相关情报机构人员的回忆录及历史学者的研究论文。
#冷战间谍秘案#核间谍风云
每日都有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您的点赞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谢谢!
来源:平叔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