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嘉宁。这个名字在热搜上挂了整天。网友@积极的白云F的评论被顶到最前:“太可惜”。三个字。道出无数人的心声。
春晚新面孔缺位 观众期待破局新生代
看到名单了。没有她。
王嘉宁。这个名字在热搜上挂了整天。网友@积极的白云F的评论被顶到最前:“太可惜”。三个字。道出无数人的心声。
央视主持阵容公布那刻。期待落空了。任鲁豫、撒贝宁、尼格买提……都是熟悉的名字。太熟悉了。熟悉到能背出他们去年穿什么颜色西装。
老带新?观众要的不是这个。
要什么?新鲜感。活力。就像《典籍里的中国》里那个把古文讲成大白话的姑娘。王嘉宁。她能让爷爷放下遥控器。认真听讲。这份功力。春晚不需要吗?
需要。太需要了。
台里在顾虑什么?年轻。经验不足。压不住场。可是啊。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吗?收视率统计显示——换台高峰往往出现在主持人串场环节。熟脸疲劳。真实存在。
观众要什么?要能唠家常的主持人。要能把文化讲成故事的讲述者。要能让年夜饭桌多几声笑的年轻人。
信任。新人缺的从来不是能力。是一次被看见的信任。
春晚四十年了。变了吗?在变。主持阵容在变。节目形式在变。但有些东西变得太慢。比如对新鲜面孔的接纳度。比如对年轻主持的放手程度。
王嘉宁在《典籍里的中国》单期节目网络播放量破千万。这个数据。说明什么?说明观众认可。说明市场买单。
可惜。台里没看见。或者看见了。但不敢冒险。
春晚需要改变。需要破局。需要让年轻人站到舞台中央。这不是赌气。是规律。是趋势。是观众用遥控器投票的结果。
下次呢?明年呢?希望名单上能出现新名字。希望舞台能真正拥抱新生代。
毕竟。春晚是所有人的春晚。不该只是熟脸的春晚。
来源:综艺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