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海莲这个名字,在不少五六十后甚至七零后心里,是带着彩色滤镜的。
当红时选择离开事业去国外,在美国生活多年,如今杨海莲过得怎样
有时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杨海莲这个名字,在不少五六十后甚至七零后心里,是带着彩色滤镜的。
她当年凭《孔雀公主》,在那个电影还要到放映厅看、电视还很少的年代,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傣族仙女”。
可谁也没想到,她会在事业刚到高峰时,突然选择离开国内,跑到美国去生活。
很多人都说她没事业心,也有粉丝觉得可惜,但这种“突然消失”的故事,往往比持续曝光更让人琢磨不透。
其实杨海莲不是第一位在黄金期选择出国的演员,但她的选择带着明显的个人色彩。
那个年代,演员出国发展并不稀奇,比如早几年去香港、后面有人去新加坡、美国,想有更多机会或是换种活法。
但杨海莲不是去闯荡好莱坞,而是彻底放下演员这条路。
她刚到美国时,语言是最大障碍,日子也没那么体面。
网上有些人以为她会继续拍戏,其实她一开始只能靠在餐馆打工养活自己,白天端盘子,晚上学英语。
有人说她傻,有人觉得她勇敢,怎么选都是两面。
杨海莲的性格,其实从她年轻时的经历就能看出来。
她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父母最希望她能考个稳定工作,不要太“爱折腾”。
但她认定自己喜欢演戏,家里反对也不动摇。
刚进北影厂那会儿,戏份很少,连一身像样的服装都没有,但她硬是靠着认真的劲儿和一些机会,把自己演进了主角。
她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演员,前期也吃了不少苦。
她真正让观众记住的还是《孔雀公主》,那个依香太抓人了,不管颜值还是气质,都很独特。
后来她也演过不少角色,但始终没能突破到更高的咖位。
其实我们常说演员离开荧幕后会失落,但杨海莲的生活,恰恰是很多人想要的“普通幸福”。
出国后,她没有继续追明星梦,而是安安稳稳地生活。
她会做饭、种花、和邻居聊家常,甚至偶尔跟华人圈的老朋友聚会。
她自己说过,幸福其实就是每天能做喜欢的事,不必天天赶通告,不用被剧本和舆论牵着走。
很多人觉得她浪费了天赋,其实她可能早就看透了圈里的浮华。
就像现在网络上动不动“退圈”、直播卖货的明星一样,有些人是真的看淡了名利,选择另一种生活。
其实杨海莲的故事,也能给现在很多年轻人一点启发。
谁说非要一条路走到黑?
有的人适合名利场,有的人就喜欢小日子。
杨海莲在国内时,曾被不少导演看好,合作邀约不断,但她并不是特别在乎外界评价。
她拍戏很拼,但对名气没那么执着。
后来出国,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压力,她没有硬扛着要继续做演员,而是选择了更稳妥的生活。
有人说她妥协了,也有人觉得她活得很明白。
其实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安稳”这件事成了不少人的奢望。
杨海莲的父母早年也不太支持她演戏,总觉得女孩子还是要安稳。
可她偏偏有自己主见。
现在回头看,她的选择有点像那些在大城市打拼多年,最后选择回老家生活的人。
不是没能力,而是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眼光,并不总是一条路。
她自己也说过,人生不一定非得证明什么,喜欢什么就去做,别让遗憾太多。
这么多年过去了,杨海莲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她的生活和普通人差不多,没了明星光环,也没有太多争议。
偶尔老电影重播,大家想起依香,还是会发几句感慨。
其实她不是那种容易后悔的人,无论是坚持演戏还是选择离开,每一步都是自己想清楚才做的。
她的故事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
有人遗憾她的才华没继续在荧幕上发光,有人佩服她敢于做不一样的选择。
现在再去看杨海莲,大家关心的其实不是她还有没有钱,也不是她过得是不是风光,而是她是不是快乐。
如果说她现在过得舒坦,那可能就是她当初拼命想要的结果。
名气和光环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真正的幸福,可能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里。
她用自己的选择告诉大家,人生没标准答案,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才是真的成功。
来源:纪纪娱乐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