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餐馆为什么捂着不让“预制菜”公开化透明化,他们在怕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12:20 1

摘要:可菜单上没写,服务员也不提,一口下去才发觉味道像火车盒饭,钱包还被收了现做的钱。

“这盘宫保鸡丁,怎么三分钟就上齐了?

”——别怀疑,八成是预制菜。

可菜单上没写,服务员也不提,一口下去才发觉味道像火车盒饭,钱包还被收了现做的钱。

气不气?

更气的是,想投诉都不知道该骂谁。

别急,有人已经替咱们出头。

去年三季度,中消协接到的预制菜投诉同比暴涨240%,上海一位小姐姐直接把餐厅告到法院,案由只有七个字:“欺诈,退一赔三”。

法院立案那一刻,整个餐饮圈都打了个冷颤——原来“不告诉”真的违法。

老板们也慌。

西贝先认怂,11月发公告:预制菜比例压到15%以下,再超标就关店整改。

海底捞更卷,干脆把后厨装进直播间,手机点进去,师傅正在现切牛肉,弹幕飞过一行字:“敢不敢24小时不关机?

”流量瞬间冲上百万,点赞里夹着一堆“同行别学,学不起”。

政策端更猛。

市场监管总局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已经写到第二稿,最快明年落地,核心就一句:不标就罚,罚到疼。

广东更先行,“预制菜十条”已经实施,菜单上必须写“复热”俩字,字高不能小于三号,藏在小字角落?

直接五千块起步。

有老板吐槽:“以后菜单比菜还贵。

消费者也不是待宰羔羊。

美团悄悄上线“预制菜标识”按钮,商家不点,系统默认灰色,用户一点就能看见“本品为复热”五个字。

京东数据更扎心:67%的人愿意吃预制菜,但前提是“你得告诉我”。

翻译成人话:可以便宜,可以快,但别把我当傻子。

最实用的是这三招,下次吃饭前花十秒,基本能避坑——

1. 看许可证附注。

新版食品经营许可证背面多了一栏“预制菜使用范围”,写着“工业预制”就是中央厨房来的,写着“现场复热”就是提前煮好,微波炉叮一下。

没写?

直接问,服务员若支支吾吾,起身就走,不丢人。

今年起,12个省市试点“菜品身份证”,扫码跳出制作时间、地点、加热次数。

深圳一家湘菜馆试点一个月,客流反涨20%,老板苦笑:“没想到诚实也能当卖点。

3. 盯“阳光厨房”标。

门口贴个小太阳logo的,说明后厨接入监管直播,预制菜比例、复热温度实时上传,数据造假直接拉黑。

杭州已有87家连锁品牌加入,网友调侃:“以后吃饭先找太阳,比找WiFi还重要。

当然,也别一棒子打死。

工业级预制菜便宜、安全、标准化,给上班族填肚子没毛病;餐饮级预制菜口味还原高,救急不丢人;最怕的是把工业级当现做卖,利润翻三倍,良心掉一地。

明年分级制度一出,菜单上可能多一行小字:“本品为餐饮级预制,还原度92%,介意者请点现做。

”——那时候,选择权才真正回到咱手里。

所以,下次再遇到“三分钟上菜”的奇迹,别急着拍照发小红书,先问一句:“是现做还是预制?

”声音大一点,让隔壁桌也听见。

别怕尴尬,尴尬的是那些把复热当手工卖的人。

咱们要的不多,就两个字:别骗。

来源:积极的微风Hq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