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间百年,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瞬。有人困于得失,有人执于取舍,可若能悟透“可有可无、可去可留”的松弛,守好“不问不闹、不期待不执着”的心境,便也算不负这一趟旅程。
人间百年,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瞬。有人困于得失,有人执于取舍,可若能悟透“可有可无、可去可留”的松弛,守好“不问不闹、不期待不执着”的心境,便也算不负这一趟旅程。
孔子立于川上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泛舟赤壁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百年光阴本就短促,那些我们拼命追逐的功名利禄、浮名虚誉,说到底都是“可有可无”。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旁人觉其苦,他却“不改其乐”,只因他把“有”的执念,换成了“无”的自在。世间好物本就难留,若能看清“有”是幸运,“无”是常态,便不会为求而不得的东西辗转难眠。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辞官时,没有纠结“去了以后如何谋生”,只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从京城到黄州、惠州,却能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去”与“留”从不是两难,难的是放不下对“固定归宿”的执念。
人生本就是一场流动的旅程,留得住的不必攥紧,留不住的不必强留。像蒲公英的种子,风来便走,风停便安,去留随本心,反而能遇见不同的风景。
庄子与惠施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最后却笑着收尾——他知道“夏虫不可语冰”,不必和不同频的人争对错,这便是“不问”的智慧;曾国藩在家书中劝子弟“言慢者贵,性柔者富,德厚者旺”,遇事不吵不闹,不是懦弱,而是明白“争执赢了道理,输了心情”。
生活里的许多烦恼,都源于“问得太多、闹得太甚”。不问他人是非,不闹无谓争端,把精力留给自己的日子,反而能活得清净自在。
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之所以痛苦,多是因为对“期待”的执着——期待他人改变,期待事情顺遂,一旦落空便陷入焦虑。可苏轼早就告诉我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期待前路无风无雨,反而能在风雨里走出自己的节奏。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从不是“摆烂”,而是像四季更替般,春生便播种,秋收便藏粮,在该做的事里尽力,在不可控的事里释怀。
人间一趟,短短百年,我们终究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什么。不如学古人的豁达,把“可有可无”当常态,把“可去可留”当自由,不问不闹少烦恼,不期待不执着少痛苦。毕竟,顺其自然的日子,便是最好的日子;随遇而安的心境,便是最难得的心境。
来源:闲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