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44年春,北京城外的炮火声越来越近,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把京城围得水泄不通。15年起义生涯,从驿站驿卒到闯王,从四处逃窜到兵临城下,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一鼓作气攻破城门,终结朱家王朝。
1644年春,北京城外的炮火声越来越近,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把京城围得水泄不通。15年起义生涯,从驿站驿卒到闯王,从四处逃窜到兵临城下,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一鼓作气攻破城门,终结朱家王朝。
可谁也没料到,胜券在握的李自成,突然派太监杜勋进城求和——只要崇祯给100万两白银,让他在西北割地称王、不听调不听宣,他就撤兵,甚至还能帮着打清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看此时的崇祯,明明已到亡国边缘,却没想着最后整顿防务,反而召集所有算命先生,在皇极殿占卜问卦,只求一个“国运”答案。
一边是闯王临门一脚却“服软”,一边是崇祯灭国在即却“求神”,这诡异的24小时,藏着大明灭亡前最扎心的真相。若当年议和成功,大明真能躲过亡国命运吗?
李自成兵临北京时,大顺军号称百万,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百万大军”就是个虚数——队伍里一半以上是沿途加入的饥民,剩下的是叛逃的明军,看似人多,实则一盘散沙。
回溯他的起义路,从一开始就带着“被逼无奈”的底色。和朱元璋一样,他早年孤苦,放牛、做和尚、当驿卒,尝尽底层疾苦。若不是驿站裁员丢了饭碗,若不是上官克扣粮饷逼得边军哗变,若不是杀了人走投无路,他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走上起义的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初的起义军,就是一群“讨饭的流民”,在官军围追堵截下东躲西藏,直到13家72营汇合,才勉强有了规模。他跟着舅舅高迎祥打仗,敢打敢拼才被提拔,可高迎祥被孙传庭斩杀后,他只剩几名骨干,差点被剿灭。若不是孙传庭、洪承畴先后被调去对抗后金,他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牛金星、李岩等文人加入,才给这支“流民军”注入了灵魂。“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一喊,饥民蜂拥而至,沿途州县不攻自破;先取陕西建根据地的策略,让他终于有了立足之地。可即便如此,攻克陕西时,大顺军还是靠着“十换一”的伤亡,才勉强拼赢了孙传庭。
可到了北京城下,问题彻底暴露:刘宗敏等武将凭着战功架空他,纵容士兵劫掠百姓,忙着搜刮财富享乐;文官集团里,牛金星热衷权力,排挤主张仁政的李岩,甚至后来诬陷李岩谋反,内斗早已让决策层乱成一团。
李自成看着这支失控的队伍,突然清醒了——他不是朱元璋,没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远见,手下也没有能撑起江山的文臣武将,说白了,他们只是一群有组织的“流寇”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旦攻破北京,对内要安抚混乱的军心、整顿腐败的吏治,对外要面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还有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这些难题,他根本扛不住!
更重要的是,他和崇祯同为汉人,若拼到两败俱伤,最终只会让清军渔翁得利。于是,他提出了“割地称王、要100万两白银”的求和条件——这不是怂,是他看清了自己的底牌,也想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他以为,崇祯会为了保住大明,答应这个“不算过分”的要求。
李自成的求和信送到崇祯面前时,北京城里早已乱成一锅粥。勋贵大臣们忙着收拾金银细软,有的偷偷联络大顺军,有的找关系出逃;京营主力早已被调出城外,守城的士兵大多无心抵抗;只有老百姓,要么惶恐不安,要么抱着“与大明共存亡”的念头,却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
崇祯坐在龙椅上,手里攥着求和信,手指都在发抖。他登基17年,天天勤政到深夜,穿的龙袍都打了补丁,一心想中兴大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老天爷不遂人愿,北方连年旱蝗灾,百姓流离失所;辽东战事不断,军费像个无底洞;大臣们尸位素餐,他让大家捐钱充军,内阁首辅只捐500两,而太监王执信却捐了1万两——满朝文武,竟还不如一群太监忠心。
他不是不想议和。只要答应李自成的条件,就能暂时保住北京,争取时间南迁,再慢慢整顿兵力。可他,是大明的皇帝,“屈膝流寇”这四个字,像一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怕史书骂他“亡国之君”,怕列祖列宗在地下怪罪他,更怕大臣们用“礼法儒学”指责他“动摇国本”。
于是,崇祯把皮球踢给了首辅魏藻德:“此事关乎国运,你看该如何?”他盼着魏藻德能站出来,说一句“为保大明,议和可行”,这样他就能顺着台阶下,把责任推给大臣。可魏藻德早就看透了崇祯——这位皇帝这是想“甩锅”,一旦议和出事,第一个被治罪的就是自己。他低着头,一言不发,任由大殿里的沉默越来越沉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议和的路,就这么断了。
绝望之下,崇祯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他召集宫里所有的算命先生和风水师,在皇极殿占卜问卦。铜钱撒了一次又一次,龟甲烧了一片又一片,最后得出的结果只有四个字:“大厄将至”。
有个老道士颤抖着想说些什么,刚开口就被崇祯厉声打断——他不是不信,是不敢信,更不想面对。
那天夜里,崇祯独自在皇极殿徘徊,时而仰天长叹,时而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喃喃自语。他后悔没早点南迁,后悔听信大臣的话调出京营主力,后悔自己一辈子勤政,却落得如此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他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血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拂晓来临前,北京城外的炮火声越来越近,大顺军已经开始攻城。崇祯知道,大明的气数,尽了。
他先去了坤宁宫,让周皇后自缢。周皇后含泪看着他,说:“臣妾侍奉陛下17年,早知今日,当初就该劝陛下南迁。”说完,她转身悬梁,殉了大明。接着,崇祯又去了袁贵妃的寝宫,亲手刺向她,又挥剑砍向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嘴里念叨着:“朕不能让你们落入贼手,受辱于他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贵妃重伤未死,长平公主被砍断胳膊,后来被清廷收养;他想把三个儿子托付给岳父周奎,却被周奎无情拒绝,最后只能让贴身太监带着皇子出逃,可没多久,皇子们就被李自成抓住。
宫里的妃嫔们,有的被崇祯赐死,有的主动自尽;宫女魏氏不忍受辱,率领200多名宫女投河,河水都被染红。可满朝文武,此时大多躲在家里,只有太监王承恩,始终跟在崇祯身边,寸步不离。
最后,崇祯脱掉龙袍,摘掉皇冠,任由头发披散下来,遮住脸。他跟着王承恩,一步步走上煤山,在那棵歪脖子槐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王承恩看着崇祯的遗体,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也上吊自尽,陪着他走完了最后一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入北京时,看到的是空荡荡的皇宫,和煤山上两具冰冷的遗体。他想要的100万两白银,最后从勋贵大臣家里搜出了数千万两;他想求的“割地称王”,最后也成了泡影——没过多久,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顺军节节败退,他自己也在九宫山兵败身亡。
有人说,崇祯太固执,为了“面子”放弃了议和的机会;也有人说,即便议和成功,大明积重难返,迟早还是会灭亡。毕竟,一个连大臣都不愿拥护、连百姓都难以养活的王朝,早已没了支撑下去的根基。
很多人都曾假设:如果当年魏藻德愿意站出来支持议和,如果崇祯能放下“帝王的面子”,如果李自成能约束好手下的军队,大明会不会不灭亡?
可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的求和,本质上是“流寇”的自保,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即便割地称王,也迟早会被清军或其他势力消灭;崇祯的“不议和”,看似是“保名节”,实则是他早已失去了对朝廷的掌控——即便他想议和,那些早已暗中投靠大顺军的大臣,也不会允许他这么做。
图片来源于未知
大明的灭亡,从来不是“议和与否”能决定的。从万历皇帝怠政,到天启年间阉党乱政;从官员腐败、土地兼并,到天灾不断、民不聊生;从辽东战事失利,到农民起义频发,这座看似庞大的王朝,早已被蛀空了根基,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崇祯的血书“诸臣误朕”,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他勤政没错,却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杀了袁崇焕等忠臣良将;他想中兴大明没错,却缺乏远见和魄力,一次次错过南迁、整顿军队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那些大臣,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早已忘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本分,大明的灭亡,他们也难辞其咎。
如今再回望1644年那个春天,李自成的求和与崇祯的占卜,不过是大明灭亡前的最后一场“闹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兴衰,从来不是靠“帝王的面子”或“一时的议和”,而是靠民心、靠吏治、靠实实在在的治理。失去了民心,再强大的王朝,也会像纸糊的一样,一推就倒。
注:本文内容根据《明史》《明季北略》《李自成传》及明末清初历史学术研究整理,聚焦大明灭亡前夜的关键事件与人物选择,旨在以史为鉴探讨王朝兴衰逻辑,不涉及敏感导向。若与其他权威解读存在差异,敬请以官方史料及学术成果为准。
来源:莫愁莫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