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积极响应国家全球治理战略,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之识,深入探索职业成长之道,今年暑假期间,我校31位来自不同学院的优秀青年学子及3位带队老师,走进“国际会议之都”日内瓦,实地参访联合国万国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为积极响应国家全球治理战略,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之识,深入探索职业成长之道,今年暑假期间,我校31位来自不同学院的优秀青年学子及3位带队老师,走进“国际会议之都”日内瓦,实地参访联合国万国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无国界医生组织等机构,并与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全球数字健康中心、生物技术科创中心等机构交流。通过专题参访、聆听讲座、模拟外交磋商、青年座谈交流等形式,近距离感受国际组织的工作使命和运行模式,在多元文化交汇中体悟全球卫生治理的共识与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师生以主动探究的学术姿态和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组织官员深度互动,沉浸式融入全球治理这堂“大课”,充分展示出了北中医学子的专业风采和综合素养。
在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我校学子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应对全球挑战”为主题模拟联合国大会。培训与教育官员Santiago Conrad带领同学们全程体验模拟多变外交谈判。会议严格遵循联合国议事规则,每位同学扮演不同国家代表,聚焦“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决议草案展开磋商。从立场文件、工作文件的起草,到修正案辩论、非正式磋商,再到最终表决,每一环节都考验着同学们的政策解读力、跨文化沟通艺术与唇枪舌战能力,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再是纸面条款,而是模拟谈判桌上的“权衡与共识”。同学们在逼真的多边外交节奏中,深切体悟全球治理事务的高阶性、复杂性和团结协作的价值感。
结业典礼上,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WFUNA)官员给我校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鼓励践行所学,同学们分享心得,以 Vlog 汇聚一周精彩,与其他高校学子共享成长记忆。
【学生代表感悟】
NO.1 刘鸿旭 中医学院 中医学(实验班)专业本科二年级
联合国难民署的参访触碰到世界的沉重面,互动问卷加深了对难民困境的共情;红十字会的标志与职能介绍,展现了人道主义援助的细致网络。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代表马来西亚发表开幕演讲时的紧张与坚持,磋商环节的严谨与趣味,都成了珍贵的历练。与联合国实习生交流后,国际组织实习的种子悄然埋下。此行收获远超预期: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友谊的升温,以及面对陌生环境时愈发从容的心态。这段旅程像一扇窗,让我既看到全球治理的宏大图景,也触摸到不同文化的温度,更明晰了自身在世界坐标中的位置。
NO.2梁馨宁 中医学院 中医学(卓越 5+3 一体化)专业本科二年级
真正的震撼始于踏入联合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让我明白,公共健康不仅是治疗疾病,更关乎全球卫生政策、疫苗公平分配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从个体健康拓展到全球协同守护生命权。国际劳工组织里,百年劳工权益演变史触手可及,八小时工作制等成果背后,是无数人的智慧与坚持,让我懂得了国际组织工作是为普通人争取尊严。联合国难民署的参访令人沉重,流离失所者的数据背后是破碎的人生,但工作人员的使命感与行动,彰显了人性光辉。“Greening the Globe” 模拟联合国大会尤为难忘。为气候变化议题,我们熬夜查资料、模拟谈判,辩论中为国家利益据理力争,最终学会倾听、妥协与合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国际事务的解决需多方协商、求同存异。
NO.3 米同瑜 中医学院 中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
研学活动拓宽了国际视野。世界卫生组织让我明白,思想屏障需靠沟通跨越;无国界医生的大爱,展现人性最本真的善良;联合国会议厅的庄严,让我懂得“话语权”对国家的分量;国际难民署的见闻,揭示“帮人即帮己”的深刻;国际劳工组织的历程,印证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青年对话中心的交流,彰显青年声音对世界的意义。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利益决定立场”的现实,让理论有了鲜活注解。此行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视野与敬畏之心,让我看见差距,更望见希望。虽仍有迷茫与怀疑,但体验催生感悟,迷茫引发思考,怀疑推动求证。未来纵有迷雾,我已学会:带着问题前行,比标准答案更有意义。
NO.4 黄娜钦 中医学院 中医学(卓越中医儿科班5+3一体化)专业本科一年级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深度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此前误以为国际医疗组织落地成果有限,实际接触后才知,在战乱、疫病肆虐地区,它们是生命守护者 —— 协调资源应对跨国疫情,在匮乏地区推动基础医疗普及,用专业搭建抵御苦难的防线。与无国界医生的交流更令人震撼。他们放弃安稳,奔赴极端环境坚守岗位,"济天下苍生" 的信念与不分差异的医者仁心,让我重新定义职业期待:医学不仅是在诊室救死扶伤,更能跨越国界守护人类共同健康。这里的所见所感,深化了我对医学的理解,成为我追求专业能力与人文关怀的动力,推动我以更广阔视野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NO.5 管金沅 中医学院 中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
模拟联合国是行程里最“热闹”的一天。我抽到的角色是瑞士,准备材料时才发现“中立”不是简单的“不站队”——要在讨论气候议题时平衡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又要在难民安置提案里守住本国的接纳能力,连发言的语气都得反复斟酌。轮到我阐述观点时,手心直冒汗,却在听到其他“代表”反驳又补充的声音时笑了——原来真实的国际协商,就是这样在碰撞里找共识。结业仪式上,“收获与告别”的交织,拿到证书时,身边同学笑着说“这几天说的英语比在国内半年加起来都多”,忽然想起这几天从“不敢开口”到“抢着提问”,原来成长总在不知不觉里。
NO.6 沈欣钰 中医学院 中医学(卓越 5+3 一体化)专业本科一年级
国际劳工组织里,多语言的声响交织。意大利籍研究员提及的女性生育保护、童工等议题,让我明白所议皆是与每个人相关的日常。在红十字会参访时,Yasmin Jamshedzoda 女士关于心理医生参与任务的话,让我想起 “让孩子知道有人关心他是否活着”。在撕裂的世界里,给灾难中的孩子一丝慰藉,动容至极。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我们荣幸地代表中国发言。我们深刻体验到了多维度的思考训练。这种训练不仅要求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大量信息,还考验着我们的逻辑推理和应变能力。这种训练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让我们在思维的迷宫中找到了独特的解题之道。回程翻看笔记,频繁出现的不是医学术语,而是动人瞬间与思考启发。原来全球健康事业,既需专业,能力,更要理解尊重与共情,将知识译成人类共通语言。
NO.7 刘晓乐 中医学院 中医专业本科一年级
项目核心是对话顶尖机构:WHO 的专家分析与专题汇报,让我既见中医理念与国际健康理念的契合,也痛感中医在全球认知与认可的不足,深知需更多中医人走进国际组织发声;UNHCR、IFRC 的庞大行动与资源困境形成对比,无国界医生的前线故事,让我看到中医在战伤康复等领域的潜在空间。模拟联合国 “全球变暖” 议题磋商,让我明白:应对全球危机,需各国放下部分私利携手前行,仅靠人道组织的微光远远不够,需政府与大众共筑防线。此行更珍贵的是结识多元伙伴,在思想碰撞中萌芽的友谊,让 “地球村” 有了具象意义,也构筑起理解世界的人际网络。这段经历,让我以中医视角窥见全球健康治理的全貌,更明晰了作为全球公民的责任与方向。
NO.8 刘忠 中医学院 中医学(卓越 5+3 一体化)专业本科二年级
参访万国宫、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让我真切感受到国际组织跨越国界的使命。在世界卫生组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全球治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还以 “优质教育” 为主题提交了倡议书。在与实习生交流的环节,也让我对职业规划有了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当地友人的热情也让我明白跨文化沟通中“真诚比完美更重要”。作为中医学生,我们还通过给大家针灸、推拿等实例展示中医魅力,更坚定了我传承中医、助力全球健康的信念。
NO.9 许晶晶 中医学院 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硕士二年级
官员介绍的“WHO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健康未来”,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全球健康核心组织。其全球监测网络与多方合作模式,在新冠疫情等事件中展现的协同力量,让我明白健康是全球公共产品,唯有携手才能共筑健康未来,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无国界医生组织”的故事更让我动容。MSF 团队在战乱、灾害现场的快速响应,不受政治经济干扰的纯粹医疗服务,以及对当地社区的赋能,让我看到医疗者的勇气与担当 —— 生命无界,守护亦无界。两人一组的 GTG 模联大会,则是实践中的成长。扮演各国代表协商全球环境问题时,我既体会到国际协商的复杂,更懂得了在坚持本国立场的同时,需以理解求共识、以合作破难题。这是一段宝贵的体验与经历,再次感谢各方组织人员的精心策划与动员,更感谢我日益强大的祖国和学校给我以如此珍贵的外交体验!
NO.10 李韵依 中医学院 中医学(卓越 5+3 一体化)专业本科二年级
联合国及国际组织的学习,更是让课本知识具象化。世卫组织、红十字会等机构的运作机制,让我明白国际组织如何协同应对全球医疗难题。医学领域的深度交流,更带来认知上的突破。中西方医学的差异源于地域、文化等因素,却有着共同目标 —— 守护生命健康。作为北中医学生,我与国际官员交流中医药文化,为他们把脉时发现,西方人的脉象规律与中方标准一致,这让我坚信中医脉学理论具有普适性。此次经历不仅拓宽了视野,更让我明确了传承与融合的方向,以更包容的姿态推动医学发展。
NO.11 刘欣悦 中医学院 中医学(实验班)专业本科二年级
从联合国全球治理框架到一线医疗实践,从实验室精准医疗创新到模拟联合国政策倡导,这次经历全方位重塑了我的医学认知,也使我产生了很多思路和想法:(一)强化“全球经验本土化” 课程设计:参考 MSF 灾害救援的 “需求导向” 原则,建议在地域课程模块中增设“问题优先级动态评估机制”。(二)构建 “跨部门协作” 实践网络:借鉴 IFRC“救援链” 模式,将 “学校 - 社区 - 医疗机构”协同机制升级为“健康响应闭环”。(三)推行技术应用的 “分层适配” 策略:参照 Campus Biotech “成本可控创新” 经验,将数字化平台分为三个层级。(四)拓展青年参与的 “赋能式” 路径:受 YCDP 青年主导理念启发,可建立 “学生健康大使” 培养计划。
NO.12 谢佳怡 中医学院 中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
深度参访 UN、WHO 等国际组织,聆听专家讲解运作机制与核心议题,让我真切体会到自己不仅是中国人,更是“全球公民”。过去局限于国内的发展使命认知被打破,我意识到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挑战,需要全球协作,每个国家和个体都肩负责任。模拟联合国的 Greening the Globe 环节是实践升华。UNM 项目如窗,学习让我窥见世界的复杂与责任,游历赋予我文化的温度。从 “中国人” 到 “全球公民” 的蜕变,从气候谈判博弈到人道困境沉思,这段经历成为我审视世界的新坐标。未来,我愿带着这份视野与温度,探索全球治理更多可能。
NO.13 游颖思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台港澳)专业本科三年级
在本次行程众多参访中,无国界医生的交流无疑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深刻叩击。为我们分享的医生,他的故事超越了职业本身,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的诠释。他平静地讲述着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在瘟疫肆虐的疫区、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偏远地带行医的经历:如何在炮火间隙抢救伤员,如何在简陋条件下实施复杂手术,如何面对无法挽救的生命和必须做出的艰难抉择。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那是“豁达”,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接纳;那是“自由”,是精神超越物质困境与世俗评价的翱翔。渴望有朝一日,也能如他一般,挣脱一些无形的枷锁,在有限的生命里,将个人的力量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业中,去体验、去奉献,去活成自己内心真正认同并热爱的模样。这份震撼,超越了课堂知识,成为此行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NO.14 李小玲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台港澳)专业本科三年级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入口处里,蓝色徽标悬于大门。官员拆解着组织架构,传统医学研究单元的名字在树状图末梢闪烁。在她的表述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再也不是边缘角色,世卫成立了传统医学部门将草药的作用及疗效数据化,然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宣传还需后人继续努力。无国界医生的讲述掀起波澜。这位辗转加沙的医生声音平稳:“战地医院常处于射程内,安全靠白大褂上的红十字。”他放下医院工作加入组织的理由很直白:“厌倦了无休止的会议,想帮到真正濒危的生命。”而作为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只要我们能具备无国界医生所要求的技能,也可申请加入该组织,非医药专业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加入后勤部门,为救援添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NO.15 乔天颖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台港澳)专业本科三年级
模联中,当桌牌换上 “China”,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与搭档为呈现最佳状态,通宵研究条文。在 “Green the Globe” 谈判中,我们推动技术转让、强调公平转型,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绿色空间,切身感受到中国方案的分量与大国担当的深意。还有最珍贵的收获是 SDG 小组的四位伙伴。我们来自不同学校,性格经历各异,却从陌生到默契,并肩完成汇报与 Vlog。这段同行的日子,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更是成长路上的温暖底色。深深感谢新青年计划搭建的桥梁,让我亲见全球治理的齿轮如何咬合;感谢老师将抽象概念化为具象智慧;感谢伙伴们的并肩作战。这段旅程,让我对世界的认知从抽象走向具体,更明晰了自身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
NO.16 庄嘉蒨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台港澳)专业本科三年级
日内瓦的每一天都充盈着新知与震撼。走进万国宫,全球卫生研究所的前沿探索、无国界医生的勇气、联合国难民署的坚持、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救援网络,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的努力,都从书本上的名字变成了眼前的真实故事,让我深切体会到全球协作的重量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模拟联合国大会令人难忘。我们化身各国代表,为立场激烈辩论,又在妥协中寻求共识。这份紧张与投入,让我明白国际舞台上每个决定都凝聚着无数沟通与理解的努力。尤其在讨论全球健康议题时,作为北中医人的身份格外清晰,中医药 “大医精诚” 理念与世界对健康公平的追求产生强烈共鸣,让我坚信古老的传统智慧能为人类健康未来贡献力量。最舍不得的还有同行的伙伴们。我们来自各地,却在短短十天成了亲密战友。一起熬夜查资料、激烈讨论的夜晚,那份并肩奋斗、互相扶持的情谊,是此行最温暖闪亮的宝藏。
NO.17 黄鋆瑶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台港澳)专业本科三年级
在联合国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动者的关注、联合国难民署对特殊群体的帮扶,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无国界医生的事迹尤为震撼。加沙地带有无国界医生遭杀害的新闻令人痛心,前线救援人员分享的在极端环境中提供医疗援助的经历,彰显了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我对 “在不可能之地行医” 有了深刻认识,也引发我思考中医在危机情况下的作用。此次之行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为专业发展注入新能量。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既要精研中医经典、提升临床技能,也要培养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等能力,参与全球卫生事务,推动中医药在促进健康公平中发挥作用。
NO.18 周梦随 中药学院 中药学专业本科二年级
WHO 里的针灸铜人(中国赠送),让身为北中医学子的我倍感亲切;而来自各国的医学及非医学文化标志,更让人心潮澎湃,直观感受到全球文化与医学的交融。第一次参与模拟联合国,虽扮演美国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却颇为温和。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需加强即时英语口语表达,深入了解各国背景,才能在下次表现更出色。在 IFRC 会议室,我深入了解到该组织与民众互动的特色;官员老师对 SDG 的介绍,拓宽了我的认知;与无国界医生官员的合影,定格了人道主义精神带来的触动。小组关于 SDG 主题的展示、与实习生的交流等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
NO.19 徐思巧 中药学院 中药学专业本科一年级
踏入联合国驻日内瓦总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五彩斑斓的万国国旗彰显着世界的多样性。我们先后参访国际劳工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等机构,通过官员授课、模拟联合国、撰写倡议书等方式,深入探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官员交流中,我读懂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层意义:消除贫困、零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等目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优质教育为消除贫困奠基,贫困改善又反哺教育与健康,这种良性循环让我明白,全球治理需要跨领域协作的智慧。和同学们穿梭于联合国机构间,以脚步丈量全球治理脉络,让我对 “世界公民” 的责任有了切身体会。参与实习生分享会时,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视角拓宽了我的思路;开启深度学习的瞬间,荣幸与使命感交织,更坚定了我参与全球事务的决心。
NO.20 聂佳蓓 中药学院 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
走进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时,玻璃幕墙上悬挂的各国国旗与大厅里此起彼伏的翻译声,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国际治理的多元与复杂。而最触动心灵的,是无国界医生组织(MSF)官员的分享。当他平静地提到“上周我们损失了 12 名同事”时,会议室内瞬间凝固的空气与我内心的震颤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工作者明知危险却仍奔赴战乱地区的选择,让我真正理解了“人道主义”的重量。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将医药事业作为人生方向的决心——无论是未来参与国际援助,还是扎根基层医疗,只要能减轻他人痛苦,便是值得奋斗的目标。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医药工作者的使命早已超越技术层面,而是需要兼具全球意识与人道情怀。这段旅程的终点,正是下个阶段的起点:精进专业、突破语言、保持开放——为未来某天能真正为世界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好准备。
NO.21 韩宝佳 中药学院 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
旧城区的石板路像凝固的时光胶囊。傍晚六点,夕阳把联合国大楼的玻璃幕墙染成蜜糖色,而树荫下的长椅上演着微型联合国:戴头巾的女士读着阿拉伯语诗集,西装革履的男人用法语打电话,满脸童真的女孩用平板电脑画湖鸥速写。突然理解日内瓦的魔力——它把全世界的纷争关在万国宫门内,却让门外的日常永远像刚拆封的巧克力盒般甜柔。电车叮叮当当驶过时,风里飘来法语广播的零星词句。当行李箱轮子碾过落叶的声响加入这阕城市交响曲,我忽然湿了眼眶:或许真正的国际理解,就藏在这些普通街景里——莱蒙湖记得所有投映过它的云影,而日内瓦的每一片落叶,都安稳落在人类文明共生的土壤上。
NO.22 杨洁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一年级
深入了解 WHO 在全球传染病防控、疫苗协调与基层卫生系统建设的技术机制,以及 ILO 在推动体面劳动、保障跨国劳工权益方面的努力后,我进一步体会到健康与社会公正的紧密联系。国际红十字会与无国界医生展现的人道救援精神与行动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断椅雕塑作为反地雷与和平呼吁的象征,引发我们对 SDGs 未来议程中和平、公正与制度保障目标(SDG16)的深入思考。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多边协作对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作用,也激发了将中医与全球健康议题相结合的愿望。
NO.23 库从文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外科学(皮肤科方向)专业硕士一年级
回望在日内瓦的时光,每段故事的开始总是无比奇妙,这段亦是如此。NEVER 师姐是一位鼓手,有自己的乐队,我也曾在乐队中担任鼓手;小虎牙师妹和我一样中学在牛山;炸药师妹和小鹿师妹都来自山东,我对山东人有一种天然的无隔阂感;至于虹师弟,其实本不属于我们组,但一次次的唱歌、游戏、烂梗同频,让我意识到了这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也正是这几个有趣灵魂的陪伴,让我的联合国学习更加有趣。我们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短暂的同行后,也将踏上不同的征程。“前进吧,为了与有趣灵魂们的下一次相遇!”
NO.24 张乃文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二年级
在全球卫生治理探索方面,我们参访了多个国际组织。WHO 总部官员介绍了其在传染病防控、疫苗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国际卫生条例》实施挑战让我明白全球卫生治理需科学决策与国际合作。IFRC 工作人员分享的战乱和灾害救援案例,以及对 “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 的讨论,让我认识到公共卫生与环境、社会因素的关联。ILO 关于“体面劳动”的学习,促使我思考如何为医疗从业者争取权益。在联合国体系与多边外交实践中,我们走进万国宫,学习决策流程。模拟安理会和人权理事会活动中,我代表智利发言,体会到多边外交的复杂性,明白国际合作需要妥协与共识。珍贵的友谊与团队合作是温暖的收获。此次日内瓦之行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坚定了投身全球卫生事业的信念。未来,我希望在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深造,为构建更公平健康的全球社会贡献力量。
NO.25 ISMAILOVA NAZIK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西结合专业硕士二年级
模拟气候变化谈判会场,各国代表声音交织。我紧握发言稿,碳减排数字在齿间滚动。法国代表哼起《友谊地久天长》,紧张气氛破冰,让我悟到大家都在不安中摸索共识。难民署里,叙利亚女孩流离失所的经历如烛火,点燃我们心头的灯。深夜,键盘声伴教堂钟声,小队连夜改提案,知识已化作行动的涟漪,渗入灵魂。这让我明白,心无隔阂的相处能抚平陌生棱角,成为温暖的存在。最珍贵的学习,是迷途时共享的巧克力、雨霁后的相视一笑、异国夜幕下共认星图的指头。它们穿透语言与文化隔膜,让我们携手为人类文明穹顶,添上微小却坚实的梁柱,这便是此行最深的成长。
NO.26 杨蕊桐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
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启动仪式上,Ceri 老师带我们深入了解联合国。下午无国界医生的故事震撼了我,他们如星星之火,在战争阴霾中带来希望,让我心生崇高敬意。探访红十字会和新月会、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万国宫、日内瓦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与 WHO 及联合国官员对话,对疫苗公平分配和战争地区医疗援助有了更深认识。期间参与的 GTG 中,我代表智利发声,亲身体会到外交的艰辛,更敬佩我国外交人员。这次首次出国经历,让我收获了友谊。为准备结业展示,我们深夜练习,虽有波折,但通过积极沟通完美完成任务。这段经历已刻入记忆,未来困厄时,定会带来醒悟与激励。
NO.27 熊浩东 生命科学学院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二年级
参访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踏入议事厅、见证会议流程,真切感受到其 “全球外交中心” 的分量。在 “应对危机、重建信任” 等主题研讨中,不同背景者的交流碰撞,让我明白联合国在协调各国行动、凝聚共识上的关键作用,也意识到国际事务的复杂多元,非单一视角可解读。与国内不同高校、专业的伙伴相处,跨校际、跨领域的交流让我学会倾听多元思考,收获珍贵情谊,意识到国内青年携手可汇聚成推动进步的合力。回顾这段时光,我对 “全球胜任力” 有了更透彻理解。作为青年,在国际舞台发声并非遥不可及。未来,我愿带着这份认知与热忱,关注全球议题,为更美好的世界添力,期待与更多青年同行成长。
NO.28 宋源 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二年级
联合国气候行动大会上,「Russia」席位在掌心发烫。作为开幕致辞演讲人,我虽紧张却镇定阐述立场。条款修改时,各国代理人见解各异却趋向和平,王师哥主导的修改贴合 Russia 利益,且不介入他国争辩。大会的和谐成功,让我们收获满满,深刻体会到国际协商的艺术。实习生交流的酒店咖啡厅的奶泡消融了国界,六位不同国家的联合国实习生分享工作经历、见闻与职业建议。中国实习生姐姐的沉稳、美国加州实习生小哥的诙谐,都展现了优秀者的多元特质,为我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范本。参与 UNM 项目,是青春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经历无疑是无价的,为我的成长注入了持久动力。
NO.29 黄虹玮 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五年级
桂含师妹耐心教我日语发音,让我在互动中体会到耐心与包容的力量。高冷的 Tim 几日间变成勾肩搭背的 “brothers”,让我明白不应被初见印象束缚。洁师姐独自探索街巷带回新奇故事,展现出独立探索的勇气;若兮和陈果的亲密,组长的沉稳,都让我看到多样的相处模式与个性魅力。记忆碎片闪烁:老城区的骤雨、模拟联合国的忐忑、结业典礼的喜悦、熬夜剪辑的视频、归途大巴的合唱…… 这些吉光片羽在心底酿成琥珀。如今方知,每个相遇都是灵魂的相互雕琢。你们赠予我的特质,已如种子深埋心田,终将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些相遇让我学会理解、包容与欣赏,成为更好的自己。
NO.30 陈果 管理学院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本科二年级
投入联合国的学习时,无国界医生的分享,让我们与世界另一端产生联结,战争、灾难不再遥远。作为大数据专业学生,我对 AI 用于遥远地区肺癌和疟疾诊断印象深刻,深切感受到交叉学科的巨大力量。IFRC 参观中,我对人道主义有了更深理解,官员说这里是唯一在居民区且无需安检的国际组织,“They use our places just as we use their places”,让我明白国际组织并非高大上,而是有温度的存在。几天学习后,我们对国际组织和国际公民理念有了深刻理解。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唇枪舌剑颠覆了我的认知舒适区,化身小国代表为气候资金据理力争时,我理解了全球公正的复杂,它是资源、历史与话语权的统筹平衡。这十天让我明白,真正的全球胜任力不是消弭差异,而是深扎自身文化根脉的同时,读懂其他文明的诗句。
NO.31 王桂含 人文学院 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专业本科二年级
在总部,我们了解到其在传染病防控、全球医疗资源协调中的关键作用,参观展览看到根除天花、推动疫苗普及等成果,真切感受到其促进健康公平的使命,明白公共卫生安全是全人类共同责任,需各国携手。模拟联合国 “Green the Globe” 讨论中,我作为澳大利亚代表,与各方围绕绿色发展探讨,深刻体会外交决策的复杂性,也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SDG13 小组汇报是重要环节。我们熬夜搜集资料、设计剧本,以 COP22 大会为背景,五方围绕减排谈判,我作为脆弱国家代表深度共情。展演尽显气候问题的复杂,各方冲突后达成妥协,让我明白气候行动需放下分歧、共担责任,青年更要积极参与。而与实习助教 Tim 的交流,直观感受到国家与文化差异,惊叹于他的成熟,也拓宽了跨文化认知。
结语
在与这座国际会议之都邂逅的时间里,我校师生连续参与了七场国际组织与机构的深度参访、一场高规格模拟联合国大会、十七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相关学术讲座,代表团以追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经纬,实现了从“课堂聆听”旁观者到“多边发声”的参与者的重要跃迁。
此次行程不仅为我校学生开启了沉浸式参与全球治理的“大课堂”,也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生涯教育的“在地诠释”。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卓越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搭建更多跨文化交流与实践的平台,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走向世界舞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贡献北中医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