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酬唱”是中国文人传统,在光福寺的泸山书法碑林,其中一块碑便录有裔敬亭、汪济时先生唱和诗及二老弟子周德华的“学步诗”。
“酬唱”是中国文人传统,在光福寺的泸山书法碑林,其中一块碑便录有裔敬亭、汪济时先生唱和诗及二老弟子周德华的“学步诗”。
(光福寺一景)
周德华,号一壶山人,峨眉山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早年曾从乌尤寺遍能和尚、李农罕先生习书。而立之后,又从江苏裔敬亭、西昌汪济时先生学诗画、古文。
师徒唱和诗碑缘起
(师徒唱和诗碑)
关于光福寺“泸山书法碑林”这通师徒唱和诗碑的缘起,一壶山人在公开访谈中回忆:“我入师门后,和同道奔走,得到支持后,有关部门为老人办了一个书画作品展。这是裔老八十五岁高龄第一次举办展览。
他隐迹边陬四十余春秋,罕为人知,一旦露面,各界哗然,当时《凉山日报》发了报道。裔老家乡盐城政协一直在寻访此老,得知他在凉山,当即出面将其一家九口接回江苏,并安排为省文史馆员。
八七年裔老八十九岁时回西昌看我,在家住了近一个月。 有一天我把汪老也接到家,二老互有唱和”。
(邛海美景)
裔老唱诗
未识泸山面,神驰邛海边。
雾迷津渡月,风漾碧波莲。
牧竖横吹笛,柳荫渐散绵。
岩柯清自守,诗酒乐陶然。
(注:《泸山志》收录此诗时,标题为《赠汪济时》)
(光福寺飞檐)
汪老和诗
今日趋跄见,三生注宿缘。
诗风开眼界,画意润心田。
尘世疑无路,壶庐别有天。
武陵人在此,何处觅神仙。
(泸山全景)
一壶“学步诗”
既识泸山面,徘徊邛海边。
风依沿岸柳,波漾接天莲。
晚籁闻疏罄,残阳隔淡烟。
水云足商略,欲去又留连。
碑文内容除了三首诗,左边还有一段竖跋云:“ 右恭录唱和诗三首乃丁卯岁敬亭老翁、济时先生邂逅壶庐时即兴之作,今裔老、汪老恩师相继仙逝, 抚今追昔感慨系之。谨录其诗以志缅怀!辛巳冬”。
(光福寺一景)
裔敬亭:大千为作背面仕女
裔敬亭(1898-1990)是活跃于二十世纪的书画家与艺术教育家,尤以梅花题材创作见长。他曾就读于无锡美术专门学校首届,在校期间便倡导旅行写生对绘画创作的重要性。1945年参与吴作人西康写生画展的学术评论,提出艺术作品的文化传播价值 。
2025年1月2日,美术杂志社发表的《边疆考察的诗意回响——张大千1947年西康写生与绘画创作研究》提及裔老和张大千的交往:“张大千在当地创作了一批他所擅长的人物花鸟赠与西康友人……为裔敬亭所作背面仕女……最为神妙”。
作为艺术导师,其弟子包括一壶山人周德华等书画家 ,教学领域涵盖诗画、篆隶书法与古文研习。
(汪济时上联:“枯木撑天几根老干”)
汪济时:学识深湛 道德高尚
汪济时(1921-1992)又名汪应权。1921年5月,出生于四川西昌。1943年,入县立中学任教。1946年,考入重庆大学,从商承祚先生治古文字学。1980年,经四川大学古文字教研室赵振铎先生推荐,执教西昌师专中文系,讲授古代汉语,以深湛学识和高尚道德深获学生及同行敬佩。
汪济时先生善诗文,工书法,尤长于语言文字之学,平生精研古文字,穷尽心力,虽历数劫,乐此不疲,所著《汉字形义探源》书稿曾受省内学界名流赞誉,惜未付梓行世。其弟子一壶山人印行有《一壶书汪济时诗联残稿》(繁体竖排版)一书。
(汪济时下联:“残花萎地一缕香魂”)
据西昌本地著名书法家蒋邦泽先生等回忆,汪济时先生书法用笔颇为奇特,专拣同好们写烂了的毛笔去用、用前还要剪去毫尖,以至用火燎去飞毫,而仅以秃笔落纸。故而其字饱壮粗实,甚为丰满。
(书法碑林局部)
来源:西昌光福寺
若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来源:云南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