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与照亮:以多维视角再现与重构当代中华美学和民族精神 | 美展大家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20:54 1

摘要:9月4日-10月12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山东美术馆隆重举办。为深度解读展览背后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泛发动省内外知名美术评论家和青年评论家参

9月4日-10月12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山东美术馆隆重举办。为深度解读展览背后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泛发动省内外知名美术评论家和青年评论家参与评论,撰写短评和长评。自9月20日起,山东艺研院、山东文艺评论公众号、山东美术馆服务号和齐鲁壹点、新黄河等新媒体将陆续推出系列短评。

我们期待通过本专栏的系列评论,能够引领观众超越单一的视觉观赏,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时代语境与文化内涵。

敬请关注系列评论,与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艺术盛宴,感受画笔下的时代脉搏。

照见与照亮

以多维视角再现与重构当代中华美学和民族精神

□ 孙晓娜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共计展出获得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135件(组)作品,范围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漆画、书法、篆刻、摄影和工艺美术作品,鲜明地体现出国家艺术基金的重要引领和指导作用,“照见”和“照亮”了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前行之路。

新的观看与视觉呈现方式:中国语境中油画的“写意性”

“写意性”是中华美学主要特征之一,体现着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观看与视觉呈现方式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作为发源于西方的画种,油画进入中国后,开启了在中国语境中的“民族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美学转向即是由“写实性”走向“写意性”,观看方式由“透视”转向“心观”、由“观世界”转向“观内心”,视觉呈现方式由“物理时空再现”转向“心念时空表现”,思维方式由“被动接受并再现客观人物景象”转向“主动地由内而外表现内心、营构意境”。本次展览中,库尔班塔伊·图尔荪的《教育改变命运》、孟新宇的《四季太行》、刘兆武的《长白日记》、郑亮的《中国风骨》等油画作品均以大面积的留白赋予观者无尽的想象时空和审美共创时空。李雪松的《静物画中国语境表达》、周亭的《记忆的味道系列创作》、郑海标的《城南旧事》、邰浩然的《现世的回响》等作品则体现出画家对于西方油画形式语言进行的“写意性”转化,不再拘泥于客观性的纤毫毕现,而是转向高度概括性、意象性。藉此,画作带给观者的审美体验也由“静观的视幻觉”转向“动态的同构共情”,观者身份由“旁观者”转向“共创者”。

油画《中国风骨》 郑亮

油画《四季太行》 孟新宇

诗性精神的内涵:文学与美术的“互文性”

美术创作以已有的文学作品作为立意基础,有利于借助其叙事性、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情感性等审美特点,拓展自身的创作视域、维度、内涵、想象空间和意境等,从而营造出更具情感表现力的氛围感,丰富自身内在美学意蕴,形成“互文性”的多层次审美表达。杨波的版画《游园惊梦——江南》、王启凡的水印版画《天问》、李德惠的中国画《红楼梦组画》等作品,通过直接取材与再现,对文学符号进行借用、转化与重塑,对文学结构进行模仿、变形、解构与创新,展现出中华美学独树一帜的诗性精神。

版画《游园惊梦——江南》 杨波

对中华文脉的坚守与承续:“小人物”的“大国工匠精神”

究竟是谁在坚守与承续中华文脉?他们又是如何坚守中华文脉的?看似宏大的主题、艰巨的任务却扎根在每个个体持之以恒的坚守与承续之中。画家们借助“微观视角”展现“宏大主题”,以独特的观察之眼,通过具体的、个体的或者群体的、瞬时的景象,将历史和现实中坚守与承续中华文脉、默默无闻的英雄由“幕后”推至“台前”,通过美术创作营构着属于他们的辉煌舞台和高光时刻。这样的创作方式凸显出“手艺人”作为独立个体或者特殊群体的“主体性”选择与坚持。见微知著,观者从“小人物”身上洞见了“大国工匠精神”。正是在一代代“乐守”的手艺人的拼搏与努力中,中华文脉才得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以录洁囡的中国画《乐守——民间手艺人》为例,画家以微观视角发掘出民间制陶、制笔等手艺人平凡的日常劳作场面,并通过工笔重彩画的方式、淡雅的色调、丰富的视觉层次将他们的默默坚守推至大众面前。苏丽霞的壁画《敦煌的守护者们》将视角重点转向对“守护者”的观照,由对“物”的保护转向对“守护人”的推崇与致敬。靳瑞强的中国画《妙乐荡万载》的立意则基于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白描长卷《八十七神仙卷》。通过主体为黑白灰的构图方式,将传统白描与现代构成同构,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意趣和视觉冲击力。

中国画《敦煌守护者》 苏丽霞

新时代的强国精神:新科技、航天梦、丝路情、向海图强和中医复兴

孟祥军的中国画《中国芯》、毛珠明的中国画《逐梦寰宇问苍穹》组画、李根的油画《探月归来》、梁治华的雕塑《航天之路》等新科技和航天梦主题的作品,刘玉龙的油画《扬帆起航——海丝起点之厦门港码头》、毕敬虎的水彩画《丝路琵琶梦》、李继成的雕塑《海丝起点的美好生活》、徐娜的《海上丝路》、王汐月的《斑斓新丝路》、崔宇的《丝路往事》、黄杰的《复兴号角·丝路情》、杜道伟的《丝绸之路沿线山水画创作》等丝路主题的作品,张旭的《逐梦·向海图强》、常贵翔的《向海图强》等向海图强主题作品,王勇、王蕾、陈丽辉合作的中国画《中华大医》等中医振兴主题的作品,分别从新科技、航天梦、丝路情、向海图强和中医复兴等不同维度展现并思考着新时代的强国精神,立体地勾画出其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体现出其精神内核和发展历程为:从“追赶”到“并行”,最终实现“超越”和“引领”。这既展现出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同时还体现出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美术家们通过全面、立体、多维的视角将其展现出来,并寄予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最真挚的深情和最崇高的敬意。

水彩(粉)《丝路琵琶梦》 毕敬虎

日常生活场面:将美术创作扎根在祖国大地上

王涵《最美建设者》、张立农《坝上十个月》、陈晓虎《高原牧歌》、杨金宇《黑土地——收获的季节》、高登甲《渔美渤海湾》、关君《冰天雪地》、崔先进《朝阳》、刘亚安《时代新景——都市蜜蜂》等油画作品;曹丹《路边作业的管道工们》、王启凡《筑桥》、张辉《追梦人》、安静波《寂静生长》等版画作品,张众《大兴机场·日记》等中国画作品,唐晓明《美丽乡建进行时》等水彩(粉)画作品,王屹的《阳光路上》等漆画作品,主要聚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之前却没有或者很少被重点关注的一些群体,并以艺术的方式肯定了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作品不仅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更展示出美术创作塑造的主体由“人民的英雄”到“英雄的人民”的重要美学转向。

版画《路边作业的管道工们》 曹丹

综上所述,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引领和指导下,新时代的美术家们将美术创作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祖国大地上,深入到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为观者带来了新的观看与视觉呈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诗性精神内涵,及其对中华文脉的坚守与承续。他们致力于发掘特色鲜明的“中国视角”和“中国美术话语”,以多维视角再现与重构中华美学和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不容忽视的美术智慧和力量。此次展览既是对近十余年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又为中国美术当代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国际化传播带来了新思考和新路径。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