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的副作用还是来了,给双方的社会治理能力带来了考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1:19 1

摘要:刚才接到一个从绥芬河打来的电话,说口岸那边的早餐店,包子一天能卖出去两百多份,比免签前翻了好几倍,卖豆腐脑的大妈开始用俄语招呼客人了。

刚才接到一个从绥芬河打来的电话,说口岸那边的早餐店,包子一天能卖出去两百多份,比免签前翻了好几倍,卖豆腐脑的大妈开始用俄语招呼客人了。

这是2025年9月15日之后,中俄试行免签政策带来的最直观变化之一。

政策是9月2日宣布的,自9月15日至2026年9月14日,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探亲等,停留不超过30天,免办签证。

消息出来半小时,平台上从莫斯科到中国机票的搜索量就涨了近一倍。

浦东机场边检站的人说,9月15日当天,MU592航班落地后,一位叫KATKOVA EKATERINA的俄罗斯学生下来,说下次要带家人一起来,因为“不再需要准备入境的申报材料,节省了不少时间,真是太方便了”。

上海口岸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有19.6万人次俄罗斯人入境,比去年同期多了56%,其中九成是旅游和商贸的。

一位去义乌谈生意的俄罗斯客商BYKOVA KRISTINA说,“比预想中快太多了!有了免签政策,我只需拿好护照,买上机票,就可以直飞上海,落地就能驱车直接去见客户”。

往北看,黑河、绥芬河这些边境城市,节奏变得更快。

黑河的中医院,每年要接待六百多号俄罗斯病人,牙科、拔罐、按摩都爆满。

有婚介所的人透露,现在安排中国男性和俄罗斯姑娘相亲,最快一周就能成功,2024年这样的跨国婚姻登记了3.2万对,平均每天接近百对。

一个婚介老板点出关键,说中国男性“不酗酒、工资上交、愿意带娃”这三项,在俄罗斯女性眼里是黄金标准。

俄罗斯一家婚恋网站的调查说,42%的25到35岁女性愿意考虑和中国男性交往。

但问题也跟着人流量来了。

在绥芬河,有早餐店老板遇到俄罗斯熟客习惯早上喝伏特加,而店里不让卖酒,几次闹得不愉快。

做木材生意的刘建国发现,订单量上去了,但俄罗斯客户喜欢现金结算,这边银行兑换卢布的额度有限,好几次钱到账了却换不出人民币,差点发不出工人工资。

还有,人员流动太快,一些合同细节原来当面敲定,现在只能靠微信沟通,误会和扯皮也多了。

医疗系统压力不小。

绥芬河市医院急诊科的李娜医生说,接诊的俄罗斯患者数量翻了一倍,多是感冒发烧、肠胃炎,或者吃不惯中国食物过敏的。

语言不通是最大障碍,医生和患者经常比划半天也说不清病情,而且俄罗斯医保在中国不能直接使用,医药费结算成了难题,有些患者因为费用问题拒绝治疗。

支付系统也是个坎。

俄罗斯银行卡在中国用不畅,支付宝、微信在俄国普及度也不高,很多交易只能靠现金解决,既不安全,也制约了消费升级。

卢布和油价挂钩,国际油价波动大,卢布贬值严重,中国商家收了卢布,换人民币时经常亏钱,久而久之,有些人可能就不愿意接待俄罗斯游客了,或者只收人民币、美元。

教育领域也起了联动。

哈尔滨的一些国际学校,突然多了很多俄罗斯学生家长咨询,希望孩子能在中国接受教育。

但学校接收能力有限,教室不够,懂俄语的老师也稀缺,有的学校把会议室改成了临时教室。

一些中国家长开始担心,俄罗斯学生多了会不会影响本地孩子的学习氛围,这种微妙的情绪在家长群里悄悄蔓延。

边境城市的物价在涨。

绥芬河的房租比去年涨了百分之三十,因为很多俄罗斯游客长期租住民宿。

满洲里的超市里,俄罗斯巧克力、蜂蜜的货架经常被抢空,中国老板们为如何补货发愁。

语言培训市场火了起来,俄语培训班报名人数激增,但合格的俄语老师却供不应求。

网络上,关于“俄罗斯美女占领东北夜市”、“中俄颜值对比”的标签也出现了,有自媒体账号用“高档货”、“陪衬”等物化女性的词汇,将正常的人员流动扭曲为一场“审美资源争夺战”。

但真正被忽视的,是中俄民间交流带来的文化共融、经济互助等深远价值。

在俄罗斯那边,反应不太一样。

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的委员玛丽亚・布蒂娜觉得这是发展两国关系的一大步,要完善海关立法。

而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斯维特兰娜・朱洛娃则有更具体的观察,她认为如果俄罗斯也对华实行互免签证,估计会有大批中国未婚男性到俄罗斯找新娘,而且她觉得这对俄罗斯是件好事。

普京在9月4日表示,中国对俄罗斯公民试行免签政策意义重大,俄方感谢中国领导人,并将作出回应。

俄副总理切尔内申科给出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中俄团体旅游免签人数已达50万人次。

政策试行一年,到明年9月14日。

边境线上,黑河早市的煎饼果子香味飘到了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来源:科技解读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