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突破:癌症治疗迎来新利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8:46 1

摘要:说实话,看到这篇载于Science Advances的文章时,我第一反应是既兴奋又有点紧张。兴奋是因为科研团队把计算蛋白质设计推到了一个很实用的层面:他们用名为BINDI的三螺旋束为支架,通过Rosetta分子建模反复对接BAK和BAX的BH3裂隙,最终筛出4

计算设计出可“开/关”细胞自杀开关:亲和力下探到400 pM,癌症治疗或迎来可调式利器?

说实话,看到这篇载于Science Advances的文章时,我第一反应是既兴奋又有点紧张。兴奋是因为科研团队把计算蛋白质设计推到了一个很实用的层面:他们用名为BINDI的三螺旋束为支架,通过Rosetta分子建模反复对接BAK和BAX的BH3裂隙,最终筛出42个候选分子,进一步优化后得到αBAK2和αBAX2这两种结合剂,亲和力分别下探到400 pM和3 nM,特异性也提高到几百倍量级。紧张是因为这类能直接左右线粒体穿孔、决定细胞生死的工具,既带来巨大治疗潜力,也把安全性问题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先说为什么这事重要。BAK和BAX是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核心,一旦它们在外膜上二聚并形成孔洞,细胞色素c就会释放,细胞走向程序性死亡。长期以来研究者想操纵这一开关,却被这两类蛋白的高度动态构象和与其它相似蛋白的交叉反应性难住。现在团队通过计算设计,再用体外进化优化出高亲和且高特异的基因编码结合剂,才算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这种从“不会找靶点”到“能设计高特异结合剂”的跨越,对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都极具意义。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结合剂呈现出浓度依赖的双重功能:在低浓度时它们能激活BAK/BAX,使未饱和的活化单体得以二聚并打孔;而在高浓度时它们饱和结合位点,阻止二聚,从而抑制膜穿孔。实验里αBAK2在低浓度能诱导细胞色素c释放,而在高浓度却抑制该过程,说明不是简单的抑制剂或激活剂,而是一个可调的“阀门”。这点对临床应用的想象空间极大,你可以把它设计成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按钮”,也可以当作细胞疗法里的安全开关,在风险发生时把工程化细胞一键关停。

当然,现实远比文章冷静。说白了,这项技术想要落地,还需要解决一串关键问题。首先是递送:这些基因编码的结合剂需要安全且高效地送到目标细胞里,脂质纳米颗粒、靶向病毒载体或mRNA平台都值得尝试,但每种方式都有免疫原性和组织分布的门槛。其次是剂量窗和药代动力学:这类分子好不好控制剂量、在体内能否维持期望的低剂量激活或高剂量抑制状态,是能否用作治疗的核心。再者是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的BAK/BAX表达和调控网络差异很大,单一结合剂能否实现选择性杀伤还需大量体内模型验证。我有个做细胞治疗的朋友张博士,他说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能不能在体外见效,而是如何在病人体内做到精准投放和可控撤销。

基于现有数据,我觉得接下来的合理路线是这样的:先用器官类器官模型和小鼠肿瘤模型做系统的剂量-效应曲线与毒性评估;并行评估不同递送平台的组织分布与免疫反应,优先筛选可快速撤药或可逆表达系统作为安全保障。与此同时,可以把这类结合剂当作一种模块化工具,跟靶向抗体或受体结合域融合,实现对特定细胞类型的定向“开关”。对于细胞治疗团队,最现实的路径可能是把这类分子作为体外预处理或体内紧急关停工具,而不是一开始就作为长期持续表达的治疗因子。

我也不得不提潜在风险和伦理考量。任何可操控细胞生死的工具都有误触发或滥用的风险,必须在严格的预临床安全评估和伦理审查下推进。监管上也需要明确这样的工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使用边界和监测方案。另一方面,从科学角度看,这项工作打开了对蛋白动态构象进行精确干预的新思路,这种设计平台远不止用于BAK/BAX,未来可能扩展到更多依赖构象变化的关键调控蛋白。

说一句我的直观感受:这是把“能动调控生死”的概念从概念验证推向了工程化工具的一步。它不是万能钥匙,但很可能成为细胞工程和精准医疗的新模块。未来几年里,谁能把递送、安全性和可控性这三件事同时做明白,谁就更接近把这种技术真正带到临床的那一步。

你怎么看这把“可调式生死阀门”?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最先落地的临床应用场景,你会优先把它用在哪种病症或细胞疗法上,最担心的安全问题又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和担忧吧。

资料来源:Science Advances(相关研究报道)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