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人的退休生活:得劲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11:13 1

摘要:2011年,我退休了。人生快车道的第一个大站到了,没来得及好好停歇,就又启程了。新的旅途中,我不愿太清闲,于是受聘到其它学校又干了七年,直到2019年我年将古稀时才真正离开了教学岗位。

长葛人的退休生活:得劲儿 ‖老家许昌

文‖张福中 图‖网络

2011年,我退休了。人生快车道的第一个大站到了,没来得及好好停歇,就又启程了。新的旅途中,我不愿太清闲,于是受聘到其它学校又干了七年,直到2019年我年将古稀时才真正离开了教学岗位。

这几年闲时间多了,我主动找了点事情充实生活。盘点一下主要有: 利用全民K歌演唱、诵读,玩视频,旅游和写作等。有了这些活动,觉得生活充实、快乐而更有意义了。

徜徉“全民K歌”

全民K歌是智能手机里的一个应用系统,它提供有音乐伴奏、歌词、诵读文章等服务内容,利用它可以学唱和诵读,能够录音录像,发表作品。(想看看本文作者张福中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长葛老乡的红色旅游

我玩K歌是从六年前开始的,发布的第一个作品是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录制时由于怕左邻右舍的乡亲听见受打扰,我不敢放开嗓音,得了个B等的成绩,问了别人才知道这个成绩很差,上边还有A等直至最高的SSS等级。

要提高成绩,就需反复练习,排除环境的约束。于是,我把自己关在封闭严实的小屋里练唱,这样似乎与外界隔绝,就放心大胆了。像那有强高音的《西部放歌》、《青藏高原》,豫剧唱段《洼洼地里好庄稼》等等,都敢扯高嗓音唱了。由于几年来不断的练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不少作品都达到了SSS的等级。

几年来,我在K歌里共发布演唱、诵读作品750个,粉丝达4千多名。

有一次,女兵歌友出国旅游在澳大利亚发布作品,我给她的点赞评论收到了她的回复,这才知道网络是全球通,我发布的作品不仅能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也可以飘洋过海了,真有点自豪感!

玩K歌的快乐,体现在K歌网络之内的是广交网友,像许昌市的李姐、浙江的杨姐、部队退役的女兵、上海的教师胡杨等等,得到了他们的鲜花金币和美评,一种成就感充盈心头,尽管这些属于虚拟的东西。快乐体现在生活中,是我利用K歌练就的这点才艺,能够在旅游车上多次得到展示,赢得掌声。

有一次到安徽、浙江旅游,许昌几个县市去了四辆大巴车,我们在途中停留一起联欢,我自告奋勇登台唱了首《好汉歌》,主持人特意问我多大年纪了,我回答71岁了,全场游客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K歌的网友里,我曾被杨姐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我们相互支持并合唱过几首歌,后来才知道她是位盲人,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她几年来坚持每天发布作品,她对网友的评论坚持有评必回复,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为此,我特意为她写了一篇文稿《杨姐,我最敬佩的一位歌友》。这篇文稿我诵读发表后反响强烈,杨姐的亲属及不少网友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说我不愧是教师,文章写的挺不错,代表了大家的心声。杨姐在评论栏里用文字在私信里用语音,感谢我为她写了一篇作文。我在网络里收获了快乐的同时,也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涉猎视频

视频这种应用功能,属于群众性的娱乐平台,网友可以自主地在里边发视频,写评论。但是,网络里设置有“警察”,作品经过检验才能发表。看似审查严格,也难免有庸俗不健康的内容漏网钻入,因此要有识别能力,从好作品里受到教益,尽力不受坏作品的侵蚀。

我玩视频比K歌晚些,所发作品注重思想内容健康,具有正能量。我的网名“农村老教师”在证实着我的身份,所以言行谨慎,不给人民教师丢脸。

我发布的作品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像那些旅游素材。有反映乡村新气象的,如喷灌机洒水浇地、无人机喷施农药,收割机、拖拉机奔驰田间,新农村街道宽阔平坦、楼房林立,果园菜园庄稼地鲜花芬芳,果实累累,一派丰收景象等等。

我拍摄制作的《农村新貌》、《全民抗疫在行动》、《清潩河畔风光美》《谈谈民办教师》等作品,浏览量都在一万、两万之上,得到了众人的点赞美评。特别是《谈谈民办教师》这个作品,浏览量达四万,发布四年之后的今天,仍有人扒开我的作品集,从中找到这篇收藏,这的确让我感到欣慰。

通过视频网络平台,让我广交朋友。我联系上了不少分离多年的老乡、同事和学生,有在上海的、新疆的,广西、云南的,也有省内市内不太远但也失去联系的。我这个不太爱交际的人,通过平台,让我的性格也有些变化了。

最近,我在视频上见到一位叫“三贤”的网友,说要写尉氏三中校志。

我在评论区里谈了该校曾一度叫长葛三中,1958年时因勤工俭学而闻名全国,这段辉煌历史一定要编入校志。“三贤”网友对我的评论感了兴趣,给我提供了他的电话,说让加上好友再进一步联系,于是,我将在长葛文史资料上看到的一篇重要资料,当年的校团委书记刘福祥老师写的《长葛三中勤工俭学亲历记》,拍作几张图片发给了他。就这样,这位尉氏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成了我的新朋友。

视频这个平台,是我的宣传阵地,是我找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的联络站。

旅游,让生活更精彩

在工作岗位上时,学校集体组织过几次参观旅游。参观过林县人工天河红旗渠,游览了巍巍而幽深的太行大峡谷,到山东青岛、日照看无际的大海、下海滩游泳泡海水浴,到苏沪杭看苏州园林,游江南水乡周庄,逛繁华的上海南京路,观黄浦江边高大豪华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乘船游杭州西湖,感受荡漾水中的乐趣。

祖国这么大,山川这么美!这些年真正闲下来了,趁脚腿还灵便,该到更多的地方去走走看看了。

到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厦门去,乘船过海登上鼓浪屿,踏上了台胞及海外侨胞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到了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郑成功威武的雕像屹立海岸,似乎在给我们讲述收复台湾的历史。在与金门岛相对的海岸边,一幅巨型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是在宣传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彰显着血浓于水的两岸亲情。

到广西桂林,我们一睹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壮丽,那里的山奇、水秀、石险,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冬天到海南去看景,最大的感受是那里温暖如春,鲜花盛开,很羡慕那里没有冬天。在三亚湾观大海,一望无际波浪滔天。在天涯海角,我更赞赏的是岸边鲜花布道,椰林葱郁,树下凉爽惬意,像一座天然的氧吧。我们渡过琼州海峡乘坐的是巨轮,感受到了破浪前进的豪迈。

在古都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灿烂灯光、繁华街景,诗人风采,诗树长道,尽显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气侯造就了野象谷、原始森林两处自然风光,还有南传佛教金壁辉煌的大殿宝塔,湄公河上游澜沧江的漪绮风光,都令人久久难忘!

伟人故居韶山,革命圣地延安,革命先烈江姐、许云锋战斗过的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时代楷模焦裕禄鞠躬尽瘁工作过的兰考,到这些地方去红色旅游,能洗礼灵魂,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公民,不能忘记革命前辈,因而很有必要到这些地方去参观。

总之,旅游能让人开眼界,丢烦恼,受教育,虽有些辛苦也是值得的。有人戏谑地说旅游者“远看像一群逃难的,近看都是些没事干的。想去时不达目的不死心,去到后连死的心都有。”这话偏见性很大,不能当真!

重燃写作激情

我40多岁正中年时,曾燃起过一股写作激情,那时的业余时间大都用在了写作上,凡是见到报刊上有征文启事,觉得有啥可写,总要试一试去投稿。辛苦的劳动也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省市县的报刊上发表过不少作品,有几次还获了奖。

5O岁之后,没了投稿热情,但人生经历的主要事情,我都提笔成文,到65岁时,将所写文稿分类整理成册,自己收藏,也给几位文友分享。

近年来,我们后河镇编写镇志,让我去帮忙,其实我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不过,镇志里边农业方面,肯定少不了写我们芝芳村,因为我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二十年间,都是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在许昌地区和省里都有名气。于是,我走访了几位老干部,结合自已的记忆,写了篇文稿《芝芳大队,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篇收入到了后河镇志初稿中(至今还没定稿出版)。

后来,文友、同事孔松昌兄把这篇打印稿送给了长葛文史资料编辑张水旺同志,被入选到了《长葛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中。从此,我结缘了文史资料,又结识了另一位编辑顾景发同志。在二位老师的鼓励指导下,又先后发表了几篇作品,其中一篇《长葛县首届民师班》还被推荐入选了《许昌改革记忆》文集(社会卷)。通过调查访问写文史资料,成为我近年来写作的新特点。我从写我们村的大事入手,整理出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引水上山、乡村建设、模范人物等多篇文稿,为汇编村志作了材料上的准备。

受顾景发同志邀请,我加入了“长葛文学爱好者”群,进入到了更广阔的文学天地,很多老师的优秀作品都值得我学习。在这里也结识了更多的文友。长葛钟繇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望阳同志、《老家许昌》编辑陈世杰同志,先后与我取得联系,让我的作品有了更广阔的发表平台。一年多来,我的新老作品在《老家许昌》网络平台已发表20篇,这给了我莫大的激励。

今年,在长葛作协副主席顾景发同志的举荐下,我加入了作家协会成为会员。在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孙向阳同志的举荐下,我受聘成为文史研究员。这些荣誉,是领导对我几年来写了点东西的肯定,我要再接再厉,创作更多的新作品。

不少人都羡慕我的退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想想也是,这也叫因人而宜。我连打麻将、下棋都不会,再不去找点干得了的事去做,那不是太无聊了。自己觉得快乐而有益身心健康的事就去做,能为家庭为社会再做点事情,就尽量不闲着。让夕阳更红,让余热发光,何乐而不为呢!

2025年9月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张福中,长葛市后河镇芝芳村人,退休教师,长葛市作协会员,文史研究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