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六点的深圳龙华区夜市疏导点,张姐把刚煎得金黄的鸡蛋汉堡塞进纸托,递给排队的小姑娘。她摊位前挂着个蓝色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卫生评级和经营许可——这和三年前她推着小推车,看见城管就抱着酱料桶跑的日子,简直是两码事。现在的摆地摊,早不是以前“脏乱差”的代名词,可
摆地摊的现状:烟火气里的热闹与愁,藏着普通人的谋生与折腾
傍晚六点的深圳龙华区夜市疏导点,张姐把刚煎得金黄的鸡蛋汉堡塞进纸托,递给排队的小姑娘。她摊位前挂着个蓝色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卫生评级和经营许可——这和三年前她推着小推车,看见城管就抱着酱料桶跑的日子,简直是两码事。现在的摆地摊,早不是以前“脏乱差”的代名词,可也不再是“揣几百块就能赚钱”的香饽饽。在政策管着、成本涨着、同行卷着的日子里,藏着无数普通人的小聪明和难言之隐。
政策松绑:从“打游击”到“划地盘”,终于能安心出摊了
“以前出摊跟做贼似的,有次城管过来,我慌得把刚调好的沙拉酱全洒地上了,心疼得直掉眼泪。”张姐擦了擦手上的油,说起从前的经历还忍不住叹气。现在不一样了,她所在的疏导区规定每天下午五点到晚上十点可以摆摊,不用再提心吊胆。这几年,各地对摆地摊的政策明显松了,从以前“一刀切不让摆”变成了“划好线让你好好摆”。
深圳龙华区的操作挺有意思,把区域分成严禁区、管控区、疏导区,给合规的摊主发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能看卫生情况,城管也能通过后台知道谁在摆摊。这种数字化管理,既没让摊位堵路,又给摊主留了活路。龙岗区更直接,设了29个规范摊位点和5个临时疏导点,还帮一些摊主“搬”进闲置商铺,商铺活了,摊主不用风吹日晒,居民买东西也方便,算是三方都开心的好事。
不只是大城市,小地方的政策也越来越通人情。老家湖南县城的表妹,去年在县政府规划的夜市里摆了个冰粉摊,不用交摊位费,就登记备案了下,定期去听个卫生培训就行。“现在摆摊合法了,心里踏实,旺季一个月能赚八千多,比进厂强。”政策松了口子,那些曾经躲躲闪闪的地摊,终于能在阳光下冒烟,也让更多普通人多了条谋生的路。
但政策落地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有些地方划的疏导区离居民区十万八千里,半天见不到个人,摊主宁愿冒险去人多的地方“打游击”;还有的地方审批太麻烦,要跑好几个部门,填一堆表,想摆摊的人看了头都大。“规范是好事,可能不能别这么折腾人?”这是很多摊主的心里话。
成本飞涨:从“五百块启动”到“几万块入场”,门槛悄悄变高了
“十年前摆地摊,揣五百块买个小推车、进点货就能开工,现在想正经摆个摊,没几万块根本下不来。”在海南做夜市的老林,去年想进白沙门沙滩夜市,一问入场费要两万八,还得交五千块保证金,加上装修摊位、买设备,前前后后投了快五万。他本来以为旺季能快速回本,没想到同行太多,三个月才赚回一半本钱。
成本上涨成了摆地摊绕不开的坎。一方面是摊位费越来越贵,讷河市的早市,卖面食的摊位要交五千保证金加两千占道费,相当于小半个月白干;另一方面,原材料和设备也在涨,做小吃的摊主们都在吐槽:“面粉涨了、油涨了、连装串的签子都涨了,就顾客能接受的价格没怎么涨。”
更有意思的是,地摊的价格也悄悄贵了。五年前三块钱一份的炒粉,现在涨到八块;以前五块钱两杯的柠檬水,现在十块钱一杯还得排队。数据说这五年路边摊客单价涨了87%,比大家工资涨得快多了。有顾客吐槽:“现在地摊比店里还贵,还不如去吃堂食。”可摊主也委屈:“成本摆这儿呢,不涨价根本赚不到钱。”
这种成本和价格的矛盾,让地摊丢了以前“便宜实惠”的优势。以前大家逛地摊图的是省钱,现在更多是图新鲜、图拍照好看。可一旦价格没了优势,那些没特色的摊主,日子就越来越难了。
内卷疯了:从“卖啥都赚钱”到“拼创意拼流量”,没点本事站不住
“以前摆摊,随便进点袜子、发卡就能卖,现在不行了,没点花样根本没人理你。”在杭州夜市卖手工饰品的小吴,为了吸引顾客,不仅自己设计款式,还特意学了短视频剪辑,每天拍摊位日常发抖音,慢慢攒了几千粉丝,周末的时候,还有粉丝专门来打卡,她的摊位前总能排起小长队。
现在的地摊江湖,早不是“傻子都能赚钱”的年代了,竞争激烈到让人咋舌。一条夜市街上,卖冰粉的能有七八家,做烤串的能凑一桌,想让人停下来买你的东西,必须得有“独门绝技”。有的摊主走“网红路线”,把摊位装修得像小咖啡馆,卖的东西好不好吃另说,拍照发朋友圈绝对好看,专门吸引年轻人;有的打“情怀牌”,卖手工辣条、老式面包,勾起大家的童年回忆;还有的搞“小众路线”,卖宠物零食、手工香薰,避开和别人正面抢生意。
流量也成了摆摊的命门。会玩短视频的摊主,能通过直播带货、线上引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会玩的,就只能守着摊位等客上门,一天下来卖不了多少钱。小吴说,她隔壁卖烤肠的大叔,烤肠味道不错但不会玩手机,每天收入还不到她的三分之一,“现在摆摊,不光要会卖货,还得会‘吆喝’”。
这种内卷也把很多新人吓退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小陈,本来想摆摊卖文创产品,考察了半个月后打了退堂鼓:“不仅要租摊位、进货,还得学拍照、剪视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还不一定能赚钱,不如找份稳定工作。”
烟火气背后:是生计,也是小日子的盼头
虽然摆地摊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大,但还是有很多人挤进来。对张姐来说,摆摊是为了供儿子上大学:“虽然累点,但比进厂自由,赚的钱也够花”;对老林来说,摆摊是退休后的消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来做点小生意,还能和顾客聊聊天”;对小吴来说,摆摊是创业梦的开始:“先从小摊位做起,以后想开一家自己的小店”。
地摊经济的意义,从来不止是解决就业、拉动消费,更在于它装着普通人的生计和盼头,也给城市添了点烟火气。晚上逛夜市,看着闪烁的小灯、闻着食物的香味、听着摊主们的吆喝,那种热热闹闹的感觉,是商场和超市给不了的。
但摆地摊要想好,还得靠大家一起努力。政策得再优化点,别管太死也别不管;摊主们得把好质量关,卫生和安全得跟上,也得琢磨点新花样;我们消费者也得理性点,享受地摊乐趣的同时,也多理解摊主的不容易。
就像张姐说的:“现在摆摊越来越规范,只要好好干,总能赚到钱。”摆地摊的现状或许满是挑战,但只要烟火气还在,只要普通人还在努力生活,这个行业就会一直有奔头。
来源:树下倾听的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