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刚出的两组数据,把存储行业的热度推到了新高度:智能汽车领域,单辆车的存储需求从三年前的100GB飙升到1TB,翻了十倍;AI服务器领域,HBM内存价格半年涨了30%,还一货难求。这波“AI+车载”的红利,像一块大蛋糕摆在面前,国内存储四巨头——兆易创新、
10月刚出的两组数据,把存储行业的热度推到了新高度:智能汽车领域,单辆车的存储需求从三年前的100GB飙升到1TB,翻了十倍;AI服务器领域,HBM内存价格半年涨了30%,还一货难求。这波“AI+车载”的红利,像一块大蛋糕摆在面前,国内存储四巨头——兆易创新、长电科技、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早就各显神通布局,可谁能真正把红利吃到嘴里,不是看谁名气大,得从需求、技术、落地三个维度拆透,答案才藏不住。
先得明确,AI和车载对存储的需求完全是两回事,没摸准需求的企业,再努力也难吃到红利。AI存储要的是“快”和“大”,比如AI服务器训练大模型,需要每秒能处理几十GB数据的高速存储,还得能容纳上百TB的训练数据,HBM内存、高速SSD就是核心;而车载存储要的是“稳”和“耐造”,汽车在高温、震动的环境里跑十年以上,存储芯片得扛住-40℃到125℃的温差,还得保证数据不丢失,车规级eMMC、SSD是关键。所以四巨头谁能吃透红利,先看他们能不能精准匹配这两种需求。
先看主攻“车载存储”的兆易创新,它的优势在于“早和专”。早在2018年,兆易就开始布局车规级存储,比很多同行早了3-4年,现在已经拿到了比亚迪、蔚来、理想的一级供应商资质,2025年上半年车规级存储芯片出货量同比涨了65%。它的核心产品是车规级eMMC和NOR Flash,前者用在汽车的中控屏、仪表盘,后者用在车身控制模块,都是智能汽车的“刚需部件”。更关键的是,兆易的车规芯片通过了AEC-Q100最高级别的认证,能扛住极端温度和震动,这正是车企最看重的。现在智能汽车渗透率越来越高,每多卖一辆车,兆易就多一份订单,这种“绑定车企成长”的模式,让它在车载红利里扎得很稳。
再看聚焦“AI存储封装”的长电科技,它的机会在“技术补位”。AI存储里的HBM内存,不是单颗芯片,而是把8-12颗芯片堆叠封装在一起,技术难度极高,以前全球只有三星、台积电能做,长电科技2024年突破了HBM2e封装技术,良率达到98%,和台积电持平,现在已经给长鑫存储、华为海思供货。而且长电还搞出了“ Chiplet封装”,能把不同厂商的芯片拼在一起,比如把存储芯片和计算芯片封装成一个模块,让AI设备的运算速度再提20%。AI存储的核心瓶颈之一就是封装,长电把这个瓶颈突破了,自然能分到红利——2025年三季度,长电的AI存储封装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一季度,营收占比从15%提到了28%。
接着是做“AI+车载通用存储”的长江存储,它的底气在“技术突破”。长江存储最厉害的是3D NAND技术,以前海外厂商靠“堆叠层数”卡脖子,长江硬是靠自研的Xtacking架构,把294层3D NAND稳定量产,不仅能做AI服务器用的高速SSD,还能做车载SSD。比如它的车载SSD,读写速度比传统车规存储快3倍,还通过了车规认证,已经进入小鹏、问界的供应链;AI服务器用的SSD,也拿到了阿里、腾讯的订单,2025年上半年3D NAND出货量同比涨了50%。长江的优势在于“一鱼两吃”,既能分车载的蛋糕,又能抢AI的订单,这种“双赛道布局”让它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最后是主攻“AI核心存储”的长鑫存储,它的潜力在“突破垄断”。AI存储里最核心的DRAM内存,以前95%的市场被三星、海力士垄断,长鑫花了8年时间,从19纳米做到17纳米,现在17纳米DRAM已经稳定量产,每月能生产18万片晶圆,能满足国内20%的DRAM需求,阿里、百度的AI服务器已经开始用长鑫的DRAM。更关键的是,长鑫还在布局HBM内存,2025年底就要交付HBM3样品,2026年量产,这可是AI服务器的“心脏”部件,以前全靠进口,长鑫一旦量产,国内AI企业的成本至少能降20%。长鑫的机会在于“替代空间大”,只要技术能跟上,AI存储的红利就能稳稳抓住。
可能有人会问,这四巨头各有优势,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其实不用非要分个高下,因为AI+车载的红利足够大,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成长”。兆易深耕车载,长电补位封装,长江双轨并行,长鑫突破核心,它们形成了“分工协作”的格局——兆易给车企供存储,长江给AI和车载供SSD,长鑫给AI供DRAM,长电给它们做封装,这种“产业链协同”不仅能让四巨头都吃到红利,还能推动整个国产存储行业进步。
以前我们买存储芯片,要么高价进口,要么担心断供,现在四巨头在AI+车载领域的突破,不仅能让国内企业用上便宜的国产存储,还能在全球市场争得一席之地。比如长江的3D NAND已经卖到了欧洲,长电的封装技术吸引了海外客户,这种“从国内替代到全球竞争”的转变,才是最有意义的。
未来3-5年,谁能吃更多红利,关键看两点:一是技术能不能持续迭代,比如兆易能不能做更高端的车载存储,长鑫的HBM能不能如期量产;二是能不能绑定更多大客户,比如长江能不能进入更多车企和AI企业的供应链,长电能不能拿到更多海外订单。但不管怎样,这四巨头的突破,已经让国产存储从“跟跑”变成了“并跑”,以后在全球存储行业里,中国企业的话语权会越来越重。
你觉得这四巨头里,哪家的布局最有潜力?或者你看好AI+车载存储里的哪个细分赛道?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