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官宣歼-35:全重30吨配涡扇-19,中国舰载机告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10:56 1

摘要:9月27日,央视《军情时间到》节目抛出重磅消息:国产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歼-35的核心参数首次公开,最大起飞重量逼近30吨,搭载完全自主研发的涡扇-19"黄山"发动机,多项性能指标远超外界预期。这则消息刚一播出,就冲上热搜榜首位,军迷圈瞬间炸开了锅。

9月27日,央视《军情时间到》节目抛出重磅消息:国产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歼-35的核心参数首次公开,最大起飞重量逼近30吨,搭载完全自主研发的涡扇-19"黄山"发动机,多项性能指标远超外界预期。这则消息刚一播出,就冲上热搜榜首位,军迷圈瞬间炸开了锅。

要知道,歼-35从原型机曝光到参数官宣,足足走过了八年时间。如今央视亲自"盖章"核心数据,不仅意味着这款舰载机彻底摆脱了"技术验证"的标签,更标志着中国在隐身舰载机、航空发动机两大核心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一、官宣参数藏玄机:30吨起飞重量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军事装备领域,"最大起飞重量"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直接决定了战机的载弹量、航程和作战用途。央视明确提到,歼-35的最大起飞重量已接近30吨,这个数据放在全球舰载机阵营里,绝对算得上"重量级选手"。

1. 重量背后是战力的翻倍

可能有人会问:30吨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拿现役机型对比一下就清楚了。我国现役的歼-15T舰载机,用的是两台大推力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才33吨;而美国的F-35C舰载机,作为全球首款五代舰载机,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31.8吨。歼-35用两台中等推力发动机,就做到了接近30吨的起飞重量,这本身就是个技术奇迹。

重量的提升直接转化为战力升级。早期歼-35的验证机用的是涡扇-13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5吨,载弹量勉强达到5吨,作战半径刚过1000公里。如今换成涡扇-19后,载弹量提升到8吨,作战半径突破1350公里,比F-35C的1240公里还多出110公里。这意味着歼-35能挂载更多导弹,飞得更远,在太平洋上空的对峙中,能先一步发现、先一步攻击。

2. "一机多型"的基础:海空都能用的全能战机

央视在报道中特别强调,歼-35是"一机多型"的海空"孪生"机型。30吨的起飞重量恰好平衡了舰载需求和陆基需求:作为舰载机时,能适应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和辽宁舰的滑跃起飞(此前已完成滑跃起降测试);作为陆基战机时,又能灵活部署在沿海机场,实现"海陆联动"。

这种设计思路比美国的F-35更灵活。F-35分成A(陆基)、B(垂直起降)、C(舰载)三个型号,零件通用率虽高,但各自的性能都有妥协。而歼-35通过30吨的重量优化,做到了"一款机型适配多场景",既保证了舰载机需要的结构强度,又没牺牲陆基战机的机动性。

二、涡扇-19:被央视"实锤"的"国产心脏"有多强?

如果说30吨起飞重量是歼-35的"战力骨架",那涡扇-19发动机就是它的"动力心脏"。虽然央视没直接点名"涡扇-19",但明确提到"自主研发双发中推""超材料技术""推重比11"等关键特征,业内几乎一致认定: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山"发动机。

1. 核心性能:碾压同类,比肩大推

衡量发动机性能的核心指标有三个:推力、推重比、寿命。涡扇-19在这三项上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单台推力达到11吨以上,两台就是22吨,这已经接近早期大推力发动机的水平。要知道,美国F/A-18E/F用的F414发动机,单台推力才9.8吨;即便是F-35的F135发动机,虽然推力更大,但作为单发设计,在可靠性上天然不如双发的涡扇-19。

更关键的是推重比,这直接决定战机的机动性。涡扇-19的推重比达到11,远超涡扇-13的7.8,也比美国F404发动机的8.0高出不少。推重比高意味着战机加速快、爬升猛,在近距离格斗中能轻松占据优势。央视节目中提到,歼-35的极限飞行速度能达到2.2马赫,而F-35C只有1.6马赫,这背后就是涡扇-19的功劳。

2. 黑科技加持:超材料让发动机更耐用、更隐身

央视特意点出的"超材料技术",是涡扇-19的另一大亮点。根据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公开论文,这种技术核心是"尖端自冷却涡轮叶片"——用特殊合金制成的叶片,能承受比现有叶片高15%的温度[__LINK_ICON]。

温度是发动机的"生命线",能承受的温度越高,推力就越大,寿命也越长。以前国产发动机总被诟病"寿命短",涡扇-19用这种超材料,不仅推力上去了,首次翻修寿命预计能突破3000小时,接近美国同类发动机的水平。

更妙的是,这种超材料还能提升隐身性能。发动机的尾喷口是战机隐身的"软肋",涡扇-19的全向矢量喷管加上超材料涂层,能大幅降低红外和雷达信号,让歼-35的隐身能力比歼-20还要更胜一筹。

3. 摆脱依赖:中国中推终于摘掉"落后帽子"

涡扇-19的量产应用,最重大的意义是打破了国外对中等推力发动机的技术垄断。在此之前,我国的中推发动机要么是引进俄制RD-93的改进型,要么是技术不成熟的试验品,推力弱、可靠性差的"帽子"戴了很多年。

现在不一样了,涡扇-19从设计到制造完全自主,没有任何外部技术依赖。央视报道中特别强调"完全自主研发",就是在释放一个明确信号: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已经攻克了"卡脖子"的核心难题。而且这款发动机不止给歼-35用,未来还能装在舰载无人机、甚至第六代战机上,形成"一型发动机带动多型装备"的效应[__LINK_ICON]。

三、对标F-35C:歼-35的真实战力到底强在哪?

提到五代舰载机,绕不开的就是美国的F-35C。作为歼-35最直接的对手,两者的性能对比一直是军迷热议的话题。如今参数公开后,歼-35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

1. 动力与机动性:双发碾压单发

F-35C用的是单发设计,虽然F135发动机推力大,但一旦在空中出现故障,就只能被迫跳伞;而歼-35的双发设计,就算一台发动机出问题,另一台也能支撑着返航,安全性高出一大截。

机动性上的差距更悬殊。F-35C因为机身肥胖被戏称为"肥电",最大速度只有1.6马赫,还做不到超音速巡航;歼-35凭借涡扇-19的高推重比,不仅能飞到2.2马赫,还能实现长时间超音速巡航,无论是追击还是撤离,都比F-35C更灵活。

2. 隐身与航电:各有千秋但更适配战场

隐身性能上,两者都采用了菱形机头、内置弹舱的设计,雷达反射面积都在0.001平方米级别,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歼-35的机身更修长,加上涡扇-19的矢量喷管隐身设计,红外隐身能力可能更胜一筹。

航电系统方面,歼-35搭载了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能同时跟踪30个目标并攻击6个;F-35C的AN/APG-81雷达探测距离约180公里,多目标处理能力稍弱。更重要的是,歼-35的航电系统能直接接入我国的航母作战体系,与预警机、驱逐舰实时共享数据,而F-35C的北约数据链,在西太平洋的兼容性反而不如我们。

3. 载弹与用途:攻防兼备的多面手

F-35C的内置弹舱只能挂4枚中距空空导弹,要挂更多弹药就得用外部挂架,隐身能力立刻打折扣。歼-35的内置弹舱更大,能挂6枚中距弹,加上外部挂架的8吨载弹量,既能执行隐身突防任务,也能在夺取制空权后,挂载反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执行对地对海打击,用途比F-35C更广泛。

有军事专家算过一笔账:一艘福建舰能搭载36架歼-35,这些战机一次出动能携带216枚中距弹,或者144枚反舰导弹,足以对一支航母编队形成"饱和打击"。这种战力密度,是F-35C目前无法企及的。

四、从"卡脖子"到"抢跑":中国舰载机的十年跨越

歼-35的官宣,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中国舰载机产业十年磨一剑的结果。从2012年歼-15首次着舰,到如今歼-35参数公开,我们用十年时间,走完了美国三十年的路。

1. 发动机:从"引进仿制"到"自主领跑"

航空发动机曾是我国军工的"老大难"。歼-15用的AL-31F发动机是俄罗斯的,早期歼-35验证机用的涡扇-13,也是在俄制RD-93基础上改进的。那时候军迷最担心的,就是"战机等发动机"的困境。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国家在航发领域砸下了千亿级的研发资金,组建了中国航发集团,集中力量攻关。涡扇-19的成功,就是这场攻坚战的关键胜利:不仅推力、推重比等核心指标超越了美国的F414,还用上了全球独有的超材料技术[__LINK_ICON]。现在回头看,从"依赖进口"到"技术领跑",我们用了不到十年。

2. 隐身技术:从"摸索尝试"到"体系化应用"

隐身技术不是简单的涂隐身涂料,而是涉及气动设计、材料工艺、电子对抗的系统工程。歼-20的服役让我们掌握了隐身技术的基础,但舰载机的隐身要求更高——要耐受海水的腐蚀,还要承受弹射起飞的巨大冲击力。

歼-35在隐身设计上做了针对性优化:机身采用耐腐蚀的复合材料,弹舱门设计了特殊的密封结构,连起落架舱都做了隐身处理。央视报道中提到,歼-35的雷达反射面积比一张A4纸还小,这意味着它能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打了就跑。这种体系化的隐身设计能力,现在全球只有中美两国具备。

3. 舰载适配:从"滑跃适配"到"弹射定制"

歼-35的另一大突破,是实现了"滑跃+弹射"双适配。此前央视纪录片《淬火》已经曝光,歼-35不仅在辽宁舰完成了滑跃起降,还在福建舰通过了电磁弹射测试。这意味着它既能部署在辽宁舰、山东舰上,也能适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实现不同航母的"通用部署"。

要知道,美国的F-35C只能用弹射起飞,无法在滑跃甲板的航母上部署;而俄罗斯的苏-33,虽然能滑跃起飞,但根本适应不了弹射系统。歼-35的双适配能力,让我国的航母编队无论新旧,都能快速提升战力,这在全球舰载机中是独一份的。

五、未来战场:歼-35将如何改变海上格局?

一款先进装备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性能强",更在于它能改变战场规则。歼-35的服役,将从根本上改变西太平洋的海上力量平衡,让我国航母编队真正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

1. 航母编队的"尖刀":夺取制空权的核心力量

在现代海战中,制空权决定制海权。以前我国航母编队的制空任务靠歼-15,虽然性能不错,但毕竟是四代机,面对F-35C这样的五代机,很难占据优势。歼-35服役后,这个局面彻底反转。

凭借隐身优势和1350公里的作战半径,歼-35能在航母编队前方1000公里处建立"防空警戒线",提前发现来袭的敌机、导弹。就算遭遇F-35C编队,歼-35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能让它掌握主动权——打不过能快速撤离,打得过能持续追击。有了歼-35,我国航母编队的防空圈半径直接扩大一倍。

2. 远洋打击的"拳头":对地对海的精准打击

除了争夺制空权,歼-35还是一把"精准打击的拳头"。8吨的载弹量意味着它能挂载多种弹药:挂鹰击-91反辐射导弹,能摧毁敌方的雷达站;挂鹰击-83K反舰导弹,能打击敌方的驱逐舰、护卫舰;挂激光制导炸弹,能精确打击敌方的港口、机场。

更重要的是,歼-35的隐身能力能让它突破敌方的防空网。比如在岛礁作战中,歼-35可以悄无声息地飞到目标上空,投下弹药后迅速撤离,敌方的雷达根本来不及反应。这种"隐身突防+精准打击"的能力,是歼-15不具备的。

3. 体系作战的"节点":连接海陆空天的信息枢纽

现代战争是体系战,单打独斗的战机再强也没用。歼-35的航电系统不仅能探测目标,还能充当"信息枢纽",把探测到的情报实时传给航母、预警机、驱逐舰,甚至陆基的导弹部队。

举个例子:歼-35在远洋发现敌方航母编队后,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把坐标传给后方的东风-21D反舰导弹部队,就能实现"发现即摧毁"。这种"战机侦察+导弹打击"的联动模式,能让我国的海空力量形成合力,威力呈几何级增长。

六、还有哪些期待?歼-35的"升级版"值得关注

虽然歼-35的参数已经很亮眼,但根据央视报道的细节,这款战机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军事专家推测,未来歼-35可能会有两个重要的升级方向。

1. 发动机再升级:推力突破35吨不是梦

央视提到,歼-35未来更换改进型涡扇-19后,最大起飞重量将突破35吨。这意味着航发团队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改进方案,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推力和推重比。如果推力能再增加2吨,歼-35的载弹量能达到10吨,作战半径突破1500公里,性能将全面碾压F-35C。

2. 无人协同:与舰载无人机组队作战

央视在报道中还暗示,未来航母上可能出现歼-35与舰载无人机协同作战的场景。涡扇-19的小型化版本,完全可以给攻击-21这样的舰载无人机用。到时候,歼-35可以指挥几架无人机前出侦察、吸引火力,自己则在后方隐蔽待机,形成"有人机+无人机"的作战编队。这种模式能大幅降低人员伤亡风险,还能提升作战效率,是未来空战的主流方向。

结语:30吨背后,是中国军工的底气与自信

歼-35的官宣参数,看似只是几个数字的公布,实则是中国军工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30吨的起飞重量,是对"国产战机载弹少、航程短"的旧印象的颠覆;涡扇-19的突破,是对"中国造不出先进航发"的偏见的回击;而"一机多型""双适配"的设计,更是中国军工"实用主义"的最佳体现。

从歼-15的"辽宁舰首秀",到歼-35的"参数官宣",这十年里,我们不仅造出了先进的舰载机,更建起了从材料、发动机到航电的完整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才是比歼-35本身更宝贵的财富——它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想要什么样的装备,就能自己造出来。

随着福建舰的海试推进,歼-35离正式服役已经越来越近。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这款国产五代舰载机,在我国的航母甲板上起降,守护着祖国的海疆。到那时,西太平洋的天空上,将真正有了"中国力量"的身影。

来源:苔径寻清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