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河四省这个概念刚兴起时,那个作者想说的是太行山/黄河的阻断,提到安阳/邯郸的这个坐标中心点,因此提到了界河——漳河。
原创 刘大麻子 麻子的杂货铺
1. 现在河南和河北的界河,是漳河
最近视频号们在炒“河南河北的界河是漳河”。
我只是随便搜了一下,查的不细。应该是最早提起这一点的作者,没问题。
在山河四省这个概念刚兴起时,那个作者想说的是太行山/黄河的阻断,提到安阳/邯郸的这个坐标中心点,因此提到了界河——漳河。
图片是我自己拍的。可随意引用。
现在河南和河北的界河,是漳河——安阳和邯郸之间的漳河,而不是黄河。这在地理和政治上,是有其意义的。——这个作者的说法没错。
接下来一批视频号开始炒作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没问题。
但是有些人试图发挥这个知识点,把它扩展发挥一下,显得自己比别的视频号更深入:例如黄河故道是向东北方向、而非现在济水河道,所以,河南河北是黄河改道如何如何造成的......
这些随意发挥都是错的,看到某位著名大学老教授也这么发挥,我有点忍不住了也想瞎说几句,你摸得,我就摸不得?
2. 河东/河西
“几”字形的黄河,在山西和陕西之间,是由北向南流的,所以就有了河东/河西的说法。(在古时,“河”专指黄河)
河东指的是山西西南部、汾河河谷地带,主要是现在的运城、临汾地区。春秋战国时属于晋/魏,这是晋/魏的核心区域。
而秦国是由天水-宝鸡-西安,由西向东发展而来,所以必定要和晋/魏争夺河西之地(北洛水和黄河之间)。冬天可以结冰的黄河不算是天险,缺少了河西的屏护,河东也不安全。
所以两国反复争夺河西二百多年。例如吴起变法、战斗就在河西,所以延安有个吴起镇,也就可以理解了。
3. 先说河内!
河北这个词出现得非常晚,而河内这个词出现得非常早!
河内,应该是站在晋/魏角度来说的。(当然有其他说法,可能更合理,但我喜欢这个)
黄河流经洛阳之后,在荥阳北折向东北方向。与现在的黄河下游不同
黄河中下游以北部分,属于晋/魏,这是“内”——河内。所以齐、卫渡过黄河进攻的是河内(左传)。
晋时的“河内”包含哪些区域不确定。相信这个河内是对应于河东的(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分割),很可能不包含河东。
到战国时期魏国开始,一般指的是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一小块区域。也就是现在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一线。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这个香蕉形的河内,外弧(南边和东边)是黄河,内弧是太行山。更多是由地理原因确定的。
只有河内的最北边边界,更多是由政治原因确定的:它是赵国和魏国的边界!请特别注意上图(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在安阳和邯郸之间的赵国南长城(漳滏长城),就是为了防止魏国在秦国逼迫下袭击邯郸。
所以,现在河南河北的省界,关键不是在于哪条河,而是战国时期赵魏之间的政治、历史原因沿袭下来的。
这时有河东、河西、河内,不算有河南/河北/河间。
秦国是把鄂尔多斯一带黄河河套地区称为“河南地”。
4. 再说河南!
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河南指的是现在的洛阳地区!
1986年地市合并前的洛阳地区和洛阳市(更接近河南府和洛阳县)
黄河故道,是在荥阳北折向东北方向,所以荥阳以东(或郑州以东)的黄河以南地区,就不能称为河南了。
从潼关到荥阳,这一段黄河是由西流向东的,按道理可以叫河南。
但是洛阳及周边有成周这个大窟窿在,不是一片完整的行政区(韩国、陆浑戎......),我瞎猜也许还要给周天子点面子,就不说“河南”这个词。
等秦灭东周后,可能是由于秦有“河南地”,就没把洛阳盆地命名为“河南”。
直到项羽和刘邦时期,洛阳盆地及周边才有了“河南”之名。在此之后的河南郡或者河南府,指的都是洛阳周边。
一直从元朝开始,河南才成为省级名称。有了“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省”。可是,作为地市级的洛阳地区,仍然名为“河南府”,府治洛阳县。
一直到民国时期,废府存县,洛阳才失去了“河南”之名,河南成了河南省的专用。
5. 关于河北
河北这个名称,之前几乎没有用的,到《史记》中才开始出现。但只是地理上的区域概念,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
作为行政区域,河北比河南晚了很多。
历史上,两个省的变迁错综复杂,我不想再看了。但两省交界线绝不是“黄河改道造成的”!
来源:城市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