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夸张,也不是煽情。当你刷着短视频看年轻人吐槽“内卷”“躺平”的时候,有一群人,默默在凌晨四点的路灯下开着网约车;有人在写字楼里端着咖啡,却接到调岗降薪的通知;还有人在医院走廊来回踱步,一边看着父母病历,一边听着孩子说“爸,工作还没找到”。
不是夸张,也不是煽情。当你刷着短视频看年轻人吐槽“内卷”“躺平”的时候,有一群人,默默在凌晨四点的路灯下开着网约车;有人在写字楼里端着咖啡,却接到调岗降薪的通知;还有人在医院走廊来回踱步,一边看着父母病历,一边听着孩子说“爸,工作还没找到”。
他们是谁?他们是70后。
曾经意气风发的一代人,如今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有老、下有小,前有债务如山,后有退休无期。**他们不是不想歇,是根本不敢停。**
一、职场:从“中流砥柱”到“边缘化”的阵痛
谁还记得,20年前的70后,是第一批接受高等教育、拥抱市场经济的先锋?
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踩准了房价起飞前的最后一班车,也曾是企业里的骨干力量。可如今呢?
走进任何一家公司,你会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45岁以上的员工,越来越稀少。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年龄歧视”早已成为职场潜规则。招聘启事上写着“35岁以下优先”,实际操作中,40岁以上基本被自动过滤。
很多70后现在面临的是什么局面?
——岗位不动,薪资却被悄悄下调;
——项目不再交给你,说是“给年轻人机会”;
——领导开会开始暗示:“考虑提前退二线。”
更残酷的是裁员潮来袭时,最先被优化的,往往是这批“高薪+高龄”的员工。通知来得突然,像一场毫无预兆的暴风雨。
然后呢?重新找工作?
难!太难了!
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面试官一看出生年份,眼神就开始飘忽。“您这么资深,我们这小庙怕留不住。”客气话背后,是一道看不见的墙。
于是有人自嘲:“铁人三项”上线——送外卖、跑滴滴、搬快递;“吉祥三宝”上岗——当保安、做保洁、干保姆。
这不是笑话,是现实。
一位52岁的前IT项目经理告诉我:“我现在每天开12小时网约车,赚的钱比以前上班少一半,但至少还能动。我不怕辛苦,就怕哪天车都开不动了,家里怎么办?”
二、家庭:养完孩子,还得接着养孙子
70后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父母。当年咬牙供孩子读书,信奉“知识改变命运”。
结果呢?孩子大学毕业,简历投了上百份,回音寥寥。
不少年轻人干脆回家“暂住”,美其名曰“调整状态”,实则是“啃老再就业”。
这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教育失败,而是整个就业结构在剧烈转型。人工智能替代岗位、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缩编……压力一层层传导,最终落在了70后身上。
他们白天为生计奔波,晚上还要听孩子抱怨:“为什么别人家爸妈能买房买车,你就不能?”
心里苦,嘴上却只能笑着说:“没事,慢慢来。”
更要命的是,孙辈又来了。
两口子要上班,带娃的任务自然落到爷爷奶奶肩上。于是很多70后开启了“二次育儿模式”——早起做饭、接送上下学、辅导作业、洗衣做饭……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有人说:“我这辈子就没真正为自己活过。”
这话听着心酸,却是无数70后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是不愿意放手,而是没人可托付。请保姆不放心,送托育机构贵得离谱,唯一靠谱的,还是自己。
所以你看公园里那些推着婴儿车的老人,很多都是70后,才五十出头,背已经微微佝偻,眼神里满是疲惫。
但他们不说累,也不能说累。因为一旦倒下,整个家就可能塌了。
三、身体:警报频响,不敢病,更不敢倒
你还记得上次体检报告上的“异常项”有几个吗?
对很多70后来说,体检不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场“审判”。
血脂高、血糖偏高、颈椎变形、脂肪肝、甲状腺结节……医生轻描淡写地说:“注意 lifestyle 调整。”
可谁不知道,哪有什么 lifestyle,只有 life struggle。
年轻时拼事业,熬夜加班是常态;中年又要顾家顾工作,三餐不定,情绪压抑。长年累月下来,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
可问题是——**他们敢请假吗?敢住院吗?**
不敢。
房贷还没还完,孙子奶粉钱要付,老人药费要报销。少上一天班,收入就少一天。医保卡余额都不够买一次全面检查。
于是很多人选择“扛”。头晕忍着,腰疼贴膏药,胃不舒服靠泡面度日。
直到某天突然晕倒在岗位上,才被人送到医院。
一位53岁的中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到一半突然失语,送医才发现是脑梗前兆。她醒来第一句话是:“课谁去上?学生快考试了。”
这样的故事,在70后群体中并不少见。
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怕拖累家人。宁愿自己硬撑,也不愿让子女为难。
四、财务:进少出多,存不下钱的“夹心层”
如果说身体和家庭是软刀子割肉,那财务压力就是明晃晃的利刃。
70后大多经历过“低工资高增长”的年代,也赶上了房价飙升的黄金期。不少人贷款买了房,本以为是资产增值,没想到成了长期负债。
更讽刺的是:房子买了,贷款还没还清,房价却开始回调。
工资呢?不但没涨,反而因为岗位调整或行业萎缩在缩水。而家里的开支却只增不减:
- 孩子结婚要彩礼、买房要首付;
- 父母年纪大了,医药费逐年上涨;
- 孙子上学,兴趣班、补习费样样不能少;
- 自己养老?别提了,连养老金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都有人担忧。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一个普通70后家庭,每月固定支出接近两万,而夫妻双方总收入可能刚过一万五。缺口怎么办?要么啃老本,要么继续打工。
所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55岁以上的叔叔阿姨还在工地、超市、快递站忙碌。
他们不是贪图那点工资,而是真的停不起。
一位在菜市场卖菜的大姐说:“我每个月给自己定目标:挣够6000,就能给儿子还点房贷,给老母亲买药,剩下的勉强吃饭。”
她说这话时脸上带着笑,但我看得出,那笑容里藏着太多无奈。
五、未来十年:最难的日子,或许才刚刚开始
你知道吗?从2025年开始,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退休潮。
每年超过2000万人退休,社保系统承受巨大压力。而紧随其后的,正是70后大军。
问题是:**退休=解脱吗?**
恐怕不是。
对于大多数70后来说,“退而不休”才是真实写照。他们不会真的闲下来,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赚钱——摆摊、兼职、帮子女带娃也算“劳务输出”。
因为他们清楚:仅靠养老金,很难维持体面生活。
更何况,很多人连养老金都没缴满15年,或者缴费基数偏低,导致将来每月只能领两三千。
这点钱,在一线城市连租房都不够。
更深层的问题是:社会准备好了吗?
养老服务够吗?社区支持强吗?心理疏导有没有?
现实是:资源有限,竞争激烈,很多老年人只能“自求多福”。
而70后这一代,恰好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
他们不像60后那样可以“靠单位养老”,也不像80后90后那样容易适应新生活方式。
他们是过渡的一代,也是牺牲的一代。
写在最后:艰难,但从未认输
你说70后是最难的一代吗?
也许吧。
但他们也是最有韧性的一代。
小时候吃过苦,知道珍惜;青年时赶上了机遇,懂得奋斗;中年遭遇剧变,学会隐忍;晚年面对衰老,依然选择坚强。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他们不奢望大富大贵,只求家人平安健康。
他们不怕老去,只怕成为负担。
可我想说:70后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辜负。
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丈夫妻子,是一个国家最坚实的脊梁。
当我们在谈论“老龄化危机”时,请别忘了,这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段段沉默却滚烫的人生。
愿每一位70后都能被温柔以待。
哪怕前路荆棘遍布,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光。
哪怕岁月催人老,心中仍有春阳。
未来的十年,确实不易。
但只要心不死,路就在脚下。
致敬所有正在负重前行的70后——
你们辛苦了。
也请一定照顾好自己。
> 文末互动:你是70后吗?你正在经历哪些压力?欢迎留言分享,让更多人听见你的声音。
来源:天空之境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