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深圳交警用这段视频刷屏,评论区最高赞只有五个字:这还是相机?
“一张照,能把两公里外的车牌读成‘粤B·XXXX’,雾霾天也不掉线。
”——上周,深圳交警用这段视频刷屏,评论区最高赞只有五个字:这还是相机?
别怀疑,它真是。
有人扒出幕后型号:布拉迪团队给华为城市大脑定制的“蜻蜓3.0”。
去年冬天北京PM2.5爆表那天,它照样把机场高速的车流数得明明白白,准确率95%。
一句话,人眼糊成马赛克,它却像在玩“找不同”。
更离谱的是价钱。
同款模块装进大疆下一代行业机,拆机圈爆料单颗成本不到两千块,比美国AN/PPS-26一颗芯片的报价还便宜一半。
难怪海康直接甩手20亿,把未来三年的警务执法记录仪订单全包圆——反正早买早省钱,晚买没货。
有人纳闷,老美不是一直卡脖子吗?
怎么又让技术溜到深圳?
其实剧情反转得比美剧还快:2023年国土安全部把布拉迪列入“危险清单”,结果人家半年后在昆山把实验室扩到三层,37位前DARPA大佬排队入职,连项目编号都懒得改。
理由简单粗暴:这边给经费、给产线、给永久居留,那边除了审查还是审查,换你你也跑。
于是出现一条诡异产业链:核心镜片昆山造,量子点涂层杭州喷,整机组装东莞打螺丝,72小时就能发货。
长三角一路绿灯,物流车直接标“紧急光学”,高速费都免。
美国重启的“Panoptes”计划预算12亿美元,交付周期却写着36个月——等他们样机出来,国内估计都迭代到5.0了。
别以为这只是政府大单,民用市场更野。
直播公会已经拿到工程样机,晚上对准外滩,主播还没开口,弹幕先刷“左边第三辆网约车车牌沪A·XXXX,司机姓王”。
网友一边喊“隐私裸奔”,一边把直播间分享到飞起。
有业内人士放话,2025年消费版上市,价格压到手机同级,到时候“超高清”不再是卖点,而是“默认配置”。
最慌的其实是隔壁医疗圈。
听说布拉迪在鼓捣细胞级实时成像,以后做胃镜不用插管,吞颗“光学胶囊”就行,屏幕直接放大到细胞壁。
消息一出,内镜三巨头股价集体跳水,连卖显微镜的蔡司都连夜开会——再不想招,饭碗真被砸穿。
故事讲到这儿,结论也就一句话:技术一旦跑通,封锁就是笑话。
你关实验室,他搬家;你涨关税,他降成本;你喊安全,他直接开源。
下一轮竞争比的不是谁更会“卡”,而是谁更快“用”。
毕竟,市场只认“好不好使”,不认“哪国产”。
来源:博学多才的钢笔9Nv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