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自媒体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当路边的大爷大妈都能轻松举起手机,随意拍摄并成为“信息发布者”时,曾经手握传播话语权的新闻从业者,正深陷一场身份与价值的尴尬危机。自媒体以其“零门槛”的特性,彻底重构了传播规则,使得专业新
自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困境与坚守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自媒体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当路边的大爷大妈都能轻松举起手机,随意拍摄并成为“信息发布者”时,曾经手握传播话语权的新闻从业者,正深陷一场身份与价值的尴尬危机。自媒体以其“零门槛”的特性,彻底重构了传播规则,使得专业新闻人的职业壁垒不断被侵蚀,昔日那令人尊崇的“无冕之王”,如今只能在喧嚣嘈杂的流量场中,艰难地重新探寻自己的定位。
新闻从业者的这种尴尬,首先体现在专业门槛与传播权力的严重错位上。传统新闻业有着一套严格且坚实的准入机制:从业者需要经历系统全面的新闻理论学习,熟练掌握采访、写作、编辑等专业技能,更要始终恪守真实、客观、平衡的职业操守与伦理道德。一篇深度报道的诞生,背后往往是数周时间的辛苦采访追踪,是对多方信息源的反复交叉验证,是对事实细节的精雕细琢与反复推敲。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道坚固的屏障。在这个时代,无需专业资质,只要拥有一部手机、一个账号,任何人都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所谓的“新闻”。更有甚者,通过使用夸张的标题、情绪化的表达,他们能够轻易获得比专业报道更高的传播量。当“现场目击者”的碎片化描述能够在瞬间刷屏网络,当未经核实的“内部消息”能够引发全网的热议与关注,专业新闻人耗费大量心力搭建起来的“事实大厦”,在自媒体的冲击下,反而显得笨重迟缓、格格不入。
其次,价值判断与流量逻辑的激烈冲突,让新闻从业者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专业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公众提供经过精心筛选、严格求证、深入解读的有效信息,从而帮助社会厘清事实真相、凝聚广泛共识。然而,自媒体的生存逻辑却往往以“流量”为唯一导向。在这个逻辑下,越具争议性的话题、越情绪化的表达、越贴近大众猎奇心理的内容,就越容易获得大量的点击与转发。这种逻辑对传统新闻的职业坚守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当严肃的政策解读无人问津,而明星八卦的“独家爆料”却能轻松突破十万+的阅读量时,部分新闻从业者不得不向流量妥协。他们要么跟风追逐热点,试图在流量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要么刻意制造噱头,以吸引公众的眼球。然而,这种妥协却让他们逐渐偏离了专业的轨道。而那些坚持专业主义的从业者,却可能面临内容“叫好不叫座”、影响力被边缘化的困境。这种“坚守则小众,迎合则失格”的两难境地,成为了许多新闻人的集体焦虑与无奈。
新闻从业者的尴尬,还体现在职业身份与公众认知的模糊上。在自媒体尚未普及之前,“记者”和“主持人”是具有明确职业边界的身份标签,公众对他们的专业能力与公信力有着天然的信任。但如今,“自媒体博主”和“网红”等身份与传统新闻从业者的角色逐渐重叠,公众很难再通过身份标签来区分信息的专业度。当“主流媒体”的报道与“草根博主”的解读同时出现在信息流中,当专业媒体经过层层审核的调查结论与自媒体的“阴谋论”同台竞争时,公众的信息判断标准逐渐从“是否专业”转向“是否符合自身立场”。这种认知的模糊,不仅让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受挫,更让他们多年积累的专业信誉被置于一种“视而不见”的不确定语境中。
除了上述尴尬之外,新闻从业者还面临着新闻理想与现实生存之间的冲突。我常常会思考,从事新闻行业能否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自己能否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下去。在我周围,有不少从事了十多年新闻工作的优秀记者同事都选择了辞职,其中不乏获得过各种奖项的新闻记者。大家都明白新闻行业改革的逻辑,也都支持产业与事业分开的理念,希望事业板块能够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产业板块能够做好经营,实现产业反哺事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产业破局困难重重,营收都成了难题,反哺事业也就变得遥不可及。
自媒体主要以赚取流量为目的,其发布的信息中约百分之六十基本都是虚假的。长此以往,这种现象会严重带偏社会导向,对社会公正没有任何益处。体制内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一旦失去了权威和独家的光环,就会显得黯淡无光,影响力甚至不如那些曾经村里的二流子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的主播。说实话,除了那几个资本雄厚且提前布局好的大型主流媒体之外,其余的二三线广电媒体几乎无法实现突围,只能顺势而为,听天由命。其实,也没有必要强行突围,完全可以脚踏实地地按照传统模式来运营传统媒体。从国外媒体的发展情况来看,党报本身就是特定人群阅读的严肃媒体。在自媒体闹哄哄的状态下,传统媒体更应该站稳脚跟,坚守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我看到不少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在网上发布心灵鸡汤类的内容,觉得十分可惜。作为新闻媒体,新闻永远应该是第一位的,不应该为了迎合受众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不过,尴尬的背后,也隐藏着专业新闻人的突围契机。自媒体虽然降低了传播的“技术门槛”,但永远无法替代专业新闻的“价值门槛”。在信息过载、谣言丛生的时代,公众对真实、深度、有温度的内容需求从未减少。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依然渴望看到专业媒体的深度调查;当社会热点涌现时,人们依然需要新闻从业者提供理性的解读与分析。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与其在流量焦虑中陷入自我怀疑,不如回归专业本身,以更扎实的调查挖掘事实真相,以更深刻的思考解读社会现象,以更人文的视角传递时代温度。
对真相的追求、对专业的坚守,永远是新闻媒体行业不可动摇的核心竞争力。在喧嚣的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人真正的尴尬,从来不是传播门槛的降低,而是在流量洪流中迷失了专业的初心。而他们的突围之路,也始终藏在对这份初心的坚守里。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