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笔锋的提按顿挫与佛经的禅意空灵在宣纸上相遇,当千年佛教智慧与中华传统书画艺术在弘法寺的庭院里碰撞,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心灵共鸣的对话正缓缓展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弘法寺书画艺术展”的启幕,不仅是一次艺术与宗教的交融盛宴,更是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华优秀传统
当笔锋的提按顿挫与佛经的禅意空灵在宣纸上相遇,当千年佛教智慧与中华传统书画艺术在弘法寺的庭院里碰撞,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心灵共鸣的对话正缓缓展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弘法寺书画艺术展”的启幕,不仅是一次艺术与宗教的交融盛宴,更是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一次深度解码。
一、溯源:佛教文化与传统书画的千年羁绊
佛教自传入中国,便与本土文化展开了一场绵延千年的对话,而书画艺术正是这场对话中最具诗意的注脚。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文人意趣,佛教的哲学思辨与书画的审美表达早已彼此渗透、相互成就。
在定边弘法寺的这场展览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这种羁绊的当代延续。参展作品中,既有以佛经偈语为内容的书法创作,笔力苍劲间尽是对佛法教义的虔诚诠释;也有描绘禅意山水的国画佳作,水墨晕染处暗藏“空即是色”的哲学思辨。94岁高龄的北京著名书法家王承图先生的作品,以近乎百年的人生阅历为底色,将佛法的慈悲与书法的筋骨融为一体,每一笔都似在诉说岁月沉淀后的顿悟;哈尔滨市主治医师刘海玉的书法作品,则在医者仁心与艺术追求的双重维度里,赋予了佛教文化更具烟火气的解读。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以艺弘法,以美润心”的生动图景,让观者在笔墨流转中,触摸到佛教文化与传统书画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二、践行:宗教中国化视域下的文化实践
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时代命题下,弘法寺的这场书画展无疑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实践探索。佛教文化要在当代社会焕发活力,必须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本次展览以“庆华诞,颂盛世,沐国风,承文脉”为主题,便是这种“中国化”实践的直接体现。参展艺术家们将对祖国华诞的祝福、对盛世繁华的赞颂,融入佛教题材的创作中,让宗教艺术不再是孤高的“出世”表达,而成为扎根时代、呼应民生的“入世”载体。正如致辞中所强调的,弘法寺“一直以来都秉持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书画展中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艺术符号——或许是一幅题写“国泰民安”的书法作品,或许是一幅描绘山河盛景的禅意国画,它们以艺术的方式,完成了佛教文化与主流价值、时代精神的对话,证明了宗教文化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后,能释放出推动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积极能量。
三、共鸣:从心灵滋养到社会价值的多维延伸
一场成功的文化展览,其价值绝不仅限于艺术鉴赏,更在于它能在观者心中引发的共鸣,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会意义。在弘法寺的书画展中,这种共鸣体现在多个维度。
于个体心灵而言,书画艺术的审美熏陶与佛法教义的智慧启迪形成了双重滋养。当观者驻足于一幅禅意书法前,在品味笔墨韵味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诸行无常”“慈悲喜舍”的精神洗礼,这种洗礼无关宗教信仰,却能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得片刻宁静,获得心灵的舒展与净化。
于文化传承而言,展览搭建了一个跨越圈层的交流平台。它吸引了从专业艺术家到民间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也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走进寺院、关注传统文化。这种参与和关注,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传播,让“文脉传承”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行动。
于社会层面而言,展览所营造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众生安康”的氛围,正是当代社会所亟需的精神养分。它以艺术为纽带,将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人凝聚在文化的旗帜下,共同感受传统的魅力、时代的温度,这种凝聚本身就是对社会和谐的一种贡献。
四、展望:传统文化当代活化的更多可能
弘法寺书画展的成功举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它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找到契合时代需求的表达载体与传播路径。
未来,类似的文化实践可以在更多领域展开:或许是在道教宫观举办的传统武术展演,或许是在儒家书院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它们都可以像弘法寺的书画展一样,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话的窗口。关键在于,要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式”的陈列中走出来,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凝聚共识的精神力量。
当国庆与中秋的双节氛围与弘法寺的禅意墨香交织,这场书画展也有了更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家国团圆、盛世安康的美好祈愿。而这份祈愿,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动人的生命力所在:它既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智慧,也能在时代的浪潮里绽放新姿,始终以温暖而坚韧的姿态,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愿这样的文化盛宴越来越多,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如弘法寺书画展中的笔墨佛光一般,常照人心,永续传承。
来源:佘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