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山地部队军服详解(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07:00 1

摘要:军官和军校学员的礼服采用蓝灰色面料制成,有时也会使用精纺毛料。礼服为双排扣,每排八枚镀银纽扣。纽扣上标有团号,三个蒂罗尔国土步枪团采用罗马数字l, Il和Ill,两个步兵团采用阿拉伯数字4和27。

礼服仅供军官和军校学员在阅兵和外出时穿着,山地部队的军官礼服独特之处是佩戴了专门设计的肩章,其他单位的军官礼服没有肩章。

蒂罗尔第2博尔扎诺团的一名上尉

军官和军校学员的礼服采用蓝灰色面料制成,有时也会使用精纺毛料。礼服为双排扣,每排八枚镀银纽扣。纽扣上标有团号,三个蒂罗尔国土步枪团采用罗马数字l, Il和Ill,两个步兵团采用阿拉伯数字4和27。

当礼服扣紧时,顶部两枚纽扣间距为10.5厘米,底部两枚纽扣间距为9厘米。因为军官礼服是私人购置,所以可以根据军官体型量身定制而保持协调比例。礼服前襟,下摆和袋盖边缘均饰以草绿色滚边。礼服背面的腰部有两枚纽扣,腰部以下垂直开衩,左右两块布料互相覆盖。开衩处左右各有一片扇贝形边缘的装饰性布料,上面各有两枚纽扣。

礼服衣领为草绿色立领,立领通过金属钩扣闭合。衣领上配有军衔领章,山地部队的领章后部由银线刺绣的雪绒花徽章(军官专属)。除军校学员外,礼服上均配有草绿色面料制成的肩章,肩章内有硬质衬垫,严格来说应该叫肩板。

军校学员的礼服,无肩章

肩章上是银色丝线制成饰带,花纹同军官领章饰带相同。饰带中间是金色丝线刺绣的皇帝姓名缩写,“FJI”(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K”(卡尔一世),字母边缘用绿色丝线勾勒。上面是金色和红色丝线刺绣的皇冠。肩章顶部为一枚镀银大号制服纽扣。肩章背面有一条长布舌,上面还有两枚按扣固定在肩章底面。

图中纽扣是罗马数字Ill,代表蒂罗尔第3圣坎迪多团。领章上为刺绣六角星(雪绒花样式)和雪绒花徽章,代表是山地部队上尉。

礼服两侧肩膀处,各有两条间隔7厘米,长2.5厘米的肩章固定环,由宽1.3厘米的银色饰带制成。外侧肩章固定环距离肩缝1厘米。肩章的长布舌穿过两个固定环后,用暗扣固定住。尉官肩章宽4厘米,银色饰带宽3.6厘米,徽章高5.5厘米;校官肩章宽5.4厘米,银色饰带宽4.8厘米,徽章高9厘米。非执勤时,礼服可以选择佩戴或不佩戴肩章。军校学员礼服不佩戴肩章,也没有肩章固定环。

第4团的尉官肩章(左)和校官肩章(右)

山地部队的尉官肩章,上面刺绣字样为“FJI”(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野战服由官兵在野战和阅兵穿着。山地部队野战服的样式同其他单位不同,特点包括:剪裁更为宽松,四个外露式的口袋(其他单位为贴袋或内袋),后背带有内褶(其他单位没有内褶)。

山地部队的野战服使用了特殊剪裁,士兵款和军官款样式基本一致。野战服采用蓝灰色面料制成,衣领为立翻领,前襟六枚隐藏式纽扣。野战服上有两个胸袋和两个胯袋,袋口用一枚纽扣闭合,袋口上有扇贝形边缘袋盖。

山地部队的军官野战服

野战服上背部是高7.5厘米的鞍形样式,下背部中线有宽6.5厘米的内褶,可以提供更大穿戴空间。内褶样式为下宽上窄,内褶顶部在鞍形缝线下方以短缝收尾。士兵野战服的两肩处,在肩缝内缝入一条和野战服相同材质的肩带,肩带顶部为半圆形。

军官野战服背面腰部有两条腰扣用来收腰,用两枚纽扣调节长短。腰扣下方距缝线1厘米处有垂直开口,宽度和腰扣相同,可将解开的腰扣插入其中并固定在衣服内侧。此设计是为了防止腰扣在野战环境中被树枝等物勾住。军官野战服的袖口未设调节开衩,但在距离袖口边缘2厘米处的垂直缝线旁配有一枚小纽扣。军官野战服内衬可选用同色面料或软毛面料。

山地部队的士兵野战服

野战服的袖口用两枚小纽扣调节。立翻领由上下两片领子组成,内衬帆布。衣领前端为草绿色面料制成的领章,上面缀有银色雪绒花徽章。士兵领章的雪绒花为金属,军官领章的雪绒花为刺绣。立翻领用黑色金属钩扣闭合。衣领背面有锁喉片,可以将衣领翻起闭合来抵御恶劣天气。

校官领章

士兵领章,肩章上罗马数字I代表蒂罗尔第1特伦托团

士兵野战服的右肩带有两个扣眼,左肩带有三个扣眼,用于将其固定距离衣领2.5厘米处的纽扣上。右肩上距离肩缝5厘米处有一条肩带环,右肩带插入肩带环,然后固定在纽扣上。肩带作用主要是为了固定挂在肩部的物品,比如左肩带通常固定军大衣,披肩和毯子,这些物品会卷起来携带。士兵会在左肩带上套入一个肩带套,肩带套为绿色棉织物,上面有白色团号。

士兵右肩带上会增加一个肩垫,用5厘米宽布料卷成直径3厘米的圆柱,然后放在右肩带底部。肩垫作用是防止武器装备的背带从肩部滑落。

军官野战服的肩缝缝入绿色布料制成的肩章,并用一枚纽扣固定在衣领旁。肩章边缘饰有银色绶带,肩章中间是皇冠和皇帝姓名缩写的徽章。尉官肩章宽5厘米,徽章高4厘米;校官肩章宽6厘米,徽章高6.5厘米。

左为士兵肩章(第4团),中为尉官肩章,右为校官肩章

蒂罗尔第2博尔扎诺团的尉官肩章

卡尔式野战服(Karlbluse)自1916年投入使用,作为野战服的简化版本设计。卡尔式野战服的特征是外露式纽扣和口袋带褶。之前野战服的牛角扣和锌制纽扣,都改为灰绿色漆面纽扣或棕褐色硬质复合材料纽扣。卡尔式野战服的颜色有野战灰、树皮灰及石灰等多种色调。

军官的卡尔式野战服

卡尔式野战服从未正式列装,仅限于军官和军士私人购置。卡尔式野战服的设计原型可能借鉴了德国山地部队的滑雪军服(Schneeschuhlitewka)或巴伐利亚军队的配有胸袋的1915式军官野战服。但也可能来源自随军执行后勤任务的奥匈文职官员制服。此外根据现存大量照片显示,虽然该军服名字来源于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但他从未穿过卡尔式野战服。

山地部队官兵均穿着军大衣抵御风寒。军大衣采用厚重的灰绿色面料制成,后期改为了野战灰面料。

1911年军服条例中规定的军大衣

军大衣的上身和袖子内衬为帆布(半正式款采用深灰色棉布)。其剪裁宽松,方便内搭各式军服。士兵军大衣的长度到膝盖下方,军官军大衣的长度通常到小腿中部。

士兵军大衣的前襟为双排共十枚纽扣。军官军大衣则采用双排共十二枚纽扣,每枚纽扣上都印有团号。左襟一排纽扣,右襟一排纽扣,通常右襟扣左襟纽扣,实际左右都可以扣。顶部纽扣距离领口3.3厘米处,底部纽扣位于前襟中央位置。两枚顶部纽扣间距16厘米,两枚底部纽扣间距13厘米。

士兵军大衣

军官军大衣

军大衣腰部两侧各有一个配袋盖的口袋。军官在左侧口袋内有一条13厘米长开口,用于携带佩剑。军大衣衣领缝有草绿色箭头领章,军官在领章上还配有一枚小纽扣。

军大衣左侧衣领背面配有一条锁喉片,用两枚纽扣固定。右侧衣领背面有一枚纽扣。天气恶劣时,可以将衣领翻起,并用锁喉片固定住衣领。军大衣背面有内褶,在腰部有收腰用的腰扣,用两枚纽扣固定。士兵军大衣肩膀处,在肩缝内缝入一条肩带,肩带顶部呈圆弧形,并用一枚纽扣固定在衣领旁的肩膀处。军官军大衣没有肩带。

1915年9月采用野战灰面料制作的军大衣保留原有剪裁,其金属纽扣表面涂成哑光灰绿色。为了简化生产流程,1936年将原先为骑炮兵设计的军大衣款式定为全军通用大衣。自1917年起,锁喉片和背面内褶等出于节约成本的原因一并省略。

军官常在冬季军大衣上加上狐狸或兔子毛领。而为了增加保暖性,军大衣内衬也可以采用毛皮,从而升级为毛皮军大衣。那些在野外执勤时不便穿着长大衣,尤其是军官军大衣,所以往往把军大衣裁断,变成一件短外套样式。

裁断后的军官军大衣

由于战争条件所限,军大衣面料的质量参差不齐,同军服和军裤情况类似于。既有优质面料也有粗劣面料,还使用了洛登毛呢或劣质再生羊毛。私人购置可能采用防水橡胶材料或油绸。根据制造商和质量差异,野战灰大衣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灰色,绿色或棕色调。

兜帽斗篷

兜帽斗篷深受猎人,林务员和山地部队青睐,既能提供轻便的防雨保护,又能确保在山地行动时所需的自由活动空间。

兜帽斗篷由蓝灰色面料制成,这是山地部队的特殊服装。兜帽斗篷展开时为四分之三圆形。右襟配有四枚纽扣,左襟有相应的孔眼。

1911年军服条例中规定的兜帽斗篷

兜帽采用袋状剪裁,前面敞开,缝合于衣领开口处,可用一枚小纽扣闭合。当兜帽不用时,可以将兜帽顶部固定在后颈部位的一枚小纽扣上。衣领背面有一条锁喉片。在衣领背面缝线处固定了两条背带绳,左端配有两枚纽扣,右端为相应扣眼。

有了背带绳,兜帽斗篷就可以向后披着,方法是将背带绳的两端绕过肩膀,要在腰后部位置扣在一起。兜帽斗篷共有四种尺寸,前襟长度在75到90厘米之间。兜帽斗篷的剪裁可以很好的防御风雨,而且不会被陡峭的地面绊住,而且穿着兜帽斗篷并不影响拿取刺刀和弹药。

野战灰的兜帽斗篷的各个部位

长裤(Pantaloon)

在军服条例中,长裤被称为“Pantaloon”,该词源自法语,是指到脚踝的裤子。长裤原本设计为配背带穿着,但也允许使用腰带。

山地部队的长裤共有四种类型:

蓝灰色长裤配草绿色双条纹:用于军官礼服

蓝灰色长裤配草绿色侧线,用于军校学员礼服

灰蓝色长裤配草绿色侧线:用于军官,军校学员和军士在非执勤时身穿

夏季白色长裤:官兵均采用浅米色轻质面料,军官通常为白色亚麻。

长裤上的侧线宽2毫米,采用草绿色面料制成。长裤两侧有帆布衬里的口袋。军官专属的蓝灰色长裤,在裤缝两侧缝有4厘米宽的草绿色条纹。

草绿色条纹的蓝灰色长裤

草绿色细线的灰蓝色长裤,俗称“Salonhosen”(客厅裤)。虽然叫蓝灰色,但实际使用接近黑色的面料制作,专供非执勤时穿着。

士兵的夏季白长裤由为漂白的斜纹布制成,且无细线。军官和军校学员的夏季长裤可以选择白色亚麻布,和士兵同色的未漂白可水洗亚麻布,或帆布色羊毛面料。军官可以在夏季和非执勤时候身穿夏季白色长裤。

山地部队及膝裤是专门为山地部队设计的,采用长裤面料制成,前襟设有可闭合的开口,内有四颗纽扣闭合。裤子左右各有一个斜插口袋,右后侧还有一个口袋,所有口袋都用纽扣闭合。右前口袋内缝有一小袋,用于存放军人证。及膝裤内采用帆布衬里,军官通常采用深绿色棉布衬里。

军服条例中规定的及膝裤

裤腿从臀部延伸到膝盖下方,为了确保最大活动自由度,采用当时登山界流行的宽松式,裤脚通过多道缝合褶线收窄,底部开衩,缝制一条束带,束带使用金属搭扣闭合。及膝裤顶部左右各有三枚纽扣,用来固定背带。臀部位置有一根金属扣束带可以收紧。

这是一条私人购置的及膝裤,裤腿采用四枚纽扣代替金属搭扣

因为裤腿只到膝盖下方,所以小腿身穿针织羊毛制成的小腿袜(Wadenstutzen),小腿袜只覆盖小腿部分,不覆盖脚部。而脚部则使用裹脚布(Fußlappen)或羊毛袜(Wollsocken)。

及膝裤的优势在于,当行走于潮湿草丛或矮灌木丛,或涉过齐膝深的积雪时,只有小腿袜或绑腿才会湿透,而裤腿则会保持干燥。相比之下,长裤和炮兵军裤的膝盖以下部分都会湿透。在野外作战环境下,更换小腿袜或绑腿相对容易,而裤子却无法及时更换。而且在经济方面,更换破损的小腿袜或绑腿的经济代价小于更换整条裤子。

图中重演的山地部队士兵穿着的就是小腿袜

小腿袜采用羊毛编织而成,在脚踝部分收窄,底部边缘缝了一条棉布的蹬带,穿着时脚踩在蹬带,可以防止行军时小腿袜向上滑动。

山地部队的士兵也会在小腿上使用绑腿。绑腿采用弹性面料制成,从下部开始一圈一圈缠绕小腿,然后到膝盖处系住固定。绑腿可以在爬山时保护小腿部分,并缓解小腿酸胀。

1916年,炮兵裤被规定为所有兵种和单位的“通用裤”,但山地部队将及膝裤和通用裤混穿。自1916年秋起,所有军服和军裤采用野战灰面料制作。制作采用不同品质的面料,包括洛登毛呢,而军官私人购置的装备则多选用灯芯绒。

野战灰的通用裤,最初是为炮兵设计的军裤,在1916年成为各兵种的通用裤。和及膝裤所不同的,通用裤的裤管在膝盖以下为宽松设计,小腿部分则收紧,为了确保贴合度,裤腿底部还缝有亚麻布制成的蹬带,穿着时脚踩在这个蹬带上。

防风夹克

山地部队有一套防风制服装备,作为登山和滑雪时的特殊天气防护。这套制服装备包括防风夹克,防风裤和炼制手套。

防风夹克采用浸渍帆布制成,前襟有五枚纽扣闭合,配有立翻领。衣领背面有锁喉片和纽扣,天气恶劣时可以将衣领翻起固定。防风夹克腰部有两个斜插口袋,配纽扣袋盖。每只袖口配有两枚纽扣和束带来收紧袖口。防风夹克下摆处有抽绳,可以调节松紧。

防风夹克主要功能是在暴风雨雪天气中提供更强的御寒保护,并具备一定的防雨性能。而且防风夹克很宽松,在内搭野战服时不会限制穿戴者的行动自由。防风夹克配套的防风裤采用相同材质制成。根据山地部队服装条例,防风裤上端配有腰带。每条侧缝处设有两枚纽扣闭合的开口,便于取用内搭裤子的物品。防风裤的裤腿外侧设有开口,用抽绳调节松紧。

中间那位士兵就身穿防风夹克

在冰雪覆盖的地区作战,伪装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冬季巡逻时。山地部队士兵通常会身穿雪地伪装服或雪地连体服。必要时,山地部队可以用亚麻布或类似面料自行制作此类雪地制服。

1918年军服条例对这种雪地伪装服的制作进行了详细指导。雪地伪装服由两片226厘米长的白色棉布制成,然后纵向缝合,在中间留有42厘米的开口用于套头。雪地伪装服优势在于能快速穿脱,即便在作战行动也可以快速完成。不过雪地伪装服在风大时易产生飘动,且会略微限制士兵的行动自由。相比之下,雪地连体服在移动时阻碍较小,尤其在陡峭地形中表现更为突出。

雪地连体服采用充分漂白的粗棉布,由帽子,上衣和裤子连体组成。雪地连体服很宽松,可以方便士兵背负背包后再穿着,而且不影响正常行动。雪地连体服共有三种尺码,尺码1适合身高180厘米以上,尺码2适合身高165到180厘米,尺码3适合身高165里面以下。雪地连体服总重0.54公斤。

资料来源:《History, Uniforms and Equipment of the Austrian Mountain Troops from 1906 to 1918》

来源:擦菠萝的海绵宝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