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 “停摆”再次成为世界聚焦的话题。这一次,距离上次长达35天的停摆不过几年,但局势比以往更为复杂和紧张。美国财政年度每年10月初重启,国会如果没能在新财年伊始前就预算达成协议,美国 各部门便会因失去资金而陷入“停摆”状态。这意味着,除一些执法、安全等关键岗
美国 “停摆”再次成为世界聚焦的话题。这一次,距离上次长达35天的停摆不过几年,但局势比以往更为复杂和紧张。美国财政年度每年10月初重启,国会如果没能在新财年伊始前就预算达成协议,美国 各部门便会因失去资金而陷入“停摆”状态。这意味着,除一些执法、安全等关键岗位,其它众多联邦机构将被迫关门,大量雇员面临无薪休假甚至被裁员。不仅如此,这场危机直接影响到普通民众生活,比如航空、环境、福利审核等服务都将中断或延期。
细究原因,本轮预算争端集中在医疗补贴政策上。两党针锋相对,一方坚持延长并永久化奥巴马医保补贴,担心数千万美国人因补贴终止而医保成本攀升;另一方则要求把医疗问题与整体财政支出分开审议,坚持不妥协,显然各自都有强大的政治压力和算计。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表态如同火上加油,不仅威胁要大幅裁员,还公开表示要压缩由对方推动的项目。这反映了美国当下政治生态的极度 预算争议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权力、选举利益乃至社会 ideologies 的角力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联邦雇员已成为这场博弈的第一个“牺牲品”。超15万名公务员接受买断离职,创下八十年来新高。工会诉讼试图保护员工权益,但面对总统的行政令和联邦法院的批准,效果犹未可知。与此同时, 停摆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航班延误、失业数据暂停、环保项目搁浅、小企业贷款停滞,社会保障审核滞后……这些看似遥远的决策,实际上会在短时间内传导到千家万户,对美国普通百姓造成实际而具体的困扰。
从历史看,美国 自1981年以来已有过15次停摆,但绝大多数持续时间不长。真正让人忧虑的是,两党斗争正变得愈发顽固和情绪化,一切关乎全国福祉的大事都易沦为党派攻击的工具。这也解释了为何即使面临毁灭性后果,国会议员之间依然难以达成妥协。最新的深度伪造视频事件更暴露了政坛极化和舆论操控的新特征,不仅是政策谈判,更是舆论战、形象战和社会认同之争。
实际上,这场“停摆”风波给全球市场和地缘政治带来不小的影响。美债稳定性、 信用、美元国际地位都可能因财政僵局遭受冲击。很多投资者、合作伙伴甚至外国 不得不重新评估与美国相关的各种风险和预期。对中国这样的美国大债主而言,是否“清空美债”的讨论时常浮现,虽然实际操作空间有限,但对于未来的全球格局无疑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回到美国社会本身,最直接的损失是民众对 信任的进一步削弱,普通纳税人却无力改变僵持不下的政治恶斗。有人问:美国会不会因此解体?这种极端设想不现实,但如今的 确比以往更具危险性。 停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行政难题,更在愈演愈烈的政党对立下成为制度运行的巨大隐患。
总的来看,美国 的周期性“停摆”早已不单是预算流程中的偶发插曲,而是折射出民主机制深层矛盾的缩影。其影响远不只是机构“关门”那么简单,更提醒我们关注大国治理能力和制度韧性的演变。 能否顺利运转,将决定美国的全球信誉和其自身的社会安定。
来源:庆义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