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上午,金声玉振,钟磬齐鸣。以“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为主题,以孔孟之乡、济宁曲阜为主场,联动世界40余处文庙,举行了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庄严而隆重。
在纪念孔子诞辰2576年之际,通过正反之辩、中西比较、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学习探讨儒家之道,力求阐明儒家文化对中国及至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
9月28日上午,金声玉振,钟磬齐鸣。以“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为主题,以孔孟之乡、济宁曲阜为主场,联动世界40余处文庙,举行了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庄严而隆重。
公祭孔子大典,以祀典的形式,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儒家圣贤表达尊崇与礼敬的纪念活动,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襄文明盛世的“国之大典”。
然而,一直以来,对祭孔活动和儒家思想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多此一举,甚至认为儒家思想虚伪、愚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
更有甚者,对标西方宣称的民主自由普世价值观,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余孽,于国于民有害无利。无外乎以下几种观点:
儒家思想是虚伪的。讲的都是大道理,“朝闻道,夕死可矣”“闻过则喜”“忧道不忧贫”等等,心口不一,自欺欺人。王侯自称“孤家”“寡人”,平民自称“鄙人”“小人”等等,言不由衷,故作谦逊。
儒家思想是愚民的。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设计三纲五常、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规则,要求人们克己复礼,温良恭谦让,等级森严、压制个性、愚忠愚孝。
儒家思想是反平等的。除纲常等级,还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唯女子与小为难养也”等言论,看不起劳动群众,歧视女性,不讲公正平等。
儒家思想是矛盾的。既要无欲则刚,又讲中庸之道;既倡导木秀于林、行高于众,又害怕风必摧之、众必非之,首鼠两端、自相矛盾。
儒家思想,生逢春秋战国,意在挽救礼乐崩坏于乱世。2500年来,一脉传承,未曾中断。帝王将相推崇倍至,平民百姓身体力行,对世界尤其东亚各国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自成体系,局部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当今时代,应辩证吸收,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其包容融合、互学互鉴的品质,我们不能因为有瑕疵就否定儒家文化,更不能以当代的眼光对孔子求全责备。
孔子的仁政治国、道德修身、礼仪廉耻、有教无类、和而不同、经世致用等观点,始终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哲理的光芒!
儒家也许早就料到,一家之言,百家争鸣,反对质疑都很正常,所以先把“君子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说到了前头,欢迎质疑和辩论。
纵观西方的宗教文化,从来都是神选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排他的,用来征服世界的。“天选之子”以色列正在干这种事。耶稣作为神的儿子,默罕默德自称神的使者,有人敢说耶稣的错误、圣经有问题吗?
单从这一点上,儒家文化也比西方宗教文化民主、自由多了,也更人性、更普世。
按说,有人把儒家文化说的那么不堪,缺点这么多,弊端这么大,早该被淘汰被抛弃,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但是,环顾当今天世界,好像还没有一种思想、一种文化能够流行2000多年。
反观古希腊、古罗马、波斯、阿拉伯、奥斯曼等古文明和大帝国,虽然没有被一种思想“祸害”这么长时间,但要么被中断,要么被灭亡。
而儒家文化“祸害”了中国2000多年,却祸害出一个生生不息、人口最多、大一统时间最长、文明从未间断的国家。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儒家文化是“以仁为道”的文化。
“仁政”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自孔子始,儒家就以推进“仁政”为己任,哪怕是周游列国屡屡碰壁、遑遑如丧家之犬;哪怕是一介布衣、一个穷儒生,读了四书五经,都要忧国忧民,议论国事:如果皇帝不仁不道,权臣残害忠良,官员鱼肉人民,百姓民不聊生,就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会改朝换代、人亡政息。
而西方的文化,歌颂战争、征服、胜利、英雄是主旋律。他们津津乐道的阿喀琉斯、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等,都是他们心目中杀伐果断、消灭敌人、征服世界的英雄,彰显的本性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人类和野兽的最大区别,在于人能克服自身弱肉强食的本性。儒家提倡仁政治国、仁礼待人、仁爱弱者,提倡要做仁人志士、谦谦君子,就是教化人们克服人身上的野蛮本性、小人戾气。
“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战胜,以丧礼处之”。儒家文化是反对战争、反对英雄主义的。在儒家眼里,商纣王、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都是开疆拓土、杀人如麻的暴君。即便是岳飞、关羽这样的武神、义士,按儒家的观点,也不被看好。
儒家重文治不重武攻,重和合不重争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基因,“世界大同”的理念。
两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明确:所有成员国在国际关系中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侵害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儒家思想的影响应在其中。
原因之二,儒家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世界其它地区的文化基本是宗教文化,而且都是“一神教”。摩西、耶稣、默罕默德都被当作“神的使者”“神的儿子”,是高贵、智慧、正确的象征,人们只有服从,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国,而不信神不接受救赎的人要下地狱。
在这种宗教文化之下,人的生命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只能与神同在,听从神的指引,失去了做人的自主和尊严。而“一神教”强烈的排他性,也造成了宗教冲突、地区战乱不断。
儒家文化,是人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大的区别,是把所有人当作人,而不是当成异教徒、叛逆者。儒家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没有什么神灵,也没有什么神通,只有需要遵守的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只有需要实现的天命,也就是人生使命。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儒家倡导以仁爱、平等、谦虚之心对待他人,甚至要以直报怨、以德报怨。看似有些迂腐,实际上是仁人君子的胸怀和智慧。
原因之三,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文化启蒙。
18世纪,西方才开始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摆脱宗教愚民统治,回归人性、理性,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但西方人有意、无意隐瞒了一个事实:儒家的《四书五经》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100多年前就已传入欧洲,他们的启蒙思想家是读着儒家经典长大的。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算起,罗马的奴隶制文化500年后才灭亡,欧洲的农奴制直到最近100多年才逐步消失,印度的种姓制度,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
只能说西方的文明起步太晚,还没有完全走出丛林时代,还需要时间慢慢磨灭他们野蛮好战、弱肉强食的本性。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这个世界还很不太平,但是构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成大势所趋、时代潮流。
来源:明心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