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三季度,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价格环比上涨超20%,NAND Flash(闪存)价格环比涨幅亦达15%以上,这是自2021年以来存储芯片行业最猛烈的一次价格反弹。以8GB DDR5内存模组为例,第二季度还在30美元左右徘徊,第三季度已突破4
当你最近打算升级电脑固态硬盘,或是给手机扩容时,是不是发现价格比半年前贵了不少?这并非错觉,而是存储芯片行业“涨价狂潮”的真实映射。
2025年第三季度,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价格环比上涨超20%,NAND Flash(闪存)价格环比涨幅亦达15%以上,这是自2021年以来存储芯片行业最猛烈的一次价格反弹。以8GB DDR5内存模组为例,第二季度还在30美元左右徘徊,第三季度已突破40美元;1TB TLC NAND固态硬盘批发价,从第二季度的85美元一路涨至第三季度的110美元。
全球存储巨头的动作更印证了这波行情的烈度。三星电子在8月宣布上调DRAM和NAND产品合约价,其中服务器级DRAM价格上调18%;美光科技紧随其后,对消费级NAND Flash价格上调15%;SK海力士直接缩减部分成熟制程存储芯片产能,进一步加剧市场供给紧张。
这波涨价早已超出行业内部博弈,开始向整个产业链乃至消费者端传导。下游消费电子厂商中,国内某头部手机品牌最新旗舰机型的512GB版本比256GB版本定价差距,从过去的300元拉大到500元;PC厂商库存预警解除,纷纷加大存储部件采购量,只因“现在不买,下月可能更贵”。就连监控设备、车载电子等领域,也因存储芯片涨价面临成本压力,最终这些成本大概率会以不同形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不少投资者会问,存储芯片向来被称为“周期之王”,这次的缺口难道只是周期的又一次轮回?答案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周期博弈与结构变革的双重产物。
周期的力量:供给收缩的伏笔
2022-2023年,全球存储芯片行业经历惨烈价格战,DRAM和NAND价格一度腰斩,行业整体陷入亏损。三星、美光、SK海力士三大巨头被迫集体减产,仅2023年全球存储芯片产能就缩减约12%。这种供给端收缩,为如今的涨价埋下了伏笔。
需求端的结构性爆发
真正让缺口“雪上加霜”的,是需求端的结构性爆发,这是传统周期中从未有过的变量。
AI革命的存储饥渴: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需数十万台AI服务器支撑,每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5-8倍,NAND Flash需求是3-5倍。据TrendForce数据,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对DRAM的需求同比增长超80%,对NAND的需求增长超60%。
消费电子的容量升级浪潮:智能手机领域,256GB已成入门标配,512GB、1TB版本渗透率快速提升,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存储平均容量预计达450GB,同比增长25%;PC领域,16GB内存+1TB存储成为新主流配置,带动消费级存储需求同比增长18%。
地缘与供应链的叠加挑战
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出口限制,导致国内存储芯片制造端扩产节奏受影响;同时,全球晶圆代工产能向先进制程倾斜,存储芯片依赖的成熟制程产能相对紧张,进一步限制了供给弹性。多重因素交织,最终形成了当前的供需缺口。
在全球存储芯片供需失衡、国产替代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国内6家存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们的突围路径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国产存储的“反击矩阵”。
作为国内NAND Flash领域龙头,长江存储在3D NAND技术上持续突破,最新TLC(三层单元)产品良率已超90%,QLC(四层单元)产品进入客户验证阶段。2025年上半年,长江存储在全球NAND Flash市场市占率达15%,仅次于三星、铠侠、美光,位列第四。
客户结构上,长江存储深度绑定国内消费电子巨头,某头部手机品牌512GB及以上版本机型,约70%采用其NAND Flash;同时,企业级NAND产品逐步进入国内云服务商供应链,为阿里、腾讯服务器提供存储支持。随着全球NAND价格上涨,长江存储毛利率从2024年的-5%提升至2025年Q2的12%,实现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长鑫存储是国内唯一具备DRAM自主研发和量产能力的企业,DDR4产品已进入国内服务器厂商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DRAM市场市占率达5%。
目前,长鑫存储17nm制程DRAM产品良率稳定在85%以上,月产能达12万片晶圆。应用领域上,除传统服务器、PC外,还积极拓展车载DRAM市场,与国内某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合作,为其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存储解决方案。随着全球DRAM价格上涨,长鑫存储营收同比增长超50%,成为国产存储阵营的“增长引擎”。
兆易创新在NOR Flash领域占据全球前三市场份额,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2025年上半年,其NOR Flash营收同比增长22%,毛利率维持在40%以上高位。
同时,兆易创新在NAND Flash领域加速布局,SPI NAND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渗透率快速提升,2025年Q2在国内市场份额达18%。车规级存储领域,其产品通过AEC-Q100认证,进入多家国内外车企供应链,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北京君正通过收购ISSI,跻身全球存储芯片设计领域第一梯队。其存储产品在车载领域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车载DRAM和NAND产品营收同比增长65%,在国内车载存储市场份额达20%。
工业领域,北京君正的存储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等场景,凭借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获得众多下游客户认可。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推进,其存储业务有望持续受益。
国科微是国内少数具备存储控制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固态硬盘控制芯片、监控存储控制芯片在国内市场份额逐步提升。2025年Q2,其存储控制芯片营收同比增长40%,毛利率提升至35%。
在国产替代大背景下,国科微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步替代国外品牌,进入国内主流固态硬盘厂商供应链。同时,与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合作深化,为国产存储芯片提供配套控制解决方案,形成“存储芯片+控制芯片”的国产组合拳。
太极实业在存储芯片封测和晶圆厂配套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其为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提供先进封测服务,封测良率达国际一流水平;同时,参与建设多个晶圆厂配套项目,为存储芯片制造提供稳定基础设施支持。
2025年上半年,太极实业存储相关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0%,随着国内存储芯片产能持续释放,其业务增长确定性不断增强。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波存储芯片行情是资本市场焦点,但行情能走多远?又该如何把握机会?
行业景气度判断
当前存储芯片库存周期已从主动去库存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供需格局持续改善。据集邦咨询预测,2025年全球DRAM市场将实现供需平衡,2026年有望进入供不应求状态;NAND Flash市场则在2025年Q4出现供给缺口,这种格局至少持续到2026年上半年。
技术迭代方面,尽管HBM(高带宽存储)在AI服务器领域快速渗透,但传统DRAM和NAND在消费电子、工业、汽车等领域需求依然刚性,且HBM产能短期内无法替代传统存储,因此传统存储景气度不会被完全颠覆。
投资逻辑与机会
存储产业链不同环节值得关注:
制造端: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未上市,可关注其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突破和产能释放,直接受益于价格上涨和国产替代。
设计端: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国科微等企业,凭借细分领域技术优势和客户壁垒,享受行业增长和国产替代双重红利。
封测与配套:太极实业等企业,作为产业链“卖水人”,将持续受益于存储芯片产能扩张。
设备与材料:存储芯片制造所需的光刻机、刻蚀机、存储晶圆材料等领域的国产企业,也将在国产替代中获得订单增长。
风险提示
存储芯片周期属性依然存在,若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消费电子需求可能再度走弱;国际大厂或在价格高位重启产能扩张,引发新的供给压力;此外,HBM的快速发展也可能对传统存储市场空间造成挤压。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