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卢麒元“七等智商论”:伪天智的僵化与真智慧的本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2:44 1

摘要:卢麒元以智商为标尺,将国人划分为七个固定层级:智商低于70的“弱智”人群,占比约2.5%,需社会救助;70至90的“低智”人群,被定义为从事体力劳动的“牛马”,占比达60%;90至100的“中智”人群,可胜任技术型工作,占比30%;110至130的“高智”人群

一、卢麒元“七等智商论”的核心主张

卢麒元以智商为标尺,将国人划分为七个固定层级:智商低于70的“弱智”人群,占比约2.5%,需社会救助;70至90的“低智”人群,被定义为从事体力劳动的“牛马”,占比达60%;90至100的“中智”人群,可胜任技术型工作,占比30%;110至130的“高智”人群,被指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可能滋生贪官,占比7.5%;130至150的“超智”人群,属科学家级别,占比仅0.1%;150至170的“睿智”人群,全国约1.4万人;智商超170的“天智”人群,仅约1400人,被宣称能引领国家走向“帝国”辉煌,还举例称大英帝国崛起与美国科技发展均得益于“天智”群体的支撑。

二、思想溯源:与尼采超人哲学同源的时代诱因

卢麒元“七等智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其产生背景与尼采超人哲学的诞生存在高度相通性,放在现代物质社会发展阶段下不足为奇。尼采所处的19世纪普鲁士王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物质财富快速积累期,但机械僵化的社会模式压抑了人的个性,传统价值体系崩塌引发虚无主义危机,他便提出“超人哲学”,主张以少数精英的生命意志重建价值秩序。

当下中国同样经历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日趋复杂,部分思考者在面对发展中的矛盾时,容易陷入对“秩序重建”的急切追求,不自觉地向精英主义寻找答案。卢麒元的“智商分层论”正是这种心态的产物——试图用固定的智力等级为社会分工贴标签,本质上与尼采以“超人”主导历史的逻辑一脉相承,都是在物质发展带来的认知冲击下,对社会运行规律做出的片面解读。但二者共同的误区在于,均将少数群体的作用绝对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复杂性。

三、言论本质:背离传统智慧与社会主义理念的僵化主张

(一)对90%人群的思想奴役与等级固化

卢麒元言论最致命的危害,在于其通过“智力分层”将92.5%的国人(2.5%“弱智”+60%“低智”+30%“中智”)置于被定义、被限定的不平等境地,其中60%的“低智”人群更被直接贴上“牛马”标签,实质是在思想层面构建“被奴役者”与“统治者”的二元对立。这种划分绝非简单的认知差异描述,而是通过固化标签完成“价值排序”——暗示多数人天生只配从事基础劳动、接受少数“天智”“睿智”者的支配,从根源上否定了这部分群体的发展潜能与人格平等。

这种思想僵化的危害远超观点分歧:当“牛马”“被救助者”等标签通过言论传播形成认知惯性,会潜移默化地让多数人接受“天生 inferior”的宿命论,放弃对自我成长与社会价值的追求。这与封建社会通过“君权神授”“三纲五常”进行思想禁锢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用一套固化理论剥夺大众的主观能动性,本质是对人的尊严与发展权利的粗暴践踏。

(二)对传统人文与现代理念的双重背离

从文明传统来看,这种等级论调完全割裂了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核。中国自古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情怀,追求“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理想,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更从教育根源上打破了等级壁垒,“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民谚则印证了“智慧源于大众”的辩证认知。卢麒元的“七等划分”不仅无视这些传承千年的文明基因,更将人文关怀异化为等级歧视,是对传统智慧的严重倒退。

从现代语境来看,其主张与东西方共同倡导的“平等价值”背道而驰。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平等”“公正”,还是西方现代文明倡导的“人格尊严”,都否定这种基于先天标签的等级划分。中国历史实践早已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现代发展实践已可证明:脱贫攻坚的成就源于亿万民众的实干,科技突破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协作,普通劳动者的价值从不是“牛马”式的被支配,而是社会运转的核心支撑。

(三)被利益集团利用的思想工具风险

在物质生活高速发展、利益格局日趋复杂的当下,这种僵化的等级言论极易成为利益固化群体的“思想武器”。部分既得利益者可能借“智商分层”为自身特权辩护,将社会资源的集中占有解读为“天智引领的必然”,将普通民众的合理诉求污名化为“低智群体的短视”。这种被利用的风险,会直接加剧社会撕裂——当多数人被思想禁锢在“认命”的认知中,公平正义的追求将失去群众基础,最终阻碍社会的整体进步。正如历史上诸多思想禁锢的教训所示,一旦“少数人主导”的论调占据市场,文明发展的活力便会被扼杀。

四、思想镜鉴:从“忧思”到僵化的历史重演

卢麒元的思想转向,并非个例,而是历史上“高认知者走向僵化”的典型复刻,与汪精卫、牛顿、爱因斯坦和部分知识分子利益固化者等精英人群的思想轨迹存在惊人相似性。

汪精卫早年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热血投身革命,却在时局变迁中沦为汉奸,其核心是思想从“动态忧国”滑向“静态妥协”;牛顿晚年脱离科学实证,沉迷神学与炼金术,试图用超自然力量解释科学边界问题;爱因斯坦晚年虽未皈依传统宗教,却也转向泛神论,用“宇宙秩序背后的超然智慧”填补认知空白。卢麒元亦是如此:早期关注贫富分化的忧思曾具现实价值,如今却陷入“智商决定论”的僵化思维,甚至不自觉地成为西方超人哲学的传声筒——这种从“反思者”到“僵化者”的转向,本质是放弃了辩证思维,沦为认知惰性的俘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卢麒元自居“天智”之列,却连“西方早有超人哲学”这一基本认知都缺失,其对金融行业“低智商劳动”的轻率论断,更暴露了专业认知的浅薄。这种“自封天智却显弱智”的矛盾,恰恰印证了:真正的智慧从非固定的智商标签,而是持续迭代的辩证思维。

五、结语:在历史智慧与现代理念中走出认知误区

卢麒元的“七等智商论”,本质是走入了“精英绝对化”“认知静态化”与“价值等级化”的三重误区。他既未能继承中国古代“仁爱平等”的文明基因,也未能理解社会主义“人民创历史”的核心要义,反而在物质发展带来的思想冲击下,重蹈了西方超人哲学的覆辙,其言论对90%以上人群的思想禁锢风险,更值得高度警惕。

中国人真正的智慧传统,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等级优越感,而是“有教无类”的平等包容,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力量,更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现代共识。社会发展需要理性反思,但绝不是将个人感悟僵化为等级标签;需要尊重认知差异,但更要守护“人人可成长、个个能创造”的公平根基。卢麒元的主张终究只是偏离文明轨道的片面之见,唯有扎根传统智慧、坚守社会主义理念,才能真正把握人类发展与认知进步的本质规律。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