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西北大漠的那一片无人的试飞场上,一架刚刚由研制团队的“匪夷所思”的无垂尾的隐身战机,在一声长长的嘹亮的轰鸣中,划破了苍茫的长空,留下了一道优美的“W”型的尾迹,仿佛一只大鹏般的神鸟,俯冲而下,欲要将一片苍茫的天都撕个粉碎似的,而欧洲的某些防务官员们,却正围
就在西北大漠的那一片无人的试飞场上,一架刚刚由研制团队的“匪夷所思”的无垂尾的隐身战机,在一声长长的嘹亮的轰鸣中,划破了苍茫的长空,留下了一道优美的“W”型的尾迹,仿佛一只大鹏般的神鸟,俯冲而下,欲要将一片苍茫的天都撕个粉碎似的,而欧洲的某些防务官员们,却正围坐在一间会议室里,为谁该多分一杯羹而争得面红耳赤。而2025年的全球航空工业却如同一场冰火两重天的生死大戏般上演着: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了民用航空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又将军用航空的许多先进的技术推向了顶峰,极大地提高了现代空战的火力和机动性,形成了空战的新格局。
对六代机的不断攻关和研发同时,中国的六代机也逐渐从纸上到现实,以惊人的速度在向前推进.。以成飞的歼-36、沈飞的歼-50、西飞的无垂尾的舰载机三款原型机为代表的,分别瞄准了远程打击、制空作战和航母舰载等不同任务的场景,全面展现了中国六代机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可期的发展前景。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试飞仅9个月的短时间内就将机头的空速管全部取消了,标志了分布式的传感器技术和飞控系统的相对成熟,这这一进展都远远的超出了外界对这架飞机的预期.。
而最令人深感惊叹的则是其在体系化的能力上就完全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的层次。凭借三款原型机的联合配套,尤其是与空警-3000的预警机、霹雳-17的超远程导弹的完美的“一体两翼”、“两翼一体”的有机的结合以及先进的数据链的紧密的相互配合作用,已初步形成了从“人”到“机”到“群”之间的高效的“人-机-群”一体化的作战体系。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中国将风洞试验时间从1200小时压缩至400小时,气动外形迭代速度提升3倍。中航高科的国产复合材料使机身减重20%,而陶瓷基复合材料则将发动机涡轮前温度突破2100K。
与中国的高速的推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在欧洲的那些大国的军方和军工企业眼里,却将自己即将诞生的“未来空战系统”(FCAS)的推进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这个由法国、德国和西班牙于2017年发起的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欧元,目标是在2040年前取代现有的“阵风”和“台风”战机。然而,法德两国在工业份额分配上产生严重分歧,法国被指要求占据80%的工作份额,而德国则担忧自己投入大量资金却沦为“分包商”。
这场争执并非首次。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上世纪80年代,法国就曾退出欧洲战斗机项目,独立研制出“阵风”战机,而英德等国则合作开发了“台风”战机。四十年后,欧洲似乎又要重蹈覆辙。
不难发现FCAS项目的困境也正体现了各国的需求之所不同、技术路线的分歧不一.。法国达索航空首席执行官埃里克·特拉皮耶公开表示,如果合作伙伴无法达成一致,达索具备独立研制六代机的技术实力。而德国则悄悄扩大了F-35战机的采购计划,从35架增至50架,明显是在为FCAS可能失败做准备。
英国、意大利与日本等的共同推进的“全球作战空中计划”的不断加速之际,其最终的部署目标也一并将在2035年前实现。随着德国的不断向外开拓,甚至与英国都开始了对《肯辛顿条约》的签署,共同开展起了联合的武器开发等工作,外界也就对德国的军事发展的下一步的可能的方向就开始了越来越多的猜测,尤其是对德国是否会将军事的发展的主线逐步的转向了GCAP的方向等都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揣测。
不仅这场高调的“对决”背后透着一股更深的战略博弈,也更深地暴露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和不可调和的性质差异。
尽管美国已将其研发的六代机的代号命名为F-47并计划将其在2030年左右的某一时期正式投入部队,但至今为止该机的实物试飞的进展都还相对缓慢。但无论如何,俄罗斯的米格-41都将成为一场极为艰难的试探,其所具备的4-5马赫的超高的速度,不仅可令它成为一款出色的空天战机,更可令其具备太空的拦截能力,但同样也将面临着极为可怕的资金和技术的挑战.。
基于六代机的不断迭代,其具备的先进的技术特征也已逐渐清晰:其将充分的融入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实现了全向的隐身能力、更高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能力等都将使其具有更强的战略战术的实力.。然而,彻底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对这一领域的技术作出巨大的投入和不懈的突破之下才能实现。美国NGAD项目的单机成本预计高达3亿美元,是F-35的三倍;而欧洲FCAS项目总投资可能超过1000亿欧元。
中国的成功在于建立了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三大航空集团形成良性竞争,供应链国产化率超过90%。而欧洲的困境则体现了多国合作中的政治博弈和利益分配难题。当中国的六代机开始在现实世界试飞时,欧洲的“未来战机”还停留在图纸和会议室里。
来源:三金武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