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采用种、肥同播,还需施底肥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06:53 1

摘要:在小麦规模化种植中,种肥同播技术因简化作业流程、提升施肥效率,已成为当前主流栽培方式之一。但实践中,“采用种肥同播后是否还需施底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小麦全生育期养分供给平衡与最终产量形成,需从技术原理、养分需求规律及生产实际综合分析。

在小麦规模化种植中,种肥同播技术因简化作业流程、提升施肥效率,已成为当前主流栽培方式之一。但实践中,“采用种肥同播后是否还需施底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小麦全生育期养分供给平衡与最终产量形成,需从技术原理、养分需求规律及生产实际综合分析。

种肥同播的核心是将小麦种子与速效性肥料(多为氮磷钾复合肥或专用种肥)通过播种机同步施入土壤,实现“播种即施肥”,其优势在于缩短肥料与种子的空间距离,满足小麦出苗后1-2个月内的幼苗期养分需求,助力根系早发、苗齐苗壮。但需明确,种肥的功能定位是“苗期养分 starter”,而非“全生育期养分供给源”——一方面,种肥为避免烧种烧苗,用量通常控制在每亩20-30公斤,且氮素含量需严格把控(一般不超过15%),无法满足小麦从分蘖、拔节到孕穗、灌浆的全周期养分消耗;另一方面,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呈“前稳、中促、后补”规律,苗期需肥量仅占全生育期的15%-20%,而拔节至孕穗期需肥量占比超50%,单靠种肥无法支撑关键生育期的养分峰值需求。

底肥的不可替代性,本质是其对土壤基础肥力的构建作用与长效养分供给功能。底肥通常以有机肥、缓控释复合肥为主,配合适量中微量元素,在小麦播种前深耕施入土壤耕层(深度20-30厘米),不仅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保水保肥能力,为根系生长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还能通过缓效释放特性,为小麦分蘖期后持续提供氮、磷、钾及钙、镁、硫等养分,避免因种肥养分耗尽而出现“中期脱肥”导致的分蘖不足、茎秆细弱等问题。此外,对于土壤肥力较低、沙质土壤或前茬作物耗肥量大的地块,底肥更是弥补土壤养分亏缺、奠定小麦高产基础的关键——若仅依赖种肥,易造成土壤基础养分持续透支,长期会导致地力衰退,反而降低种肥同播的增产效果。

科学的做法应是“底肥为基、种肥补苗、分期协同”。具体实施中,底肥需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精准配施:中等肥力地块每亩可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搭配氮磷钾复合肥(15-15-15或16-18-6)30-40公斤,混合均匀后深耕入土;高肥力地块可适当减少复合肥用量至25-30公斤,避免前期养分过剩导致旺长;低肥力地块则需增加有机肥用量,并补充5-10公斤尿素,提升土壤基础氮素水平。种肥选择专用小麦种肥(氮磷钾配比以10-20-10为宜),每亩用量20-25公斤,与种子保持5-8厘米的侧距和上下距,防止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引发烧苗。进入小麦拔节期后,再根据苗情追施10-15公斤尿素,满足穗部发育需求,形成“底肥稳基础、种肥促壮苗、追肥攻产量”的完整养分供给产量。

综上,种肥同播与底肥施用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小麦栽培中“短期养分供给”与“长期肥力支撑”的互补措施。忽视底肥仅依赖种肥,虽能实现短期出苗整齐,但会因土壤基础肥力不足、中后期养分脱节制约产量潜力;科学搭配底肥与种肥,才能充分发挥种肥同播的效率优势,同时构建稳定的土壤养分环境,为小麦全生育期健康生长提供保障,最终实现节本增效与高产稳产的双重目标。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