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豌豆与小麦混播不仅具备科学可行性,更是一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的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通过两种作物的生理特性互补,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产量品质双提升,在多地农业生产中已得到验证与推广。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豌豆与小麦混播不仅具备科学可行性,更是一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的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通过两种作物的生理特性互补,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产量品质双提升,在多地农业生产中已得到验证与推广。
从作物协同生长的原理来看,豌豆与小麦混播存在显著的互补优势。豌豆作为豆科作物,其根系共生的根瘤菌具备固氮能力,可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作物可吸收的氮素,为小麦生长提供氮营养补给,降低农田对化学氮肥的依赖;而小麦作为禾本科作物,根系分布较深,能吸收土壤深层的磷、钾等元素,二者根系分布深浅差异,可实现土壤不同层次养分的高效利用,避免单一作物种植导致的土壤养分失衡。同时,豌豆植株高度通常低于小麦,二者形成“高低错落”的群体结构,既能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滋生,又能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尤其在多风、多雨地区,可有效降低小麦倒伏风险。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把握关键技术要点以确保混播效果。一是合理控制播种比例,通常以小麦为主作物、豌豆为间作作物,建议二者播种量比例为3:1至4:1,即小麦每亩播种量15-18公斤、豌豆3-5公斤,避免豌豆比例过高导致田间争光争肥,影响小麦主产目标;二是把握播种时间与方式,二者可同期播种,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条播时可将小麦与豌豆按比例混合后播种,或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种植小麦、窄行套种豌豆,确保种子分布均匀;三是科学管理田间水肥,因豌豆固氮作用,混播田块可减少氮肥施用量20%-30%,重点在小麦拔节期、豌豆开花期补充磷钾肥,同时注意控制田间湿度,避免积水导致豌豆烂根;四是适时收获,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收割时可保留豌豆植株基部,待豌豆豆荚成熟后再进行二次收获,或根据种植目的,若以青饲为目标,可在二者生长旺盛期一同刈割,实现营养互补的饲料供给。
从综合效益来看,豌豆与小麦混播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经济层面,混播可在保障小麦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额外收获豌豆籽粒或青饲,提升单位面积种植收益,且豌豆籽粒富含蛋白质,可作为优质杂粮作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生态层面,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混播,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连作障碍,同时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符合绿色农业发展要求。
综上,豌豆与小麦混播是一种技术成熟、效益显著的种植模式,只要掌握科学的品种选择、播种比例与田间管理方法,即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为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来源:生活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