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鲜铁娘子一个月内两次访问北京,还带来了金正恩的“口信”,也带来了对未来的暗示。而在同一时间,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联合国大会上表态,要结束半岛敌对状态。让人不得不思考,东北亚的紧张局势是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朝鲜铁娘子一个月内两次访问北京,还带来了金正恩的“口信”,也带来了对未来的暗示。而在同一时间,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联合国大会上表态,要结束半岛敌对状态。让人不得不思考,东北亚的紧张局势是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9月初,崔善姬曾随同金正恩来华,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
仅过了不到一个月,9月27日她再次单独访华,并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会谈,这次停留时间长达四天。
这趟行程的时间点十分敏感,距离10月10日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大阅兵,只剩下不到两周。对朝鲜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国内的庆祝活动,更是对外展示国家实力与外交地位的重要舞台。
早在几个月前,韩国情报机构和卫星图像分析就注意到:平壤美林机场一带出现了大规模封闭区域,持续有人员集结、装备调动和队列训练。甚至有疑似导弹发射车、重型装甲车辆进入排练区域,参与人数可能达到数万人。这些迹象几乎可以确认,朝鲜正在为一场大型阅兵式做准备。
但阅兵的意义不仅要展示武装力量,更在于背后的“外交分量”。
谁会来?哪些国家愿意派出代表?这直接关系到朝鲜在国际舞台上是“被孤立”,还是能显得“不缺朋友”,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崔善姬的访华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最高领导人从未亲自参加过朝鲜阅兵,但派出什么级别的代表,对外界来说意义重大。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表示,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将于 10 月访问朝鲜,参加朝鲜劳动党建党 80 周年庆祝活动,这样一来,中方派遣的代表级别,就直接决定阅兵的国际影响力。
有评论认为崔善姬其此次访华可能与 10 月 10 日阅兵外交安排有关。
在北京的会谈上,王毅重申中朝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两国是友好邻邦,要继续落实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
崔善姬则转达了金正恩的口信:“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中朝的友好不会改变,深化关系是朝方的坚定立场。”
环球网报道
这番话有两层含义:
其一,这也是对中国的安抚 ——2024 年 6 月俄朝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后,外界担忧朝鲜倒向俄罗斯,崔善姬此行则明确:俄罗斯可提供安全保障,朝鲜在经济与外交上仍依赖中国。
其二,是对外界的信号。朝鲜在强化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的同时,不会忽视中国的地位,仍坚持“双轨外交”。
这种表态,既缓解了中朝之间可能出现的疑虑,也为朝鲜争取更多战略回旋空间。
与崔善姬在北京的会谈几乎同时,韩国总统李在明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抛出重磅表态:他承诺要切断“军事紧张与敌对循环”,要结束半岛的敌对与对抗时代。
更关键的是,他强调不会寻求“吸收统一”,也无意进行敌对行动。
这与前任尹锡悦政府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韩国拆毁军事协议,重启对朝广播,造成紧张升级。
而李在明的举措,显然是在对内外释放缓和信号,对于经济低迷、青年失业高企的韩国社会来说,民众需要的是复苏的机会,而不是无休止的对抗。
通过改善南北关系,韩国希望为经济开拓新空间,也为自身赢得外交主动权。
就在中朝互动、韩方转向的背景下,美朝关系的可能性重新被提起,据部分报道,金正恩在讲话中回顾了与特朗普的三次会谈,表达了对当时接触的积极评价,并表示如果美国愿意放弃对朝鲜无核化的执念,双方可以坐下来对话。
但前提条件是始终建立在朝鲜明确强调 “绝不弃核” 这一不可撼动的底线之上。
回顾2018年至2019年,新加坡、河内和板门店的会晤,虽然未能改变结构性矛盾,但一度让半岛局势出现转机。
如今,朝鲜再度释放信号,显然是想在外交上留有余地。
外界猜测,今年年底的APEC峰会可能成为双方代表“场边接触”的契机,虽然直接举行首脑会晤的可能性不大,但美朝恢复沟通的传闻已经在发酵。
与此同时,朝鲜还派出副外相金仙景前往纽约,时隔多年再次在联合国大会上由高层发言,这无疑是在为对话预热。
从这一点来看,崔善姬此次访华还暗藏一层关键潜台词:就美朝可能恢复接触的议题与中方深入沟通。
毕竟在半岛问题的解决进程中,中国的参与和推动始终不可或缺,缺乏中方协调的对话很难真正触及核心、实现长效进展。
对朝鲜而言,美朝若重启接触,既需要中国在战略层面的支持,也需要中方在沟通中发挥协调作用;
而对中国来说,推动半岛局势保持稳定、避免再度陷入紧张对抗,本身就是维护地区和平与自身战略利益的重要一环 —— 双方在这一议题上的诉求存在天然契合点。
这种情况下,中方的作用格外关键,作为朝鲜的经济支柱,也是韩国无法忽视的区域大国,中国在两边都有筹码,通过巩固与朝鲜的合作,同时与韩国保持沟通,中方正在成为半岛局势平衡的中心力量。
从整体来看,东北亚正在出现新的格局,朝鲜通过外交组合拳,在安全与经济之间寻找平衡;韩国在经济与民心的压力下,选择缓和路线;而中国通过协调与支持,逐渐掌握主动权。
美朝对话的潜在恢复,又为局势增加了不确定性。
来源:曾医生内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