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预制菜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占领全国餐饮市场,即便无数人对其口诛笔伐,却仍在餐厅里不自觉地将其送入口中。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三大核心推力。
前段时间罗永浩与西贝的大战让“预制菜”又火了一把。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次“预制菜”似乎并不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反倒多了很多拥护者。
说白了大家痛恨的不是预制菜,而是用着预制菜却打着新鲜食材现炒现做的旗号。
2024年3月,上海某商圈后厨的直播画面曾引发全网“锅气焦虑”。
店员撕开塑料袋将食材倒入锅中,短短3分钟便装盘上桌,这道售价38元的菜品。
让人们第一次直观看到预制菜在餐饮端的渗透。
如今,预制菜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占领全国餐饮市场,即便无数人对其口诛笔伐,却仍在餐厅里不自觉地将其送入口中。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三大核心推力。
税收政策的灰色地带,是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快速扩张的重要诱因。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餐厅销售现炒现烧的菜品需缴纳6%的增值税,销售预制菜则需缴纳13%的增值税。表面看,现炒模式更具税收优势,但大批餐饮老板却通过“中央厨房”找到了突破口。
以上海某连锁餐饮品牌为例,其在本地开设10家门店后,投资建设了一座大型中央厨房,每日将菜品制作完成后冷冻分份,再配送到各门店。
当被问及是否属于预制菜时,品牌方会以“自家厨房现制”为由,仍按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如今,市面上多数连锁餐厅乃至部分中小型餐馆的菜品,都源自类似模式。
对餐饮老板而言,中央厨房模式还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若选择传统现炒模式,需以月薪2万元聘请多名大厨。
采用中央厨房配送的预制菜,只需花费几千元购置微波炉等加热设备即可。餐饮行业本就风险高、成本重,一家餐厅的装修、人工、水电成本少则数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利润微薄如纸,稍有不慎便可能关门歇业。
中央厨房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人工与运营风险,还让餐饮行业逐渐显现出“暴利”潜力,这样的诱惑几乎无人能拒。
事实上不是餐厅主动选择了预制菜,而是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预制菜的普及。工业化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却也让无数人沦为追逐效率、金钱与名誉的工具,这种生活节奏直接影响了饮食选择。
不少上班族点午餐时,会因外卖迟到十几分钟而烦躁,只因短暂的午休时间容不得浪费,吃晚了便会影响下午的工作状态。结束一天996的工作后,人们即便饥肠辘辘,也宁愿瘫在沙发上点外卖,而非自己动手做饭。
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只想等待热饭送上门。要知道,现炒一道菜至少需要30分钟,可消费者却要求外卖在30分钟内送达,这种对时间的极致压榨,迫使餐饮企业必须采用更高效的方式生产食物。
孔子曾言“食色性也”,食物本应如情感般为人们带来愉悦,如今却沦为维持生命、支撑工作的“燃料”。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业化带来的结婚率暴跌与少子化浪潮,进一步推动了预制菜的发展。过去三代同堂的家庭中,母亲做的饭菜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
如今离婚率攀升、结婚率走低,许多年轻人过着“一人一宠”的生活,下厨做饭从家庭的热闹变成了个人的孤单。对他们而言,“一人食”场景下,预制菜成了最便捷的选择。
面对预制菜的普及,有人担忧其安全性与性价比,也有人纠结于其口味与营养。从监管层面来看,相关标准正在逐步完善。
2024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预制菜草案将其明确定义为“工业预加工”食品;同年3月,广东省出台的地方标准甚至细化到冷链车厢温度的具体要求。
但标准落地仍有漏洞,部分预制菜包装上未标注“即烹”或“即热”属性,消费者购买时仍像开盲盒。
资本对预制菜领域的热情同样高涨。味知香市值突破百亿元,安井食品投资10亿元建设预制菜产业园,西贝餐饮宣布三年内开设300家“功夫菜”档口,相关企业股价甚至因此迎来涨停。
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行业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味知香的毛利率为28%,营销费用同比翻倍,研发投入却仅占2%,资金更多流向广告宣传,没有把精力和财力放在提升产品味觉体验。
在餐饮B端市场,预制菜的渗透率已达80%,不少厨师转型为“拆袋工”,餐厅厨房面积缩减一半,节省的租金却未转化为消费者福利,38元一份的预制土豆丝,本质上与普通土豆丝并无差异。
即便有“速冻锁鲜12个月”“机器人分装效率提升40%”“分子料理还原锅气”等黑科技加持,预制菜到了外卖盒中,口感仍会大打折扣,有测评显示,同一家工厂生产的预制菜,仅因品牌与包装不同,价差便能达到20元,所谓“高端线”不过是换了个铝箔盒。
对消费者而言,预制菜的“省时”是事实,但“省钱”却未必成立,安全性依赖厂家合规性,口味则充满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预制菜仍是许多人的选择,工作繁忙的上班族会囤几袋放在冰箱,周末想犒劳自己时,还是会选择去能看到明火炒灶的餐馆,哪怕多等十分钟。
预制菜的流行,本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便捷性是其核心竞争力,标准化生产确保了品质稳定。
相比家庭烹饪受厨艺、食材新鲜度影响导致口感参差不齐,预制菜能让普通人轻松做出类似餐厅水准的复杂菜肴,如红烧肉、糖醋排骨等。价格方面,预制菜通常比餐厅同类菜品更具性价比,分量充足,适合注重预算的家庭。
食品安全上,正规厂家生产的预制菜在卫生标准与食材溯源上把控严格,甚至优于部分小型餐馆,这一优势在疫情期间尤为明显。
此外,预制菜品类丰富,从地方特色菜到异国料理应有尽有,打破了地域限制,满足了消费者对饮食多样化的需求。
当然,预制菜并非完美无缺,其在营养保留(加热过程中会损失部分维生素B和C)、添加剂使用等方面仍存在争议。
但随着技术进步与行业规范完善,预制菜有望在保持便利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品质与健康属性。
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预制菜行业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便利店即热餐销售年增幅超过两位数,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占整个中国餐饮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人们每在外吃五道菜,就可能有一道是预制菜。
值得注意的是,在预制菜普及的同时,家庭小厨电销量也在飙升,空气炸锅、单口电磁炉、迷你炒锅的销售额均以两位数增长。
一线城市的共享厨房逐渐流行,陌生人相约一起做饭、拼桌聊天,用烟火气打破隔阂。社区食堂也在变革,预留开放式厨房供上班族自己炒菜,用半自助的形式找回饭桌的温度。
对年轻人而言,预制菜与现炒菜的对立,本质是对“选择权利”的追求。在5分钟的加热与15分钟的翻炒之间,人们寻找的不仅是一顿饭,更是忙碌生活中的片刻喘息。
正如有人所说:“按下微波炉启动键后,若还能有精力为自己炒一盘青菜,便意味着生活并未只剩下生存。”
欢迎来到大预制菜时代,这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我们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红利,也需承担相应的代价。
但无论餐桌如何变化,人们对食物的情感需求从未改变,那份藏在饭菜里的体面与慰藉,永远是生活留给每个人的温柔。
来源:娱妮啵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