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武术协会秘书长萧两洲:揭阳武术既要“活起来”,又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04:15 1

摘要:“再不动起来,揭阳人记忆里那股拳风就要被空调房吃掉了。”——萧两洲把这句话贴在办公室门口,谁进门都能看见。

“再不动起来,揭阳人记忆里那股拳风就要被空调房吃掉了。”——萧两洲把这句话贴在办公室门口,谁进门都能看见。

他最怕的不是拳法失传,而是年轻人连“怕失传”的情绪都没有。

去年揭阳体校招生,武术队报名人数比跆拳道少七成,家长直接问:“学这个能打比赛加分吗?”不能,于是转身就走。

萧两洲把痛点拆成两半:先让拳法“活”成日常,再让日常“传”给下一代。

“活”的第一步是拆动作。

南枝拳里有个“犁地冲拳”,原本是模仿潮汕农民扶犁蹬腿,他把它剪成15秒短视频,配上“久坐救腰”字幕,抖音随手一发,点赞38万。

评论区全是“办公室做完腰不酸了”,没人提“非遗”俩字,却顺手把拳法存进收藏夹。

第二步是降低门槛。

他把拳馆搬进商场中庭,铺一块灰布,摆六个木人桩,路过就能打两拳。

不收课时费,只卖9.9元一双“潮汕布纱”手套,成本4块,赚的是“原来我也能练”的心理。

两周卖出两千双,一半人加了微信群,晚上跟着直播继续练。

“传”的那一半更费劲。

揭阳2023年出台《武术文化振兴计划》,市里给每所小学拨3万元,必须用于“请师傅进校园”。

钱到账,校长却发愁:外聘教练一天500元,一学期就花光。

萧两洲干脆培训体育老师,先教他们一套“校园简化南枝拳”,只有8式,课间操就能打。

今年6月前要训出100名指导员,他已经收了92份报名表,其中70%是女老师——她们比男老师更怕学生受伤,学动作反而更认真。

全运会成了最大顺风车。

武术不是正式比赛项目,但开幕式需要6分钟岭南文化展演,导演组来揭阳挑人,一眼看中英歌舞和南枝拳混搭。

萧两洲把消息压了三天才公布,结果全市五家老拳馆瞬间爆满,最年少的队员才8岁,最大的65岁,排练到凌晨也没人喊累。

文旅局顺势推“武术+旅游”路线:上午揭阳学宫听“彭湃在揭阳练南枝拳”野史,下午进武馆穿护具打木人桩,晚上看英歌舞巡游。

试点团报价168元,五一当天卖出1200个名额,酒店跟着涨价30%,本地人直嘀咕:“小时候免费看的东西,现在倒要花钱排队。”

有人担心“变味”。

萧两洲倒看得开:“味道本来就会变,只要锅还在自家灶上,咸淡总能调。”他更怕的是锅砸了——老拳师平均年龄68岁,每走一位,就像被抽掉一页族谱。

去年冬天,94岁的南枝拳传人林阿四,临终前把上世纪手抄拳谱塞进他手里,纸张脆得一翻就掉渣。

萧两洲连夜送去博物馆做脱酸处理,扫描成电子版,传到微信小程序,扫码就能看3D翻页,评论区有人留言:“阿公的字真丑,却丑得想哭。”

下一步,他想把擂台搬进元宇宙。

技术团队已经做出VR版“潮汕老街”,戴上头盔能跟虚拟木人桩对打,拳头穿过传感器,现实中沙袋同步晃动。

测试版上线三天,下载量破万,八成用户来自北上广深,最远的IP在旧金山。

数据看着热闹,他心里还是悬。

非遗最怕“一阵风”,风停了,满地都是塑料道具。

萧两洲给自己设了死线:2025年之前,如果揭阳小学课间操还有人在打那8式简化南枝拳,这阵风就算没白吹。

为了守住这口气,他把办公室门口那张纸换成新的——

“拳可以慢,不能停。”

来源:豫哥说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