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从策展实验到全城生长的更新叙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6:18 1

摘要:上海黄浦江畔,十年光阴在潮起潮落间沉淀成独特的城市更新叙事。自2015年首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启幕,这座城市每两年便以艺术为笔,在滨水码头、工业遗存、社区街巷间绘制发展蓝图。从"城市更新"到"量子城市·复兴未来",六届主题如同基因链上的密码,解码着上海从“外延

上海黄浦江畔,十年光阴在潮起潮落间沉淀成独特的城市更新叙事。自2015年首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启幕,这座城市每两年便以艺术为笔,在滨水码头、工业遗存、社区街巷间绘制发展蓝图。从"城市更新"到"量子城市·复兴未来",六届主题如同基因链上的密码,解码着上海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发展逻辑——2015年西岸艺术中心的"城市更新"叩问历史与未来的对话,2017年民生码头筒仓的"连接"重构公共空间网络,2019年杨浦滨江的"相遇"探索人与城市的情感共鸣,2021年上生新所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书写人民城市实践,2023年徐汇西岸的"共栖"构建生态人文新范式,2025年复兴岛的"量子城市"开启科技与艺术的未来叙事。这十年,「艺术季」以策展为媒,将城市更新从工程实践升华为全民参与的空间生长实验。

图源:公众号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一、十年六季:城市发展的镜像投射


1. 2015西岸开篇:解码城市更新的多重维度


十年前的首届「艺术季」在徐汇滨江拉开帷幕,将"城市更新"这一专业术语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叙事。西岸艺术中心的展览通过"主题演绎""历史回溯""未来前瞻"三大板块,既呈现纽约、巴塞罗那等国际案例,又聚焦上海里弄改造、工业遗存活化的本土实践。策展人以"生态都市主义"理念,将苏州河治理、田子坊更新等案例置于全球视野下审视,首次提出"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改造,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再生"。互动装置"上海城市嗅觉地图"通过气味记忆唤醒公众对城市空间的情感认知,而"大数据百老汇街"则用数字技术描绘未来都市生活图景。这场展览如同城市发展的X光片,揭示出上海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思维转变。

下图:第一届「艺术季」在徐汇滨江地区以新改造的龙华飞机库(后挂牌为西岸艺术中心)为主展馆,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举办了大型的规划建筑艺术展,集中展示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城市更新案例。彼时的西岸是一片待开发的热土,「艺术季」后展馆继续举办艺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成为上海的文化艺术地标,「艺术季」加速了这片空间的更新以及西岸文化长廊的打造(图源:上观)



2. 2017民生码头:连接断裂的城市经络


亚洲最大粮仓的重生,标志着上海城市更新从单体改造转向系统缝合。8万吨筒仓的改造中,建筑师柳亦春在保留工业肌理的同时植入艺术展陈空间,使封闭的仓储设施成为开放的公共文化枢纽。四大主题展"T-Topology(公共空间形态)""H-Heterogeneity(社区文化多样)""I-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连接)""S-Shanghai Sample(上海都市范本)"构成城市发展的四维坐标系。其中,"浦江贯通"成果展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从断点到连续岸线的蝶变,而"上海都市范本"板块通过10个微更新案例,揭示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协同机制。「艺术季」期间举办的100余场SUSAS学院活动,将城市规划从专业领域推向公众视野。


下图:第二届「艺术季」开始真正的空间改造实践,推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和公共空间的建设。结合市政府要求在2017年完成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空间的贯通开放的目标,「艺术季」以滨江空间中的一处重要贯通节点即民生码头地区作为展场,并从中选择了8万吨筒仓作为主展馆。这座筒仓建于二十世纪90年代,曾是远东最大的粮库,随着黄浦江航运功能外移后,二十一世纪初工厂停业,整个厂区已经废弃了十多年(图源:上观)


3. 2019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


杨浦滨江5.5公里岸线的贯通,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注脚。船坞、毛麻仓库等工业遗存被改造成艺术展场,艺术家刘建华的《封存的记忆》用废旧机器构建历史对话空间,高桥启祐的《水之记忆》通过影像技术重现黄浦江的时空褶皱。策展人北川富朗以"三城记"叙事,将上海与威尼斯、悉尼并置,揭示滨水城市的再生密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展览期间开放的2.7公里新贯通岸线,使市民首次以漫步方式体验城市发展的肌理。这种"边展览边开放"的模式,将「艺术季」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生长的城市事件。


下图:第三届「艺术季」在杨浦滨江做了更多的尝试,主展场由点向线发展,展览从室内走向室外,把空间和艺术更大程度地往外辐射,让空间艺术与市民的休闲生活相结合(图源:上观)



4. 2021社区叙事:15分钟生活圈的立体呈现


上生新所的"生活秀场"与曹杨社区的"幸福样本",构建起城市更新的微观坐标系。主题演绎展通过"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五大维度,系统展示国内外100余个社区案例。在新华社区,"人人街区计划"邀请居民参与公共空间设计,曹杨社区的"百禧公园"将废弃天桥转化为立体绿色廊道。特别创新的是,艺术季首次采用"1+20"展区架构,20个样本社区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传递着社区治理的多元实践:静安临汾路的"此一刻,美好临汾"用艺术激活老旧小区,临港新片区的"未来社区"实验智慧生活场景。这种全域布展模式,使「艺术季」成为观察上海社区发展的全息窗口。


下图:第四届「艺术季」来到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场地,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主题,将长宁区新华社区和普陀区曹杨社区共同作为主展区。这届艺术季围绕老旧小区更新、为老养老设施建设、儿童活动空间打造、就业学习空间挖掘、街区慢行和游憩空间打造等一系列实地项目,通过设计工作坊、艺术工作营、居民讲堂等互动参与方式,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过程搬到现场,全面推动社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打造。(图源:上观)


5. 2023生态转向:人与自然的共栖实验


徐汇西岸的"共栖"主题,将城市更新带入生态文明新维度。主题演绎展区以"生态美学"为核心理念,徐戈的《风之屋》用风力驱动装置隐喻城市发展与自然循环,邓悦君的《O 2023》通过光伏"虫群"探索能源共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季」首创"无废展览"模式,主展馆材料回收率达85%,并发起"绿色空间艺术季"计划,推动展品巡展与植物漂流。在奉贤新城,"复园"项目将收储用地改造为自然教育基地,长宁虹桥街道的"绿之初"用垂直绿化系统改善微气候。这些实践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城市发展价值观的重构。


下图:第五届「艺术季」为突出上海的生态特色和生态禀赋,在全市范围内精心遴选“1+6+13” 共20个展区,多空间表达上海“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格局,多维度展示上海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绿色低碳等领域优秀的实践探索项目。每个展区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项目,更是一个可阅读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迭代发展以及“生态之城”的建设历程。(图源:公众号上海规划资源)




二、“策展型”城市更新的上海范式


作为“策展型”城市更新的核心载体,「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突破了传统展览的空间桎梏,将整座城市化作流动的展场。2017年的筒仓改造,首创“大事件+微更新”的实践模式,不仅为浦东东岸的整体复兴注入动能,更开启了历史建筑原真性保护与区域活力激活的双向探索;2021年“1+20”的展区架构,则进一步将「艺术季」从单点地标延伸为织补城市的空间网络。从杨浦滨江的展览带动平凉路沿线商业焕新,到曹杨社区的百禧公园成为区域活力引擎,这种“以点带面”的策略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历届「艺术季」主会场周边商业活跃度平均提升30%,清晰印证了文化事件对城市经济的乘数效应。


「艺术季」的深层价值,更体现在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生动践行,推动城市更新从单向传播转向共建共享的公众参与模式。2015年“100个最美城市空间”征集活动,吸引超10万市民踊跃投稿,让大众视角融入城市空间审美;2021年开设的“社区营造工作坊”,培育出500余名市民规划师,将专业规划与在地需求紧密衔接。尤为亮眼的是2023年“绿色空间艺术季”发起的“植物漂流”活动,市民领养展览植物并记录生长故事,让短期展览转化为持续的生态教育实践。这种参与式策展不仅深化了公众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更悄然培育出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


在实践探索中,「艺术季」更推动城市更新从项目驱动迈向长效治理,构建起“政府引导、专业策划、社会参与”的创新机制。2017年建立的“上海都市范本”案例库,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2021年出台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则将「艺术季」的实践经验提炼升华为地方标准。这种“展览实践-理论研究-政策转化”的闭环体系,让「艺术季」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活动范畴,成为城市治理创新的重要孵化器。


下图: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版块“上海都市范本Shanghai Sample”由时代建筑与Let’sTalk 团队共同策划,通过10个微更新案例、12项城市研究、12个新建筑设计方案、5个区的浦江贯通成果——代表上海都市范本——来诠释对新的城市更新方向的理解(图源:公众号时代建筑)




三、2025量子城市:未来已来的空间想象


作为黄浦江上唯一的内陆岛,“复兴岛”的转型之路承载着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战略使命,而2025年「艺术季」的到来,正让这座工业锈带蜕变为充满未来感的城市实验室。本届「艺术季」将主展区落位于船台公园,以工业赛博风+科技艺术为核心进行空间营造,打造集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数字孪生于一体的未来城市“样板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原中华船厂的巨型塔吊群将被改造为震撼的光影装置,船坞区域则会化身量子城市体验馆,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实时呈现城市运行的动态数据——这种“保留工业遗存肌理+植入未来科技内核”的模式,既让城市的工业记忆得以延续,又为创新场景的构建开辟了全新路径。


“科技赋能”是本届「艺术季」探索未来城市的核心抓手,其首次系统性地深耕AI+空间治理领域,构建起数字岛、设计岛、人民岛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在“数字岛”板块,城市空间治理大模型将深度介入城市运行,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调控与空气质量的精准监测;“设计岛”则凭借低租金政策吸引100家初创企业入驻,聚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意设计集聚区;“人民岛”则聚焦民生需求,建设环岛水岸、草坪音乐节场地等公共空间,构建全龄友好的生活场景。其中尤为亮眼的创新,是「艺术季」联合B站发起的“元宇宙策展大赛”,市民可通过虚拟空间深度参与展览设计,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衔接与互动。


除此之外,本届「艺术季」还以“文旅融合”为纽带,有望实现“从单一文化事件到城市超级IP”的进阶——联动「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知名品牌IP,构建起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场景生态。在“含金量”维度,「中欧文化嘉年华」将带来原汁原味的欧洲街头艺术表演;“含新量”维度,「AIGC创新设计大赛」将集中展示敦煌艺术的数字化创新表达;“含艺量”维度,「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名家惠民演出将在复兴岛精彩上演。此外,「艺术季」还与「小红书」深度合作,推出“城市漫游地图”,整合16个分展区的特色打卡点,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消费网络。这种艺术+科技+商业的生态闭环,让「艺术季」彻底超越了传统文化活动的范畴,升级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全新动能。





结语:十年生长,城市更新的生命叙事


站在复兴岛的塔吊下回望,十年「艺术季」如同城市发展的年轮,清晰记录着上海从"功能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轨迹。从2015年的空间启蒙到2025年的科技跃迁,「艺术季」始终以策展为媒,将专业智慧、公众参与、技术创新编织成城市更新的生命网络。这种"全城策展型"更新模式,不仅破解了超大城市治理的难题,更创造出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当量子城市的光影照亮复兴岛的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未来,更是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这十年的实践证明,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生长的载体,让每一个市民都成为城市故事的书写者。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