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5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后李昊然,被发现在租住的公寓内离世。这位28岁的清华学霸刚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手握IEEE顶级论文奖,科研生涯本是一片坦途。然而校方仅用一封“遗憾告知离世”的简短邮件草草通知,美国警方也始终以“死因未明”
普林斯顿四年八死!中国天才博士后离奇殒命,美国警方三缄其口!冰山之下是学术高压还是系统性猎杀?
导语
2025年9月25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后李昊然,被发现在租住的公寓内离世。这位28岁的清华学霸刚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手握IEEE顶级论文奖,科研生涯本是一片坦途。然而校方仅用一封“遗憾告知离世”的简短邮件草草通知,美国警方也始终以“死因未明”含糊回应,让这起死亡事件蒙上厚重迷雾。这已是普林斯顿四年内第八起学生或研究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其中四起确认自杀,两起涉及中国籍尖端科研人才。当网络“暗杀论”沸沸扬扬,深入调查后却发现,真相或许无关直接谋杀,但隐藏其后的系统性绞杀,比刻意暗杀更令人窒息。
一、死亡时间线:精英摇篮里的“死亡诅咒”
李昊然的悲剧绝非孤例,普林斯顿大学过去四年已陷入一场诡异的死亡循环,一份冰冷的名单记录着象牙塔尖的陨落:
- 2022年1月,计算机系大一新生在宿舍用数据线自缢,遗物中留有“论文压力太大”的字条;
- 2022年10月,物理系研究生在学校湖边溺亡,警方初步判定为意外,却未公开现场勘察细节;
- 2023年3月,历史系本科生卧轨身亡,生前曾向朋友抱怨“导师否定所有研究方向”;
- 2023年8月,化学系博士后在实验室晕倒后不治,校方称“实验操作失误”,却未公布具体失误环节;
- 2024年2月,中国籍分子生物学博士后Jesse Zhang(化名)死于实验室大楼楼梯间,头部有钝器伤痕,最终以“意外摔倒”结案;
- 2024年11月,数学系博士生在公寓烧炭自杀,电脑里存着7版被导师打回的论文初稿;
- 2025年6月,环境工程系研究生失踪两周后,遗体在学校附近森林被发现,死因至今未公布;
- 2025年9月,李昊然成为最新受害者,其电脑中还保存着未完成的科研项目计划书。
更值得警惕的是,李昊然与Jesse Zhang的研究领域高度敏感:李昊然专注的“机器学习驱动磁损耗建模”,可直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功率系统与国防装备能源供给;Jesse Zhang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涉及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均属中美科技竞争核心领域。这种华人精英在敏感学科的集中陨落,让“偶然”二字显得格外苍白。
二、阴谋论漩涡:为何“暗杀论”会席卷舆论?
事件发酵后,“美国针对中国高端人才精准清除”的猜测在社交媒体爆发,并非毫无依据。这种论调的形成,源于三重现实矛盾的叠加:
1. 学科敏感性与科技竞争的白热化
李昊然所在团队荣获的IEEE电力电子学报一等奖,其研究成果可显著提升高密度功率转换器的能效,直接关联新能源产业与国防装备升级。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死前正参与一项由美国能源部资助的“下一代功率器件研发项目”,接触核心技术参数。而Jesse Zhang的研究,曾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列为“需重点监控的生物安全项目”,两人的工作都触及美国科技霸权的“敏感神经”。
2. “中国行动计划”的遗毒未散
尽管美国政府在2022年宣布终止“中国行动计划”,但该计划多年来营造的“华裔学者皆可疑”的氛围,至今仍在蔓延。2023年,斯坦福大学一名华裔教授因“实验室设备采购清单未详细标注用途”被起诉,最终虽因证据不足撤诉,却丢了终身教职;2024年,麻省理工学院华裔研究员因“与国内高校有邮件学术交流”,被FBI约谈调查,导致项目被迫中断。这种“莫须有”的猜疑,让许多在美华裔学者长期活在恐惧中,也为“暗杀论”提供了土壤。
3. 官方信息不透明的“推波助澜”
警方与校方的沉默,是加剧猜测的关键。Jesse Zhang案中,现场监控“恰好故障”,目击者证词未公开,仅用“意外摔倒”潦草结案;李昊然案更显敷衍,警方既未公布尸检初步报告,也未说明现场是否有异常,校方则要求师生“不接受媒体采访”,这种刻意的信息封锁,让“掩盖真相”的质疑声愈演愈烈。
三、深度调查:比暗杀更致命的“系统性绞杀”
然而,将所有悲剧归咎于“政治暗杀”,或许会掩盖更普遍、更致命的真相。通过对5名普林斯顿在读学者、3名已离职研究员及2位心理健康专家的访谈,我们揭开了一个由多重压力编织的“死亡陷阱”:
1. 学术“高压锅”:12小时工作制下的生存法则
“在普林斯顿,博士后不是‘学者’,是‘科研工具人’。”这是受访学者的共同感受。李昊然的导师陈敏杰教授以“严苛”闻名,其团队成员平均每日工作12-14小时,周末无休成常态。一名曾在该团队工作的研究员透露:“陈教授要求每周提交进展报告,哪怕实验数据不理想,也要‘做出成果’,很多人被迫熬夜篡改数据。”
更残酷的是“非升即走”的生存规则:博士后岗位通常只有1-2年合约,期间必须发表2篇以上顶刊论文,才能争取 tenure-track(终身教职轨道)机会。而普林斯顿理工科博士后中,国际学者(尤其是中国籍)承担了约70%的核心实验任务,却在论文署名、项目主导权上常被“边缘化”——李昊然死前完成的一篇顶刊论文,第一作者被导师分配给了一名美国本土博士生,他仅作为“贡献者”署名,这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 身份困境:华裔天才的“双重枷锁”
“清华毕业”的光环,在普林斯顿成了李昊然的枷锁。一名与他合作过的学者回忆:“他常说‘不能让别人觉得清华出来的不行’,每次组会都提前熬夜准备,哪怕生病也不敢请假。”这种自我施压,源于对“华裔精英”身份的过度绑定,也源于对“失败”的恐惧——H-1B工作签证与博士后职位直接挂钩,一旦被解聘,60天内找不到新工作就必须离境,这种“身份绑定”让学者即便遭遇不公,也不敢反抗或辞职。
更隐形的是“玻璃天花板”:受访的3名华裔研究员均表示,在项目申请、资源分配上,华裔学者常被“优先排除”。“同样的研究方案,美国学生提交能获得资助,我们提交就会被以‘风险过高’驳回。”一名学者无奈表示,这种隐性歧视加剧了心理落差,却因“签证依赖”只能默默忍受。
3. 心理健康支持:形同虚设的“安全网”
普林斯顿大学虽宣称“提供24小时心理健康服务”,但实际情况却不堪一击。学校咨询中心共有12名咨询师,需服务全校近8000名学生与研究员,预约等待时间平均长达3周,危机干预热线更是经常占线。一名曾求助的中国学生描述:“好不容易打通电话,咨询师却无法理解‘怕给家人丢脸’的耻感,只会说‘你需要放松’,这种文化隔阂让求助变得毫无意义。”
更严重的是,校方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回避态度。多名学者透露,若向导师提及心理压力,得到的回应往往是“你不够坚强”“别人都能坚持”,甚至会被暗示“可能不适合学术圈”,导致许多人不敢主动寻求帮助,只能任由负面情绪累积。
四、真相的缺口:三个亟待解答的核心问题
尽管系统性压力是悲剧的重要诱因,但官方的沉默仍是所有猜疑的温床。截至目前,三个关键问题仍无答案:
1. 调查透明度为何缺失?
李昊然案已过去两周,警方为何仍不公布尸检初步结果?现场是否发现异常物品?其电脑中的科研数据是否完整?这些基础信息的隐瞒,让“数据被窃取”“死因被掩盖”的猜测无法平息。
2. 制度性反思为何缺席?
四年八起非正常死亡,涵盖多个学科,涉及不同国籍学生,为何未能触发普林斯顿大学对学术评价体系、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系统性改革?是“精英文化”让校方不屑于改变,还是背后有更复杂的利益考量?
3. 跨国责任如何厘清?
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美国高校是否应对华裔学者采取“差异化保护”?当学术压力、身份困境与政治猜疑叠加,美方能否建立更透明的沟通机制,避免悲剧被政治化解读,保障在美中国学者的基本权益?
结语:真正的“猎杀”,是一场无迹可寻的系统合谋
李昊然和Jesse Zhang的离世,或许并非源于某一次刻意的暗杀,而是一场由极致的学术竞争、隐形的制度歧视、孤立的跨文化处境、形同虚设的心理支持共同构成的“完美风暴”。这种慢性的、系统性的消耗,如同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天才的生命,却因“无直接凶手”而难以追责,比刻意暗杀更具破坏力。
截至2025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总数已超30万,其中博士后约2.4万人,他们大多就读于理工科,投身前沿科研领域。这些“追梦者”背井离乡,带着对学术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却可能面临看不见的“生存危机”。他们的安全与健康,需要的不仅是“注意心理调节”的口头提醒,更需要透明的调查机制、公平的学术环境、有效的心理支持,以及对“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基本尊重。
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我们呼吁美国警方与普林斯顿大学停止沉默,给逝者家属一个明确的交代,给所有在美中国学者一个安全的承诺。更希望每一位追梦者都能记住:论文、学位、荣誉固然重要,但唯有平安,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祖国最深的责任。
来源:中国酒吧连锁大王阿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