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猛烈的台风呼啸而过,广东汕尾到福建漳州、厦门的沿海地带,总会上演一场奇特的狂欢,潮水退去后的滩涂,被铺满了一层厚厚海鲜,有人就2小时就捡了100多斤!
[心]每当猛烈的台风呼啸而过,广东汕尾到福建漳州、厦门的沿海地带,总会上演一场奇特的狂欢,潮水退去后的滩涂,被铺满了一层厚厚海鲜,有人就2小时就捡了100多斤!
密密麻麻的生蚝、扇贝、红蚌、毛蚶,甚至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贵妃贝、青口和小章鱼,都被慷慨地抛撒在沙滩上,这对沿海居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从天而降的海鲜盛宴,开心归开心,但这里面也藏着不少危险。
送上门的海鲜能吃吗?怎么辨别有危险的海鲜?
随着台风“桦加沙”逐渐远离沿海地带,沙滩上就被台风卷出来非常多的海鲜,消息不胫而走,市民们如同收到集结号令,提着水桶,拎着布袋,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海滩上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一股势不可挡的“赶海热潮”就开始了。
有人仅仅花了两个小时,就收获了上百斤的“战利品”,更有人夸张地喊着,只要你愿意弯腰,捡个几百上千斤都不是问题,但是这免费的“丰收”景象背后,真的只是大自然的馈赠吗?
不!这里面有认知、环境与生化三重致命陷阱,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这就是台风过后的“老规矩”是惯例,这种习以为常的心态恰恰是第一个陷阱的入口,它让人们对潜在的风险变得麻木。
尽管官方已经发布过安全提醒,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巡查,用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着“不捡拾、不食用”的提醒,现场的工作人员更是扯着嗓子劝离人群,各大媒体也在持续播报相关风险,但海滩上的人潮似乎并未减少。
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倒霉事不会轮到自己头上,这已经不单是为了口腹之欲,更演变成一种社交和体验活动,有人甚至特意带着孩子前来,想让他们感受一下“亲近自然”的乐趣,却完全忽视了危险就在脚下。
不听话的人就会吃亏,当晚就有人因为食用了捡来的海鲜,第二天便因剧烈腹泻被送进了医院,而在热闹的沙滩上,也有孩子的脚丫被尖锐的碎贝壳划得鲜血淋漓。
看似热闹的海滩,在台风的侵蚀下早已变成一个危机四伏的危险地带,这便是第二个陷阱,沙滩上的隐藏危险地带,台风的余威尚在,风浪依旧很大,变幻莫测的潮水随时可能把人卷入深海,更别提附近的山区,在暴雨冲刷后还潜藏着山石塌方的风险。
即使只看脚下,那也不是一片安全的“拾宝地”,沙滩上混杂着无数被风浪带来的尖锐物,玻璃碎片、生锈的铁钉、锋利的贝壳,每一步都可能踩雷,海水中还可能藏着被冲断的渔网,一旦被缠住手脚后果不堪设想。
更可怕的是那些被冲上岸的有毒生物,色彩斑斓的水母、看似无害的海胆、甚至剧毒的海蛇,都可能混在海鲜堆里,一旦被海胆刺伤,伤口可能严重发炎,甚至有报道称有人因此面临截肢的风险。
虽然满满一沙滩的免费海鲜看着十分诱人,但是看似是能够免费吃海鲜大餐的好事,实际上也充满了人们未知的危险,被台风刮倒的电线杆,如果其裸露的电线浸泡在水中,整个区域就成了一个看不见的“电网”,可能会构成致命的触电陷阱。
最隐蔽也最致命的是第三重陷阱,这些海鲜体内的生化毒素,它们看似新鲜肥美,实则可能是一个个沾染了病菌与污染物的毒素,海洋专家指出,台风的巨大能量不仅将这些贝类从它们生长的近海养殖区或潮间带暴力剥离,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将陆地上的污水、生活垃圾甚至排泄物一股脑儿卷进海洋。
这种剧烈的混合导致海水中的致病菌浓度在短时间内飙升,其中最危险的就是创伤弧菌,这种细菌能通过皮肤上微小的伤口侵入人体,最快12小时就能引发败血症,致死率极高,此外,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也都隐藏在这场浑浊的盛宴中。
更深层的危险来自海底,台风的搅动翻起了沉积多年的淤泥,释放出其中积累的重金属和工业污染物,这些肉眼看不见的毒素,会被贝类等滤食性生物吸收,并在体内层层富集,一些居民天真地认为,把海鲜带回家用清水“养几天”再吃就安全了。
这种做法对于清除重金属和化学污染物毫无作用,也难以保证能彻底杀灭所有病菌,更何况,许多鱼蟹死亡后会迅速腐败变质,徒增食物中毒的风险,台风后的“海鲜盛宴”,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由认知偏差、物理危险和生化污染构成的三层陷阱。
它用“自然的馈赠”作为诱饵,吸引着人们走进一个充满未知风险的场域,面对大自然这种非常规的“恩赐”,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的狂欢与侥幸,而是对自然力量最基本的敬畏,和对官方安全提醒无条件的遵从。
一时的口腹之欲与宝贵的生命健康相比,孰轻孰重,答案不言而喻,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台风过后远离海滩,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又看到家人再去台风过后的沙滩玩或者捡海鲜带回家吃,请一定要及时制止。
信息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