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边、团播,危害有多大 ?别再深陷“套路”出不来了!【深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23:59 1

摘要:这可不是夸张,而是明码标价,其实这也是很多人都想进入直播行业的最终目的。

现如今爆火的直播行业有多火爆,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只见镜头一开,音乐一响,仅仅三十秒的时间就到账两千块。

这可不是夸张,而是明码标价,其实这也是很多人都想进入直播行业的最终目的。

别看动作也不难,就是简单的抬腿、扭腰、扭胯,泼水、拍打、回头笑。

看着既像跳舞,但也更也像表演,在举手投足间,其实都是暗示,而且看的人都懂那股暗示的味儿。

这个行业如今的现象更让人觉得意外的是,一些本该在医院、律所忙到脚打后脑勺的人,也统统都挤进了这条赛道。

在制服和名片以及镜头和灯光的共同作用下,这些人的职业标签反而瞬间变成流量招牌。

对此刷视频的人更是一眼就能看出套路,相信看过类似这种直播的人都知道镜头里是一张张年轻脸,衣料少,姿态夸张,镜头也怼得很近。

而且现在的直播花样越来越多了。

甚至还设置了类似于水面上蹦两下,冲浪板上晃两下,谁要是不小心掉进水里,弹幕立刻躁动,礼物就哗哗往上飞。

甚至这个行业开始从个人直播转向了“团播”,这个直播模式花样只多不少。

那为什么会有人频繁刷礼物呢?

其实这也是他们的套路之一,因为只有礼物越大,互动才会越多,甚至更夸张的是遥控小车还一路往裙边钻。

如果一旦出现了所谓的“大哥”,紧接着就是团队拉群运作,主播加“大哥”私号,早安晚安按时发,隔三岔五丢点暧昧话。

而且你敢相信吗?关于这些其实教程写得明明白白,从用词到节奏都有模板,连怎么“维系关系”的话术都是打包卖的。

其实就这样轮番互动几次,接下来的就是边界糊了,因为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人踩线,有人试探,甚至偶尔就从线上滑到线下。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冲进来?其实也就仨字来钱快。

而且你如果是正经工种甚至要快得多。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一些做财经、军评、时政的号,也开始“换风格”。

大概呈现镜头怼脸,声音忽软忽颤,但嘴里却在聊着宏大话题,甚至于桌前摆着夸张的姿势,聊着聊着突然就会开始跳舞。

仔细看他们,你会觉得剧情像排好的戏,节奏也像提前预设好的那样。

于是观众就一边吐槽,但是一边手指也停不下来,所以自然而然数据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些行业新人更是直接。

明明刚入行几年,本来工资和同龄人应该差不多的,但是看着同龄主播几个月就换房换车,心里的那根弦“嘣”地一下。

直播行业不是一个轻松活,于是有人说先干一阵,攒点钱再回主业。而也有人说不欠谁,自己的人生自己选。

甚至寒暑假的时候行业更是饱和,因为此时的大学生放假了。

只要寒暑假一到,大学生就也开始竞相进入团播兼职

团队越做越成熟,流程也越跑越顺,还会经过公司的包装,而且加上平台算法。

但是如果这台机器一直继续踩油门,那么最先扛不住的,绝对是一批小姑娘。

因为角色被固化,久而久之人就会被压成曲线和流水线上的数字条,等到时间一长,整代人的判断标准都会跟着变。

其实如果我们要是看看曾经别国发生的事,就能明白,其实这个坑一点都不新鲜。

在1945年战后的时候,日本一时间满目疮痍,战争是的很多家庭没了劳力。

在那几年,一些女性开始贴近权力、靠近军营求生。

于是舆论开始拼命强化“只有女性之美”的叙事,这也导致后面几十年影视、动漫把温柔、依赖、取悦无限放大。

因此不少男性角色开始往宅里退,家庭和社会分工在不知觉间瞬息万变。

不止如此,在当时的坊间还流行“去雄化”的说法。

其实这时候就会遇到新问题,那就是等产业链齐活了了之后,产量、渠道、分工如果样样都不差什么的话,那么女性的社会位置反倒更难了。

所以说当时的女性并不是没有工作机会,而是门槛和偏见的存在,直接把人往家里推,日常收入仅靠丈夫维持。

在1950—1953年的时候,当时的朝鲜战争开始呈现停火的趋势,战火停了,半岛南边也元气大伤。

这导致一些外资变得更加谨慎,工业化极其困难。

于是1957年前后,韩国人则在美军基地周边密集建“基地村”,而这些“基地村”就是为了年轻女性集中居住。

不要以为这是年轻女性的福利,这只是一种对于女性的践踏。

因为这些地方是对外挂着“服务业”的牌子的,而且对内还另有一套逻辑。

虽然到了60年代,法律禁止卖淫,但是可笑的是一边又把基地周边划成“特别管理区”,竟然可以不受普通法规的约束。

甚至地方还掏钱搞“再教育”,比如会教英语、教礼仪、做体检,但是其实这也是手段罢了。

为的就是使得这些女性的“服务水平”更高。

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大赚了一笔,但是别看钱进来了,同时进来的还有影响。

于是性别关系开始往下倾,权力和金钱把人当筹码。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后来爆出的“N号房”“换脸门”等事件,其实也不过是旧秩序披上了新技术的外衣。

这也就是说现如今的娱乐业虽然看着光鲜,但是一旦遇到权力,照样像道具。

这时候再反观今天你会发现,其实套路一个没少,只不过是外壳更花了。

先靠短视频把注意力切成碎片,紧接着就是使用直播把情绪熬成汤。

就这样一段舞配一串话术,一次连麦配一套剧本。

虽然有人说这只是审美变化,但是同时也有人说这是“自由”。

说是自由的这批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如果说自由要是只剩消费身体的权利,那么被消费的人是否就会丢掉别的权利。

虽然流量给个人的,是即时奖金,但是给社会的,可能是慢性的改变。

而且算法会鼓励更刺激的内容,团队为了转化不断“加码”,因此观众其实已经砸不知不觉间被训练成只对更大的刺激有反应。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的现象。

那就是职场里的女性被拿来跟屏幕里的模板对照,便总会觉得现实中的女性不够亲和、不够爱笑、不够开放。

于是就这样现实中本来很复杂的人,被扣成几张固定标签。

这种现状也让人怀疑这背后到底有没有推手?

其实如果关注过他国的信息战,你会发现其实信息战从来不只靠硬冲突,价值观的细致引导更耐心、更有效。

其实例子也不少,就比如从报刊、唱片,到卫星电视,再到社交平台,路径差不多。

无非都是先用娱乐和欲望占领注意力,再悄悄换标准。

也就是说只要把愿望包装成“自我实现”,那么质疑声就很容易被贴“老古板”的标签。

久而久之等大家都习惯过后,门槛自然就降到地上。

还可不是让急着给个体扣帽子。

其实也明白这还不过是镜头前的人在谋生,镜头后的人在赚钱。

所以说这种现象更应该盯的是边界。

就比如,平台要不要给未成年人划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警戒线?

又或者说机构要不要给员工立清清楚楚的职场规范?学校要不要把媒体素养课讲到“如何识别操控”?

在家庭上,要不要把“尊重别人身体”和“尊重自己选择”一起讲明白?

我们必须明白法律能干的,其实是立底线,但是舆论能干的,是给底线加护栏。

所以说,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其实它最应该尝试的应该是则怎么把“赚快钱”的洞一个个堵上,可别让教程和话术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

而且最应该注意的是,别轻易掉进直播行业的“陷阱”

也许你看到的屏幕里面的人,是光鲜和轻松,但是你信不信,其实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更多的是熬夜、病痛、焦虑和随时被替代。

而且这整个过程根本不会给你留喘息的空间,因为如果你今天不在的话,那有很大的概率明天就会有人顶上,变化极快。

互联网或者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其实一旦热度没了,人们就翻脸比翻书还快。

其实你的生活也在被算法占据。

所以说心里要时刻都有杆秤。

赚钱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也都喜欢好看的东西。但是这种好看换来的不应该是轻慢。

如果说想要跳舞那就得让舞蹈回到舞蹈,如果想要表达内容就让内容回到内容。

别再深陷“套路”里出不来了,女性也不应该被“娱乐化”。

来源:厉羽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