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的综合办公室里,14本磨损的民情日记本整齐地码放在何英的办公桌上。
在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的综合办公室里,14本磨损的民情日记本整齐地码放在何英的办公桌上。
这些厚度不一的笔记本,封皮有的已卷边泛黄,有的贴满便签标记,它们不仅是社区工作的记录本,更是何英与群众打交道的“情感账本”。
写满搬迁群众信息的笔记本。
工作七年来,何英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着17963名搬迁群众的点滴需求——
哪家老人需要定期送药、哪个孩子面临辍学风险、哪户家庭存在就业困难,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都化作密密麻麻的笔迹,成为她开展工作的“指南针”。
何英是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党委书记,2018年夏天,她从思南县河坝镇勤俭村搬迁到占地663亩,拥有62栋居民楼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万山区旺家社区。
当人们从大山深处搬迁至此,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高楼林立的新居,心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不免有些不适应和迷茫。
短短时间里,她不仅自己完成了从一名农村妇女变成了一名新市民,更用一颗热忱的心,从一名建档立卡户变成了一名社区“管家”。
万山旺家安置点。
“脚下不沾满泥土,心中怎装得下民情?”何英时刻提醒自己,要始终把群众的点滴诉求条条记清、件件落实。
为迅速摸清社区基本情况,上任第一天,何英就怀揣着笔记本,开始逐户走访。
在高温炙烤下,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但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了37户家庭的困难:留守未成年人无人看管、老人不会使用电梯、某对夫妻因琐事吵架……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长得先摸清家底。”何英带着社区干部们用三个月时间跑遍了62栋楼,她们用最“笨”却最有效的办法,手绘出详细的社区“民情地图”:红色标注留守老人,黄色标注残疾人家庭,绿色标注待就业劳动力。
这套“土办法”后来升级为“党支部+网格员+楼长+十联户长”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个网格配备一本“活台账”,大到家庭主要困难,小到老人的饮食喜好、孩子的心理特点,都被详细记录。
工作中的何英。
新市民吴传亮夫妇俩都是残疾人,无法和普通人一样正常工作,家中的老人、3个小孩的重担压在了夫妻二人的肩上。
入户了解到吴传亮家的情况后,何英立刻带领吴传亮夫妇乘坐公交车,跑到搬迁点周围开发区、高新区寻找工作,由于身体原因,均未与6家企业达成应聘协议,这让两人多次萌生返回老家的念头。
经过何英的不懈努力,吴传亮成为一家复烤厂的清洁工人。
每每谈及此事,这个撑起一个家的汉子总是热泪盈眶。“为了这个工作,为了我们的生活,何书记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从来没想过会有人能够这么帮我们一家人,真的很感谢她。”
作为体量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解决空巢老人照料难、留守未成年人看管难、妇女作用发挥难问题,一直写在何英的笔记本里。
翻开何英的日记本,字里行间跃动着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服务品牌。
让党员当“代理儿女”,每周陪老人吃饭、帮着收拾家务;
招募教师志愿者做“代理老师”,在“四点半课堂”辅导作业;
社区干部化身“代理家长”,定期走访留守家庭。
微工厂里就业的群众。
在民情日记的就业帮扶篇章里,何英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勾勒出社区产业的成长轨迹:
建成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把简单易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到微工厂里,动员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鼓励妇女利用空闲时间承接家政服务和手工编织订单,实现灵活就业。
民情日记的服务板块,建议增开公交线路,成功推动旺家社区至主城区专线通车;建议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创新打造“零工驿站”;打造“旺家老年食堂”,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低价、营养的餐食,这些条目都一一实现。
每当翻开这些日记,何英总能精准复述社区的目前发展以及每户家庭的情况:3栋2单元的王奶奶糖尿病药快吃完了、新能源充电桩提上议事日程——
最让居民们感动的是,何英总在日记本末页留出“回访记录”栏,记着“王奶奶的药已送到”“充电桩目前情况”等后续进展,这种“事事有回音”的闭环管理,让搬迁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
何英动员群众就业。
14本笔记本被翻得卷边的纸页,无声诉说着一位基层干部将“群众利益无小事”刻进骨子里的执着。
今年四月,何英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旺家好,群众笑,就是对我最好的奖章。”春去秋来,何英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办公桌上,那一本换了又换的“民情日记”依旧记着排查电路隐患、高空抛物这样的“小事”……
“每天这样忙碌,累吗?”当有人这样问何英时,她总是微笑着回答:“看到大家幸福,一切都值得!”她的话语,铿锵坚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编辑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