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的饮食生活:吃喝讲究,生熟冷热搭配,平生最爱吃山西煎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23:51 1

摘要:原本每天中午必备的六菜两汤,这会儿只剩一碗白粥和几片山西煎饼。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7年夏天的南京,天气闷热。

孔祥熙的府邸却格外安静。

门口没有往日进出的政客和随从,连厨房也冷清了不少。

原本每天中午必备的六菜两汤,这会儿只剩一碗白粥和几片山西煎饼。

那张他最喜欢的太师椅上,躺着他自己,手里拿着医生开出的饮食建议表。

芹菜汁、低盐、低脂、高纤维。

他抬头望着窗外,半晌没说话。

这不是普通的退休生活。

这是一次彻底的谢幕。

那年,他74岁,刚刚从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带着家人准备赴美定居。

风头过去了,争议也爆出来了,一桩桩一件件,媒体、政敌,还有曾经的盟友,谁都没放过他。

可要说起他的故事,不能从这时候讲起。

得往回翻。

要从一块山西煎饼说起。

那是他最爱吃的东西。

说来奇怪,权势滔天时他吃,身败名裂后他还吃。

不是因为贵,而是因为那是家里的味道。

1873年,他出生在山西太谷。

家道殷实,祖上做生意的,父亲孔繁慈是个读书人,开了私塾,自己教儿子。

那时候的太谷,街上还是青砖铺路,城墙不高,晚上还能听见城门关上的声音。

家里有书、有田、有钱,也有门风。

他们是孔子后裔,族规很严。

10岁那年,他说想去读太谷福音小学。

那是教会办的,教英文、数学,还有自然科学。

族人炸了锅,说:“孔家的孩子,怎么能去跟洋人混在一起?”父亲犹豫了几天,最终还是站在他这边。

他去了。

这事儿当时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

可他自己从没后悔过。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书之外,还有另一种世界。

后来他考上潞河书院,在通州。

再往后,直接去了美国。1901年,和一位叫麦美德的传教士一起登船,去了欧柏林学院,再考进耶鲁大学,学的是矿物学。

那时候的中国,连铁路都没修几条,而他已经在美国做实验、写论文了。

1907年,他回国。

本来想做点实事,拒了清政府的官职,回太谷办学。

可惜,时局不等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被推出来当了太谷义军司令。

再后来,去日本,和孙中山接上了线,成了革命阵营的一员。

也是在日本,他认识了宋霭龄。

两个人的英语都不错,经常一起处理文书、翻译信件,来来往往,情感也就有了。1915年,他们结婚,回到太谷。

那时候的孔祥熙,既有知识,又有人脉,还开始有钱。

他搞教育,也搞实业,在家乡办了银行、设了工厂,还自己印了“孔记”票据。

没几年,就成了山西出了名的大商人。

但真正让他进入政坛核心圈的,是1927年。

蒋介石当时刚刚在南京设立国民政府,宋家三姐妹之一的宋美龄,成了蒋的夫人。

而促成这段婚事的人,就是孔祥熙和自己的夫人宋霭龄。

这层亲戚关系,再加上他自己在财政、实业方面的本事,让他迅速上位。

工商部部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副院长……职位一个接一个。

他掌握的钱,可能比任何一个当时的中国官员都多。

那会儿的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太谷少年了。

他住在上海,府上有三位专职厨师,各做一方菜系。

每天中午、晚上,都是六菜两汤。

西餐、沪菜、山西菜轮着来。

但不管谁做菜,山西煎饼是不能少的。

他说:“还是这味儿,吃着就安心。

不过,这些年他做的事,也不是没人看在眼里。

抗战期间,国库空虚,通货膨胀,民怨四起。

财政部的问题越来越大,有人指他贪污,有人说他包庇亲信。

可他一直没回应。

直到1947年,局势变了。

他被迫辞职,带着家人离开南京,去了美国。

到了纽约,他不再管事了。

也不再吃六菜两汤。

医生说他高血压、肥胖、心律不齐,要控制饮食。

他就每天喝芹菜汁,偶尔吃点青菜豆腐。

可厨房最常做的,还是那一张张薄薄的山西煎饼。

说到底,他走了那么远,吃过那么多,最后还是落回到那张煎饼上。

这东西不贵,也不算复杂,但对他来说,是故乡、是身份、是记忆。

1967年8月16日,他在纽约去世。87岁。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在上海老弄堂里提起“孔府山西煎饼”。

参考资料: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国民党左派运动研究(1924—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李敖,《蒋介石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

宋霭龄口述,王菁整理,《宋家往事:宋氏三姐妹的时代身影》,中华书局,2007年

胡绳主编,《中国现代史稿》,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孔祥熙日记摘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来源:招财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