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美国《军事观察》杂志披露的图像与分析报告引发全球军事界震动——中国第六代战机歼-50已完成密集试飞,其无垂尾设计、二元矢量推进系统及可变形翼尖技术,标志着航空作战范式的历史性转折。
2025年9月,美国《军事观察》杂志披露的图像与分析报告引发全球军事界震动——中国第六代战机歼-50已完成密集试飞,其无垂尾设计、二元矢量推进系统及可变形翼尖技术,标志着航空作战范式的历史性转折。
这款专为“太平洋穿透打击”优化的战机,不仅作战半径达2200公里,更凭借0.001平方米级的雷达隐身性能,形成对F-35的代差优势。美媒坦言,歼-50的进展使美国NGAD项目落后至少四年,西太平洋的空中力量平衡正在重构。
技术搞出来这么一步, 歼-50那个气动轮廓, 垂尾直接没了, 换成兰姆达翼型, 翼尖还能转, 巡航就往下折, 雷达反射面小, 真要打起来翼尖一打开, 操作立马灵活, 这种设计, 隐身机动两手都抓住了, 机身那层皮, 叫智能蒙皮, 上面全是传感器, 能跟着环境自己调电磁特性, 跟个变色龙似的, 无尾布局不好控制的问题, 现在也解决了, 雷达看过去的大小, 只有F-22的千分之一, 防空系统想找它, 挺费劲。
动力这块, WS-19B, 两台发动机推力直接给到36吨, 巡航速度2.5马赫, 飞到3马赫也没问题, 喷管是二元矢量的, 边上带锯齿, 用的还是低温材料, 红外信号压到普通战机的八分之一, F-35才一马赫六, 喷管还是圆的, 空战一拉开距离, 歼-50的优势就出来了, 推力矢量控制, 那些超机动动作, “落叶飘”什么的, 以前看美国人玩, 现在我们自己玩得更溜, 实战里更管用。
体系作战, 这是六代机的核心, 歼-50自己能带8架攻击-11无人机, 一起上, 搞蜂群战术, 飞机里的AI能同时盯着200个目标, 0.1秒就做出判断, 飞行员反应过来要慢300倍, 还有歼-36重型机, 高低搭配着来, 歼-50负责抢制空权, 歼-36的弹舱大, 能装高超声速导弹, 去打纵深目标, 它们之间数据链是通的, 覆盖500公里, 一个作战集群就形成了, 以前那种单打独斗的空战模式, 彻底变了。
研发速度这一看, 中美差距就出来了, 歼-50从首飞到拆掉空速管, 就用了9个月, 当年歼-20可是花了3年, 生产和研发同步走, 3D打印技术让零件数量少了一大半, 原型机好几条线一起推进, 美国那个F-47项目, 技术和供应链一直拖着, 首飞可能要等到2030年, 海军的F/A-XX合同四年了还没定下来, 装备更新换代不光是时间, 传感器, 气动模型, 这些核心技术, 必须自己手里有才行。
太平洋这边, 歼-50航程2200公里, 第二岛链都能去, 配合福建舰的电磁弹射, 能在1800公里外打航母, 穿透防空网, 搞超低空突防, 离地10米飞, 雷达根本看不见, 美国的关岛, 冲绳基地, 都在打击范围里, 这影响就不只是军事了, 菲律宾, 马来西亚这些国家, 估计得重新考虑安全策略, 是买中国装备还是保持中立, 美国在印太的防御链, 技术上已经跟不上了。
歼-50一飞起来, 太平洋上空的格局就不一样了, 空战的历史要重写, 战机不再是简单的钢铁疙瘩, 背后是国家意志和科技创新在推, 未来的战争, 不是比谁的钢铁多, 而是比算法, 比隐身, 比体系协同, 歼-50就是那个写新规则的, 全世界都看着, 六代机的时代, 东方这边先动笔了。
来源:大国纪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