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年,我军首次大授衔,将星璀璨。但在众多战功赫赫的将军中,有一位上将,显得格外“神秘”。
1955年,我军首次大授衔,将星璀璨。但在众多战功赫赫的将军中,有一位上将,显得格外“神秘”。
说他神秘,是因为他一辈子没带兵打过一仗,没亲手放过一枪。可毛主席却说,有李克农在,我们在延安窑洞里,就能对千里之外的南京了如指掌。
他,就是我党“特工之王”——李克农。
1957年,北京的冬天,冷得刺骨。
一天中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克农吃完饭,正往办公室走。
他边走边咳嗽,这是他几十年的老毛病了,没人当回事。
可就在走廊拐角,他身子一晃,毫无征兆地,像一截木头桩子似的直挺挺向后倒去!
“砰”的一声闷响,后脑勺结结实实磕在了水泥台阶的棱角上。
警卫员魂都吓飞了,冲上去一看,一股血顺着李克农花白的头发渗了出来,人已经昏死过去。
消息传到中南海,周总理当即下令:召集全国最好的脑外科专家,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李克农!
为什么这么紧张?
因为倒下的不只是一个开国上将,更是我党一个行走的“最高机密库”。
从大革命时期到建国后,多少秘密交通线、多少潜伏人员的名单、多少不为人知的惊险斗争,全都装在他一个人的脑子里。
他要是醒不过来,或者脑子坏了,那损失,简直无法估量。
手术很成功,命保住了。但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李克农醒来后,失忆了。
他看着围在床边的妻子和儿女,眼神陌生又迷茫,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一个掌握着无数秘密的特工之王,把什么都忘了。这听起来,简直像个天大的玩笑。
有时候,他会在病床上没来由地烦躁,嘴里反复念叨着几个词:“电报……快……暴露了……”
医生说,这是他潜意识里最深刻的记忆碎片。
那碎片里,究竟藏着怎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时间闪回到1931年4月的上海,我党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
当时,李克农和钱壮飞、胡底三人,像三把尖刀,插在国民党特务心脏——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龙潭三杰”。
而他们的顶头上司,正是特务头子徐恩曾。
4月24日深夜,徐恩曾溜出去跟他的小情人约会,把一份标注着“绝密”的电报随手扔在了办公桌上。值班的,正是他的机要秘书——钱壮飞。
钱壮飞用徐恩曾的私人密码本偷偷译出电报,一看内容,瞬间如坠冰窟。
电报是武汉发来的,上面只有短短几个字: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
顾顺章是谁?中央特科的负责人,我党“红队”的头儿,他知道的机密,比谁都多!
他一旦开口,上海的整个地下党组织,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中央领导,将会在几个小时内被一网打尽!
千钧一发!
钱壮飞不敢耽搁,立刻派女婿连夜坐火车去上海通知李克农。自己则从容不迫地处理完所有文件,第二天早上才像没事人一样离开南京。
4月25日晚,李克农在上海一家小旅馆里,见到了心急如焚的报信人。他听完消息,只感觉全身的血都凉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和死神赛跑的时间,只剩下几个小时。
他立刻找到当时特科的负责人陈赓,两人碰头后,火速向周恩来汇报。
那一个晚上,整个上海的地下组织都动了起来。烧文件、毁名单、紧急转移……周恩来、陈云、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在敌人动手前的最后一刻,安全撤离。
两天后,当顾顺章带着国民党特务冲进中央机关所在地时,只看到几个烧剩的火盆,屋里早已人去楼空。
这一场豪赌,李克农他们赢了。靠的,就是那份情报,和那与死神赛跑的短短几个小时。
……
病床上,李克农的嘴唇又在微微颤动,他含糊地念出了一个名字:“壮飞……钱壮飞……”
守在一旁的儿子李伦俯下身,轻声问:“爸,您想起钱壮飞伯伯了?”
李克农浑浊的眼睛看着天花板,喃喃自语:“钱壮飞……是谁?”
儿子再也忍不住,转过身,泪水夺眶而出。那个曾经在龙潭虎穴里搅动风云的父亲,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
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疗,李克农的身体渐渐好转,记忆也奇迹般地开始恢复。
他想起了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自己从毛主席手里接过上将命令状的场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没领过兵、没上过火线的人,凭什么能当上将?
可李克农自己心里清楚,这枚金灿灿的将星,不是他一个人的。它的重量,属于那些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无名战友,属于那些一辈子隐姓埋名、至死都不能暴露身份的潜伏者。
他想起了这些,也想起了那次蹊跷的摔倒。对于一个在刀尖上行走了大半辈子的“老狐狸”来说,“意外”这个词,似乎总是带着一丝奢侈。那背后,到底有没有我们不知道的故事?没人说得清了。
但这些,都不是他最在意的。
彻底清醒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既不是询问自己的病情,也不是关心儿女的工作,而是挣扎着对床边的家人说出了醒来后的第一句完整的话:
“拿……拿纸和笔来。”
儿子李伦不明所以,但还是照办了。
只见李克农靠在床头,用那只还在微微颤抖的手,颤颤巍巍地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名字。
这些名字,有的早已被人们淡忘,有的甚至背负着“叛徒”、“特嫌”的骂名。因为他们当年接受组织派遣,潜伏在敌人内部,很多人为了演得逼真,甚至公开“脱党”,与组织切断联系。
全国解放后,他们的身份无法证实,档案一片空白,受尽了委屈和审查。
而唯一能为他们证明清白的,只有李克农。
他的笔,写得很慢,很吃力。每写一个字,额头上都渗出细密的汗珠。
儿子心疼地上前说:“爸,您歇歇吧,身体要紧。”
李克农头也不抬,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不行,我再不写,就没人能证明他们是好同志了!我得对得起他们!”
那一刻,在场的子女都哭了。他们明白,父亲的心里,装着的从来不只是自己的小家。对于那个年代的革命者来说,这或许就是一种最高的浪漫和承诺。
他是在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光和热,去照亮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战友回家的路。
1962年2月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写完了最后一封证明材料的李克ノン,身体机能迅速衰竭。当晚,他平静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终年63岁。
他的葬礼,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
在肃穆的告别仪式上,很多人都记得,周总理久久地站在李克农的遗像前,一言不发,神情凝重。或许,他是在追忆那些共同经历过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岁月。
后来,张爱萍将军为他写下了一句最贴切的挽诗:
“一生冒险不图己,隐姓埋名传万世。”
这,就是李克农。一个真正的无名英雄。
来源:阿杰侃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