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总政副主任到家看望他,被他言语刺激,俩人不欢而散,咋回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23:34 1

摘要:开门的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精神还不错,穿着朴素,眼神却有些冷。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70年初的一天,北京西郊一处老旧的院子里,门铃响得很轻。

开门的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精神还不错,穿着朴素,眼神却有些冷。

他没想到来的人是黄志勇——此时的总政副主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拜访。

那天的风有点紧,北京的天总是灰的。

黄志勇站在门口,一身军装,神情平静。

他说:“老李,我来看看你。”语气客气,但话里有事。

李逸民点点头,让进了屋,也没怎么寒暄,倒了杯水。

屋里陈设简单,书架上放着不少旧资料,墙上挂着几幅书法,落款都是老战友的名号。

气氛有些拘谨。

两人坐下后,黄志勇开门见山:“组织想请你回来帮个忙。

现在总政重建,正缺人手。”

李逸民没说话,只是盯着茶杯。

过了会儿,他抬头问:“你还在装甲兵那边做政委吧?

去年调过来了。”黄志勇答得挺自然。

混得不错啊。”李逸民语气平淡,却带着点刺。

气氛一下子变了。

黄志勇脸色微变,放下茶杯,站起来,说:“有困难再找我。”说完转身就走。

门没关严,风灌进来,把李逸民桌上的纸吹得哗哗响。

他没去关门,只是坐着,神情平静,像是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幕。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实话,这事儿得从更早时候讲起。1964年,李逸民就主动提出离休。

那会儿他是总政文化部部长,按理说正是用人的时候,但他却一再找肖华,非得走。

甚至跑去医院做心电图,想拿个“身体不好”的证明。

不是因为真病了,而是他敏感地察觉到了气氛在变。

他后来在回忆中写过,那个时候江青准备担任军队文化系统的顾问。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他不想再卷进去。

于是,提前抽身,避开风头。

时间很快到了1967年。

那会儿总政被撤了,军队政治工作由军委办事组接手,军内政治斗争到了高点。

总政成了“阎王殿”。

原来的领导几乎全被打倒,肖华、刘志坚、徐立清、袁子钦,一个接一个出事。

可李逸民呢?早就离休,没有职务,没人找他麻烦。

这就是他早退一步的结果。

1969年,局势稍微缓和了,上面决定恢复总政,由李德生任主任,黄志勇、田维新做副手。

这时候确实急需能干事、懂政治、又“干净”的人。

黄志勇想到了李逸民。

他俩不是陌生人。

早在抗大时,李逸民是党务科长,黄志勇是协理员。

后来两人都在总政工作过,算是老同事。

可能也正因为这层关系,黄志勇才亲自登门。

可他没想到,李逸民不仅不领情,还当面冷嘲热讽一句“你混得不错”。

这句话不是随口说的。

李逸民知道,黄志勇在“运动”期间没有被整,还能升职,这在军内并不多见。

他心里有些疑问,也有些不信任。

那时候的军内气氛很复杂。

谁站在哪边、说了什么话、写了什么材料,几年后都可能被翻出来当作“政治证据”。

李逸民宁愿退出,也不愿站错一步。

说到底,他更在意的是清白。

而黄志勇呢?确实在装甲兵系统熬过了最混乱的几年,还能升到总政副主任,不能说没有手段。

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靠边站”了?没人说得清。

两人的分歧,其实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不同回应。

再说回那次见面。

李逸民的态度,让黄志勇很挂不住。

作为总政副主任,亲自上门邀请,被这么顶回去,面子上肯定不好看。

但从黄志勇的角度看,他是为了重建总政,出于大局考虑。

可惜,两人都没再多说一句话。

这次对话后,李逸民彻底没再出山。

继续住在那个老四合院里,偶尔写点回忆录,偶尔给老战友写信。

公开场合几乎不出现,成了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而黄志勇,也没在总政待太久。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他被调离岗位,之后的履历不再显眼。

就这样,两条本该交叉的轨迹,最后背道而驰。

从那以后,两人再没见过面。

参考资料:

王树增,《解放军人物志》,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肖华年谱(1916-198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解放军总政治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

李逸民,《回忆录摘编》,军事科学院档案馆藏件,原件编号:1964-001-45

来源:历史丹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