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训练习惯,核心在于不强调“纠正问题”,而是“播种和培养优势”,让学生因为感受到积极情绪、成就感和归属感而自发地、愉悦地坚持好习惯。
本文共2部分:一是理念,二是操作方法
一、看看你的理念是不是跟上了形势需要
1、核心理念: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用积极体验替代被动服从。
2、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训练习惯,核心在于不强调“纠正问题”,而是“播种和培养优势”,让学生因为感受到积极情绪、成就感和归属感而自发地、愉悦地坚持好习惯。
3、教师角色转变:您不再是监督者和纠错者,而是积极习惯的首席体验官、观察家和啦啦队长。
4、 保持耐心:积极习惯的培养像浇灌植物,需要持续给予阳光(积极情绪)和水分(即时反馈),静待花开。
5、一致性是关键:这些活动需要持续进行,直到它们成为班级文化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6、您不是在“管理”学生,而是在“培养”一个积极、自律、充满归属感的班集体。
7、当遵守好习惯本身变成一件令人愉悦、有成就感的事情时,教育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
二、具体操作解读
核心是四个阶段:启动 → 体验 → 强化 → 内化。
聚焦于三个最基础的习惯:守时有序、认真倾听、承担责任。
第一阶段:习惯启动——共创愿景,赋予意义(开学第一周)
目标:让学生成为习惯的“共创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
1. 习惯命名与意义共建(以“守时有序”为例)
· 具体操作:
· 不要直接说“不许迟到”、“XX点必须到校”,少搞些硬性规定。而是召开一个10分钟的“班级效率大师”启动会。
· 提问引导:“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上课铃响了,还有同学在走廊奔跑,教室里乱糟糟的,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出:影响老师上课和我们学习)反过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提前准备好,安静地等待老师,那又会是什么感觉?(引导出:平静、舒适、有上课的氛围)”
· 共创仪式:将“守时有序”这个习惯,赋予一个积极的班级内部代号,例如 “启动模式” 。跟学生约定:“每节课前,当我们坐在座位上,准备好学习用品时,我们就成功进入了‘启动模式’!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能最快进入状态。”
· 积极心理学原理:自主性 与 意义感。当学生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并理解了其背后的积极意义时,他们会更愿意遵守。
2. 环境积极暗示(以“认真倾听”为例)
· 具体操作:
· 在教室墙壁上开辟一个“倾听者的魔力”海报区。
· 海报上不写“禁止插嘴”,而是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倾听的样子:“当别人发言时,我的眼睛是灯塔(看着对方),我的耳朵是雷达(专注接收),我的大脑是处理器(思考他的观点),我的嘴巴是休息中的播音员(等待轮到我)。”
· 可以画上简单的图示,甚至让学生自己来画。
· 积极心理学原理:积极的环境建构。环境在不断给予学生积极、具体的视觉提醒,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第二阶段:习惯体验——微小成功,即时庆祝(开学第二、三周)
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习惯时,立刻获得积极的情绪反馈。
1. “焦点时刻”与“成长型表扬”(以“认真倾听”为例)
· 具体操作:
· 在课堂讨论中,当你看到有学生做出了卓越的倾听行为(比如,在同学发言后能进行复述或补充),立即抓住这个“焦点时刻”。
· 进行 “成长型表扬” ,不要只说“你真棒”。而是:
· 描述行为:“我刚才注意到,小明在小华发言时,身体一直转向他,并且眼神有交流。”
· 点明影响:“这让我感觉小华的发言被高度重视了,而且小明,你之后能精准地总结他的观点,说明你真的听进去了。”
· 提升意义:“这种高质量的倾听,让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更有价值,谢谢你为我们班创造了这么安全的发言环境。”
· 积极心理学原理:积极情绪(被看见的喜悦)与成长型思维。表扬具体行为而非天赋,让学生明白好习惯是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并且他的行为对集体产生了积极影响。
2. “习惯温度计”可视化追踪(以“承担责任”为例,如保持教室清洁)
· 具体操作:
· 画一个巨大的温度计在墙上,命名为 “责任能量表” 。
· 将“保持自己座位周围清洁”、“主动归还公共物品”等责任行为,设定为提升温度的能量。
· 不需要记录谁没做好,而是由值日生观察并记录“好人好事”。每当有同学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就请他在温度计上涂色一格。
· 当“温度”达到一个里程碑(如一半),就举行一个微小的庆祝仪式,比如全班一起鼓掌10秒,或者获得额外的5分钟自由阅读时间。
· 积极心理学原理:成就感 与 希望。可视化的进步能带来最直接的成就感,集体目标将个人习惯与集体荣誉绑定,激发积极能量。
第三阶段:习惯强化——建立惯例,形成文化(开学第四周及以后)
目标:将零散的好行为,固化为稳定的班级积极仪式。
1. “每日亮点”分享会(强化所有好习惯)
· 具体操作:
· 每天放学前留出3-5分钟。
· 邀请学生分享:“今天,你看到谁做出了‘启动模式’、‘魔力倾听’或‘责任能量’的榜样行为?具体是什么?”
· 老师自己也参与分享,重点表扬那些可能被同学忽视的、安静守纪的学生。
· 积极心理学原理:感恩 与 品格优势。这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感恩同伴的正面行为,从而在班级内形成一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积极文化。
2. “如果……那么……”计划(应对习惯反复)
· 具体操作:
· 承认习惯养成会有反复,这是正常的。和学生一起头脑风暴,制定应对预案。
· 例如,针对“早上可能会迟到”的问题,制定计划:“如果我早上起床感到特别困,那么我就立刻去用冷水洗把脸,并告诉自己‘只要按时到校,上午的课我会更轻松’。”
· 把这个计划写在卡片上,让学生自己保存。这相当于给他们一个积极的、具体的“行动开关”。
· 积极心理学原理:自我效能感。这教会学生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不是感到无力,而是拥有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积极的应对策略,增强了对习惯的掌控感。
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们每一个实践者,都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的办法,试试吧。
来源:锐翔教育